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哪些思想属于儒家哪些属于道家?

HAOZHILI3255


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看似两个不同门派,但都是追求真理所在,都是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了珠玛拉玛峰的顶端,一直影响着人类思想。

儒家思想更偏向于教我们如何做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通过儒家思想可以让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读懂《论语》,就懂得仁义,仁就是道,仁就是佛。

道家思想更多偏向于教我们如何做事。一切要做到无为而为,遵循大道,道存于万物之中,一切顺应自然,顺应规律,做事要懂得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月满必亏,否极泰来的规律,做人做事要以柔克刚,上善若水。

不管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是让人走向觉悟的大道,不可执著与哪一个对与错,都是帮助我们渡过彼岸的工具,都是让人走圆满和谐的,所有的宗教都是为人服务的,一切为了心安,一切为了悦,悦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悦天子安


我记得初高中的时候课本上有论语、孟子、道德经和庄子的逍遥游。那个时候就是背诵背诵背诵。虽然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但是却一直无法领会那些文言文背后是什么样哲学。

后来上大学了,我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小说《藏地密码》。藏地密码通过藏獒和帕巴拉神庙的传说讲述了很多藏传佛教的文化和西藏文化。通过小说了解了藏传佛教、和中原的佛教学说。然后又回顾了老子、庄子和孔孟的一些书籍和故事。

在把儒家、道家和佛教联系在一起去读老庄和孔孟哲学的时候会有很多不同以往的收获。比如我发现儒家文化注重修身,我们常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以前读书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社会对儒生的期待。千百年过去了,这一点我们传承了下来,成为我们独特的文化。

道家对君子的要求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一直讲求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求君子应该像大自然一样包容万物。所以老子说“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一切交给大自然,靠天地间的法则的治理一些,要求人顺应天地法则。庄子悟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在现代的社会里,每到大气污染、水污染、洪水、地震等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总说是大自然的报复,说是人类破坏了自然。在这类说法背后支撑的不就是道家的主张吗?在生活中总能听见这么两句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和“佛魔一体”。道家和佛家的渊源也颇深。

经过上千年的文化融合、儒家、道家和佛道的一些经典道义和主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东方哲学,我觉得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区分哪些部分儒家,哪部分是道家。


两栖青年阿行


时光悠悠,历史的星辉斑斓闪烁,往事越千年,儒、道思想在蔓延。

日常学习生活中儒家思想

一、道德价值

(一)“”:现今各种道德规范,道德价值。

(二)“”:孝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

(三)“”:舍生取义。

二、社会价值

(一)“和谐”:天人合一;中庸。

(二)“人本”:人本意识。

三、政治价值

“仁和”和“和”。

四、经济价值

“利”与“”的问题,是“见利忘义

”还是“见利思义”。

日常学习生活中道家思想

(一)“”和“

一阴一阳的矛盾对立和变化统一就是事物发展的“道”,即规律性,继承这个“道”的是美善,而成就这个“道”的则是事物内在的固有本质。有仁爱之心的人从这个“道”中发现的只是“仁爱”,有智慧的人从这个“道”中发现的只有“智慧”,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运用此“道”却茫然不知,所以通达兼容的君子之“道”就更少为人所知了。阴阳之道往往显示在成就万物的仁爱之心中,隐藏在日常运用之中,“道”能鼓动化育万物,但是因为它是纯然客观的自然体,故不像圣人一样有忧虑,由此可以看出,阴阳之“道”的盛美德行和宏大功业是多么崇高而又博大。富有万事万物就可以称作是大事业,每日都能使事物有新的面貌,这就是“道”育万物的盛大美德。生生不灭就是阴阳相互转化产生的“变易”,能呈现天象就称作“乾”,能效法地势就称作“坤”,能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之事就称作“占筮”,能通晓阴阳变化然后采取行动就称作“做事”;阴阳变化莫测、微妙难识就称作“神”。

(二)“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四)“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五) “自知之明

(六)“善始善终

(七)“干里之行,始于足下”。



师者风雨


儒家、道家、佛教,基本算是三大哲学思想。儒家哲学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贤,儒家一方面强调要积极修炼主体人格,挺立道德,另一方面要求奉献社会。道家追求的是无欲无求、顺应天性,鄙视一切功名利禄。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既要修身养性还要顺应天性,才能道法自然。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二者不完全独立穷尽,并且还是相互交融的。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儒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儒家、墨家称之为显学,跟道家有所不同。何为显学?顾名思义,显学就是指能给别人意见或者建议的思想,儒家思想在生活与工作中给了我们很多建议,并且优秀的人就是按照这个建议执行的。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第一要带着兴趣读书,第二要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我们现在的学习中,不就是这样嘛。

例如学习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学完之后懂得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那就要学以致用,每天早上把当天要做的事情全部写到纸上,按照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分类,把重要紧急的事情先处理,在处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条理有顺序,就能从忙碌的工作中摆脱出来。

当摆脱出来以后就知道学习这本书是非常快乐的,因为自己受益了,之后会更加认真的读这本书,这也就验证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如果你想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还要学会“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其实这句话在工作中几乎每天都在运用,例如月度总结会、早会、晚会、周会等等,这不就是在吾日三省吾身嘛,再例如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对本职工作有没有认真负责,如果不反省这个,可能永远无法升职加薪。

其实,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自己对自己照镜子的过程,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够真正的成长,如果短处不被发现,永远都会止步不前。

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其实,要想做好任何事情,首先要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尊重比自己年长的人,对工作严谨对待还要诚实守信,要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还有学习如何待人接物要有亲和力,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样才能用你的为人吸引人,相反,只会遭到嫌弃。

【小结】

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一百零五次之多,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与教育。“仁”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一种品质,更是君子们处世之道。孔子“仁”的思想,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从消极面来说,“仁”要求我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家思想带给我们思想上的升华

道家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毛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1、万物皆有阴阳,皆有相生相克之法

例如,我们生活中遇到绊脚石,也就是所说的小人,你会为之而气馁?还是会为之而坚强?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不管他如何阻挡我们,如何影响我们,只不过是我们人生发展中的一颗棋子,一阵波澜,并且这是在无形中督促着你的成长,不是人生的绊脚石,而是发展路上的垫脚石。巧用道家思想能让你在遇到小人时乘风破浪。

2、上善若水,大智若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这句话告诉我们,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如果没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那你可能当不好一个成功的老板,很多人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职位越高的人,反而脾气越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正是上善若水的境界。不能说看破红尘,只能说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首先。道家代表人物有伏羲、广成子、黄帝、炎帝 、姜子牙、老子、庄子、鬼谷子、张良、诸葛亮、刘伯温、颜真卿、王羲之等等英雄人物。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其次,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中曾自觉争论过“儒道异同”问题,而大体归宿于“儒嘎产综”或“将无同”,力图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从整体学派的形式上实现孺、道综家兼容式的互补。以后,三教融合而形成宋明道学新思潮,无论是周、邹、程、朱一系,或陆、王一系,从理论思维的内容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儒道互补。

还是那句话,生活中道家与儒家思想都没有哪一家是最完美的,需要取诸子百家思想之所长,熟练运用,才能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十二十页


大家好我,是郭法平谈生活,专注于生活领域的创作,这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儒家和道家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呢很多人区分不开他们,我给大概总结了一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区分它们:

第一,他们的代表人物不同。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庄,儒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孟。

第二,思想和观点不同。道家的观点主要讲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各因其性,率性而为。儒家思想主要讲天生万物,天性相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家主要讲的出世,也就是说世界最根本的本源,万物的起源,以及到最后的发展。儒家讲的是入世,也就是说仁政,王道,礼制,大一统。他们的出发点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史书上对老庄的记载很少,对孔孟的记载反而很多。

第三,著作不同。道家主要的著作就是《道德经》,儒家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四书五经》等。

第四,主张不同。到家主要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而儒家主要注重自身修养,主张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正是因为道家和儒家的主张不同,所以道家在炼丹术,武术,兵学,医学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而儒家大多苦读寒书,步入仕途。

综上所述,儒家和道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儒家经常会这样说:你竟然不守礼法?而道家却经常这样说:世界太危险,需无为而治!当然资只是两句玩笑话,希望我的分析对大家会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希望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关注我,我是大家的生活顾问郭法平爱生活!


郭法平谈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因为他只要宣扬的是入世观念,具体的表现就是,以孔子和孟子的孔孟之道,代表作有《论语》等,以及王阳明的心学等理论为作人标准和处世之道。例如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宣扬入世观念,人必须有为,为名,为利等等,现在常接触大致有,各种各样考试,职位的晋升,各种孝道,尊老爱幼,尊长幼卑等。

道家文化主要是出世,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代表作《道德经》,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观念。鄙弃公利,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反对权威和社会等级秩序,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比如现在终南山上各种隐士,就是道家思想的受害者。由于才疏学浅,就答这些吧。








暗香香


儒与道的划分严格地讲是错误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总称,从学科上看可分为自然科学(老子称常道)和哲学社会科学(老子称非常道)。道德经的内容含概了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规律的总和,因而任何一门学科其实都是道的分支或者说是对道的分解、细化。儒同诸子百家中的工农商学兵一样,是道学关于非常道中的一个门浱。也就是说它们是总分关系:道是大树,儒是树中一枝。二者不是并列关系。与人相关的日常学习生活包括工作,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一颦一笑都受道的驱动、奖惩!是真正的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这个道理需要认真学习慢慢领悟!



音形世界


日常生活中至于哪些思想属于儒家哪些思想属于到家我们首先要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一个概念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儒家思想,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思想也是当今我们国家推行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范围可不止我们国家,可以说它是全世界目前影响最广泛的思想之一!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仁,义,礼,信,智!经过几千的发展儒家思想越来越科学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儒家思想一直以仁义道德为核心,提倡以德治国,民贵君轻!而生活中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而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提倡与各国和平共处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道家思想是比儒家思想出战更早的思想,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道家思想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共处!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哲理方面!他对我们人类的发展起着总要的指引作用!而在生活中人们运行自然法则的思想就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而当今人们提出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


永不磨灭的1号


今天主要讲讲儒家与道家区别:

一、儒家思想主张:

1-仁

2-义

3-礼

4-智

5-信

6-忠

7-怒

8-孝顺

9-悌

儒家都是教我们如何在社会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因此,儒家思想是入世的,也是贴近现实的,是教人努力奋斗,为社会做贡献的。要是真的无法成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怎办?

孟子给我们提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困顿的时候,治理好自己的身心,在通达、成功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儒家的胸怀和理想。

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到了战国时代是庄子。道家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流派。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和无神论的因素。他们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价值主张:

1-柔贵

2-辩证法

事物是由矛盾的运动组成的,组成天地的是阴阳之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其实这句话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很简单,祸福相依,矛盾对立转化的哲理,第二层意思,是对人生的深刻的认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清静无为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一个是慈爱,一个是简朴,第三个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不去争,淡然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未来。

4-万物同一

这个主要是庄子的观点。庄子认为世界万事万物说到底都是一样的,生与死也都是一样的。所以,庄子的夫人去世了,他不仅不悲伤,还很高兴。



吉耕墨频道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应该是最深的,简直根植在了骨子里成为传统文化的骨血而屹立不摇。从“学而优则士”然后“宦海浮沉”乃至最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人生信条,从屈原的《离骚》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都可以看到其渗透的痕迹。“仁义礼智信”的五字箴言在古代典籍中更是屡见不鲜,从《四书》、《五经》到《千字文》、《弟子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政策几千年来果然被贯彻得很好。而从历史渊源上看儒家思想也的确是中国文化中可回溯的起点,从儒家弟子宣扬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可以看出它的真正哲学意蕴。

儒学伦理本体化的内涵可由三方面概括:“仁”的思想、“中”的思想和“五伦”的思想。“仁”在《论语》中出现六十多次,孔子用它几乎囊括了他所能想象出来的一切人类的美德。“仁”成了一种广泛伦理的崇高品性。“中”在古文中指“权”,即称重量的一种工具,它由一根木杆和一块重物构成,以平衡原理和杠杆原理进行操作。“中”于是就隐喻和象征地指审时度势、见机行事、随机应变、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当然即或使用贬义词见风使舵、模棱两可,恪守中庸等等也无不可。然而,伦理本体化的涵项中加入“五伦”之后色彩可就变了。“五伦”首先是将人进行自然化的处理,即让“父子”这一代表祖先传递、祖宗崇拜、生物遗传、自然法则的时间地理学原则作为伦理的首要条件,再把它泛化为共时的君臣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之中,以自然秩序的历时系列代表社会秩序的共时系列以至成为文人甚至所有普通老百姓精神和伦理生活的核心内容。

而随着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文人的精神却被异化了。每朝每代都不乏殉难者,但已很难说是一种独立人格的体现,而是将自己附加于一种抽象理念,自愿成为其牺牲品。立功立言立身,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忠臣烈女反复的表彰和倡扬,使死亡成为一种隐秘的冲动,换取一个完美的姿态定格于屏幕。这种情形到明代,可谓登峰造极。方孝儒对朱棣慷慨陈辞灭十族也不怕何况九族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众多无辜的亲属和学生的生命并不是从属于他?大礼议之争,文官们被当众拖下去扒了衣服打屁股的时候,是否有考虑到自己以尊严性命相拚的“正统”的价值何在?如此愚昧的英勇,何其可悲,这种可悲一方面造就了中国文人的不幸,另一方面却又造就了“愤怒出诗人”下的不朽篇章。

由此,古代文人既读圣贤书,又闻天下事,可一谈到国家安危又多是忧之哀之,像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杜牧的“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无不流露出深深的哀愁。很少人有王昌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谈到自己的命运,像“同时天崖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类失意之感又占多数,偶尔有些“悦亲戚以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闲适之情也是在人生失意后无奈的感叹。只有最潇洒的浪漫派诗人李白在酒醉后会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

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一施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兴利除弊。可是由于君王昏庸,奸臣当道,许多人怀才不遇,甚至受诬陷排挤,自生性命也危在旦夕,“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状况比比皆是,更谈不上什么大展鸿图了。于是文人们隐居山林,玩弄花草虫鱼消磨自己的壮志,只留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趣句,不甘寂寞之人偶尔会发些“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牢骚;积极向上者也只能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君王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倘若幸运得到君王赏识,则尽显一股忧国忧民,“进亦忧,退亦忧”忠君之情。如此情感,能让我们不为之忧,为之愁吗?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那温顺善良的性格,他们不敢像英国人那样处死“查理一世”,也不敢像俄国人那样逼走“尼古拉二世”,只能终日过着伴君如伴虎的生活,最后郁郁而终。所有诗圣不会“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诗仙也唱不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豪迈诗句。

然中国古代思想并非只有儒家,先秦有\\"诸子百家\\",汉代有佛教传入,汉唐间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及北方游牧文化的冲击,尽管儒家是各派学术中最有传统和连续性的,但其他各派也以其他方式存在着,汉武尊儒,其他各家并未湮灭,思想的交锋和融合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考察不应局限于儒家经典。庄子心与道冥、物我一体,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人生境界,也是许多的文学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心的空明,虚以待物,正是人们所常说的澡雪精神以进入文学艺术创作的一刹那间的精神境界。老、庄的深刻影响就在他们的精神境界、人生旨趣上。那是一种看似无形而其实又无处不在的影响。所以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在古文中也时有体现,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再到苏轼的《赤壁赋》中都可见一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一个文人“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斤斤拘执棺椁之厚薄尺寸,守丧之期限年月,当不起庄生的一声狂笑,于是儒与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了两大势力,代表道学派与幽默派。后来因

为儒家有“尊王”之说,为帝王所利用,或者儒者与君王互相利用,压迫思想,而造成一统局面,天下腐儒遂出。而道家思想之泉源浩大,老庄文章气魄,足使其效力历世不能磨灭,所以中古以后的思想,表面上似是独尊儒家道统,实际上是儒道分治的。中国人得势时都信儒教,不遇时都信道教,各自优游林下,寄托山水,怡养性情去了。中国文学,除了御用的廊庙文学,都是得力于豁达派的道家思想。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就是经世之学,狭义言之也算不得文学。所以真有性灵的文学,入人最深之吟咏诗文,都是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只有不豁达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闷到如何。

而正始以后,王何之学起,道家势力复兴,加以竹林七贤继出倡导,遂涤尽腐儒气味,而开了清谈之风。在这种空气中,道家心理深入人的心灵,周秦思想之紧张怒放,一变而为恬淡自适,如草木由盛夏之煊赫繁荣而入于初秋之豪迈深远了。其结果,造就了清德玄谈和魏晋文人风骨乃养成晋末成熟的大诗人陶潜。陶潜的淡然自适,不同于庄生之狂放,也没有屈原的悲愤了。他《归去来辞》与屈原之《卜居》、《渔父》相比,同是孤芳自赏,但没有激越哀愤之音了。他与庄子,同是主张归返自然,但对于针砭世俗,没有庄子之尖利。陶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只见世人为五斗米折腰者之愚鲁可怜。庄生却骂干禄之人为豢养之牛待宰之彘。所以庄生的愤怒的狂笑,到了陶潜,只成温和的微笑。而这种渊明遗风在许多文章中都有所体现,从激狂的《陋室铭》到恬淡的《山居秋暝》。

然而中国文化史上,儒道两家同源而异流,两家既双峰对峙、势如水火,又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从而构成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精神支柱。

儒家提倡礼乐教化,阐扬治国安邦之道,为历代官方集团大力倡导和推行,在社会政治和道德领域,成为指导性的正宗思想,又由国家教育体制提供保证,作系统传授和普及工作,奖励儒家经学的研究,读经成为知识分子走向仕途的必修课业,因而儒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声势显赫,居诸家之首。

道家则不同,它重自然无为而轻礼乐教化,对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常常对礼乐文化提出尖锐的批评,偏离人伦日用之常,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因而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不能成为官方哲学,未能列入国家教育的正式课程,处于在野的状态。道家人物本不求用世行道,亦无心于扬名不朽,不靠政治的权威,却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潜流,流向社会各个角落,润物而无声。

从表面上看儒显道隐、儒强道弱、儒热道冷,实际上儒道对峙,难分轩轾。人们常说传统的政治是外儒内法、阳儒阴法,我们也可以说传统的思想是外儒内道、阳儒阴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设若中国只有儒家而无道家,中国的文化就会失去一半光彩。中国人受儒家的影响,比较讲求实际,注重现实人生,尊重常识,积极进取,做事情求得通情达理,这是一个方面;但中国人又具有超越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调,胸襟开阔,不断地在常识以外开辟精神上的新天地,向往超迈脱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生命富有弹性、耐受性和持续性,这些特质不能说不得力于道家。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坚忍不拔、深沉从容、豁达大度等品德,是吸收了道家思想营养的。就是在政治方面,道家所阐明的驾驭臣民的法术,即“君人南面之术”,也能够与儒家所推重的以德服人的王道相配合,加强帝王的权力,维护封建统治。因此,长期以来,道家总是作为一条暗流存在。儒道两家一明一暗,一显一隐,始终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显而易见,道家人生哲学与儒家人生哲学之间,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使得中国文化很早就有了一个范围周延、层次完整、性质属于现世的人生哲学体系。在这个执着于现世的人生哲学体系中,包孕着不同的人生态度:既有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也有超然尘外、情欲沉寂、自甘寂寞的隐士。正因为如此,儒道可以互为补充,成为进退守取皆可从容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的调节剂。而由于两者都把人生价值追求的实现,按照自己的方式,放在今生今世,而不是来世或天国,所以,生长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的人,皆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心理框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