為什麼有人經常把“學知識"說成是“學文化”?這樣說對嗎?

土右鍾海濱


知識就是人們在實踐中,所得到的認識世界或者感知世界的成果表現,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其中有深度、廣度之分,也有不同層次之別。

文化就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體現,特別是在精神財富方面,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技術等等總體水平的體現。

造成這種誤會的原因是,很多人認為有學歷就意味著有文化,學校主要教授知識,非人文專業,列為必修的文化課很少。

把“學知識”說成“學文化”是不對的,學歷專業側重於知識層面,通識教育包含文化層面。有知識不一定有文化,知識可以在學校中獲取,而文化底蘊需要個人根據興趣愛好補充學習,例如西方三大文化起源:《希臘神話》、《聖經》、《莎翁全集》和國學原典系列。


古今概談與通識


我們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而不單單只是一個有知識的人。

有文化和有知識是有非常大的去別的,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只是有文化,無論博士,碩士,都是有知識的人多,而有文化的人少。

我們大陸人經常被臺灣地區的同胞說我們沒有文化,這件事是很多研究文化,搞文化的教授,老師所說的。

是的,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的文化水平確實比較低,希望大家能夠明白自己的處境,我想這並不是貶低自己,漲他人威風,我說的是客觀的事實,是許多學術權威所做的講座中聽到的。

比如,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的講座是我聽的比較多的,講的東西比較深刻,也比較易懂,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搜來看看,一定對大家關於有知識和有文化的關係和聯繫,以及自己的文化有所認識和了解。

再者就是臺灣的曾仕強教授的講座,曾老已經駕鶴西去了,但是留下來的東西確實我們學也學不完的。很多東西,都是我們需要學習,但是現在的教育所缺失的,很多東西我們都遺忘了,但是他們確實我們最寶貴的文化,我們空有一身知識,空有一身技能,但是我們如果遺忘了我們自己的文化,那以後,我們還能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我們驕傲的五千年文化,是因為他是我們自己的精神信仰,靈魂的歸宿,是我們生存的精神根基。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只是學知識,更要學習文化。

至於文化和知識的區別是什麼,我想建議大家去看王德峰教授的講座就明白了。我這裡就不說答案了,大家自己去研究印象更深刻。


謀略十一經


說文化

  《周易。盡心下》言:[物相親故曰文。][文]是有物叫宜的意思,喻指現象界的種種事情。至於[文化]一詞,是[人文化成]的簡稱,出自《周易。賁彖》:[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之文的剛柔交錯,意為陰陽變化,指自然界日月星雲、風雨陰晴等現象。 由觀察這些天文現象而獲知時候季節的變化;天文與人文對舉,凸現人文不是泛言人的具體生活,而是有一道德判斷安置與其中,以此辨別人能不與禽獸同籌,而生活不流與動物式的本能與任性。

[文明]是文而明,[明]指生活中粲然明確的內容,是言規範人論,成就德性的禮儀教化。至於人文。

重點在[止]。止是安處的意思。故觀察人文,即可知禮儀所在而知所處,並以之化成天下。

[化]是衍生發展,[成]指效用而言;[化成]即言衍化併發生效用。扣緊[人文]的道德意含,則此[化成]是指禮儀教化,一統風同。因此,[文化]的含義是指擇執生活中在最有意義的部分,即成就人德性的禮儀教化,以之作為人人共同遵守的是生活規範,而形成良風美俗。

籠統地說,[文化]的重心是人們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古今中外的文化。其內涵都不能缺少道德,但我們的古聖賢人慾能凸現道德規範是生活中的最高原則,則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必然重視人倫規範,而中國傳統文化確實是非常重視道德生活的文化體系。


攀閱


在新華字典的解釋之中,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指的是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指的是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具有民族性。同時也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如文化水平等。

在新華字典的解釋之中,知識是來源於社會實踐的認識成果,可以分為初級的經驗知識,高級的系統理論知識,自然科學知識,學術文化知識等等。

我們據此可以發現,雖然兩者有其相似之處,比如文化有時候也指的一般知識,知識也有學術文化知識,但是文化強調的的是精神物質財富總和、制度、組織機構等;知識強調的是認識成果,具體的分科。這就好像兩個有著血緣關係的親屬,雖然某些地方有其相似之處,但是此人非彼人,焉能一概而論。

從我們熟知的日常生活用語之中,也不難看出兩者也常常涇渭分明。對於文化,我們常說中國文化,美國文化,日韓文化,這是一個宏觀概念。對於知識,我們常說,英語知識,PS知識,歷史知識,這更像是一個微觀的概念。

退一萬步來講,有知識不等同於有文化,橫數歷史洪流,稱得上流名千古的文化名人又有幾何,知識易學,文化難成!


臥雪堂觀守山


將學知識視為學文化,這是將二者等同起來,不瞭解二者既分離且又融通的特點,這一看法是不正確的。因而,產生錯誤看法的原因,在於不瞭解知識與文化各自的特質。其實,細究起來,則應瞭解知識與文化這兩個概念的區別。知識以物為本,文化以人為本。先說知識,以物為本,物以類同,這點就決定了知識無國界,具有通用性,比如理工醫農這些基礎的專業的知識,在世界範圍通用。同類知識的原理、公式、定理—、法則等等,都具有相通性。文化則以人為本,人以群分,這就決定了文化有種族、地域、信仰、民族的異同。不同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傳承,或者說有獨自的文化基因。這一文化基因,生長在人們的骨子裡,流淌在自身的血液裡,可謂血脈相承,深化在人們的潛意識裡,轉化為特有的思維習慣與行為習慣。它能左右人們的言談舉止,成為一種特有民族文化氣質。所以說,知識與文化,二者不同質;學知識與學文化,二者內涵也就不一樣。



兩概念有交叉重複又有各不同的地方,如你能詩會畫,可說有文化,有知識。知識往往指具體學問,沒域性,如語文數學各有專門內容,名國均有。文化是泛指,它包羅萬象,卻有地域性,如中國漢字,習俗,只有中國有,而它國出現也是學過去的。所以講學文化,內容寬泛,天上地下,衣食住行,民風民俗等無所不包。而講學知識,則指學分門別類的各種具體知識,如文科、理科知識等。(沒後應加一地字)


逢春186177958


做這個解答之前,筆者先分享自己的知識與文化的不同的認識。

首先知識在筆者看來是一種工具性的學識。它主要用於我們能做什麼,或者我們該怎麼做這方面的一些理論性的指導。而文化則不一樣,文化是一種沉澱,是一種對於一些理論思考的一些沉澱,它更多的體現在一種哲學的方面。他更多的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沿著什麼樣的路去做,或者我們應該借鑑什麼樣的經驗,而不是一種工具性的東西。簡單的說,知識屬於實踐總結出來的,而文化是在長期的一種實踐中的沉澱出來的一種哲學思想。

其次知識與文化他們適用的範圍不一樣,或者簡單的說知識是以物為本而文化是以人為本。知識方面如科學和記憶屬於知識的範疇,它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現實生活的需要。而文化方面更多講究的是真善美講究人們思想生活的需要。尤其是我們國家的文化,它更多的是儒家的文化,講究的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這方面可以看出知識只是所謂的格物最簡單的環節。而後面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這是屬於內在的自省,也就是一種自修的過程。後面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一種起悟的過程。或者可以說是從知識到文化的一種發展。或者換個角度來說,知識是一種無國界的,它具有通用性而文化它是以人為本,人以群分決定了文化具有民族性。

最後從筆者個人角度來看,知識是一種處理器,所以當下人說的知識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在這個方面,我們恰恰的就忘了文化的重要作用。時下我們國家提出了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的並重,筆者認為就是精神文明更多的體現在文化的方面,最基本就是個人品德,這是最典型的體現。而物質文明方面更多的就是知識體現,如我們所謂的科學,所謂的技能,所謂的製造技術等等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知識固然重要,但文化更加重要,正如我國的先民所說,有得有才最重要。


嶺外榕邊客


這樣說應該不是很嚴謹,知識應該更廣義些,它代表了基本的常識也有更高級些的知識。可文化應該是更深的內涵,它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茶文化,酒文化,歷史文化,科學文化,它即需要傳承也需要學習



靜如水147


知識:指人對事物的認識和經驗的點和,有時包括有關的技能。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教育,科學,文藝,考古等。綜上所述學知識和學文化是不一樣的。


孤竹國人1


文化和知識是兩個層次的,知識是可以學習,可以積累的,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知識是可以儲存在U盤裡的,如果願意,一個U盤可以儲存下所有的知識,而文化是養成的,是薰陶的,是培養出來的,再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生活大爆炸裡的謝耳朵,掌握了最全面的知識,但他的言行舉止很多時候表現的沒文化。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些事情學不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