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軍以賄賂突圍,流竄華中五省,陳奇瑜出謀再度合圍

導語:明朝末期,西北地區的流賊一直威脅著地方州縣的統治,為了解決反叛的農民軍,明朝朝廷對其進行了殘酷的武力鎮壓。可是已經腐敗的明朝朝廷已難以徹底消除農民軍的勢力了,因為明朝朝廷沒有從政策上做出根本的改變,這就導致農民軍屢剿不止,再加上官員的腐敗,明朝的江山社稷岌岌可危。可是還是有一批忠義之士企圖拯救這個破碎的國家,又一位雄才之士開始走向歷史舞臺,與農民軍抗衡。

賄賂投降

崇禎六年(1633)九月,農民軍主力退守河北武安,與此同時,引來了大批明軍的包圍。其中農民軍的重要領導人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都被困武安。在明軍的包圍下,農民軍勢孤難救,明軍對於農民軍而言,好比甕中捉鱉。

在打戰和戰略上,這些農民軍相比當時的明軍還差一些,由此導致了主力被圍。但是農民軍在逃跑上,卻是明軍所不及的,為了在叛亂中活下去,農民軍首領先後詐降幾次,最後還是東山再起,繼續進行反叛的道路。洪承疇的到來無異於給農民軍帶來了噩夢,因為洪承疇專門殺農民軍投降的首領。所以農民軍開始四處流竄,只求為亂於世,來換取自己的苟且偷安。

農民軍以賄賂突圍,流竄華中五省,陳奇瑜出謀再度合圍

明軍

在山西總兵曹文詔、京營總兵王樸、昌平副總兵湯九州和河南地方軍的合圍下,被困於武安的農民軍幾乎看不到希望。可是昏庸的明朝朝廷給農民軍留下了生機。首先,由於參戰軍隊中的內部矛盾,曹文詔被及時調離武安,被貶大同。所以,對武安合圍的重任便交給了京營總兵王樸,而王樸卻是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將領,因為他是臨時抽調而來,進行農民軍剿除任務的。

當曹文詔離開了武安之後,農民軍便看到了一線生機,因為他們最強大的敵人離開武安。留守武安的王樸,成為了農民軍獲得生機的希望。在各種渠道的溝通下,農民軍首領聯繫上了王樸,他們決定,以重金賄賂王樸,只求王樸放過農民軍。

在農民軍為亂西北之後,通過搶劫富貴人家,獲得了不少可觀的財富,這就是農民軍久亂不止的緣故。農民軍比明軍有錢,便成為了困苦農民爭先投靠的對象。在重金的利誘下,王樸對農民軍的圍攻動搖了。在眾農民軍首領的跪拜哭泣下,王樸決定放農民軍一馬,限他們十日之內繳械投降。

黃河冰封

獲得王樸默許的農民軍,並沒有真正按照繳械投降的既定軌道走,而是積極準備逃跑的路線。從崇禎六年九月到十一月,農民軍已經被圍困有兩個月,在兩個月中,他們奮力尋找突破口,以期獲得一線生機。但是沒有找到,所以他們決定賄賂明軍,並詐降明軍。

農民軍以賄賂突圍,流竄華中五省,陳奇瑜出謀再度合圍

農民軍

到了十一月的寒冬,農民軍與明軍的談判有了結果,在天時的助力下,他們也找到了突圍的路口。此時黃河因為異常寒冷的冬夜,迅速結冰,這便成為農民軍逃跑的絕佳路線。在李自成等人的領導下,對於尚未結成厚冰的地方用木板進行填補,一夜之間,農民軍全軍突圍。王樸約定的十天,農民軍只用四天就獲得了突圍的路線。

迎戰河南

農民軍悉數突圍後,使崇禎大怒,甚至於踢翻了案几,京營總兵王樸也獲得了應有的懲罰,而接下來的大問題就是對突圍的農民軍繼續進行圍剿。突圍武安後的農民軍大批流入河南境內,這就使河南境內的治安成為了很大問題。用於防守州縣的官兵遠不及農民軍多,所以河南局勢異常危急。

農民軍以賄賂突圍,流竄華中五省,陳奇瑜出謀再度合圍

農民軍

但是危急的局勢並沒有在河南發生,因為明軍將領左良玉早已經在河南做好了準備,時刻等待著農民軍的到來。而左良玉也不得不對流入河南境內的農民軍進行猛烈的打壓,因為崇禎早就命令左良玉鎮守河南。所以,在左良玉的積極戰鬥下,十幾萬農民軍並沒有在河南待太久,只用了二十天,左良玉率領幾千明軍便將農民軍趕出河南境內。

可是農民軍的主力依然健在,所以他們繼續流竄河南附近的省份,為亂四方。河南之後,農民軍的勢力發展到了湖北和四川,這使原本安穩的華中地區也成為了亂局,也讓明朝朝廷為之頭疼不堪。

合圍車廂峽

面對難以控制的農民軍勢力,明朝朝廷也並沒有等待太久,因為從明軍將領中,朝廷又發現了一位人才。此人叫陳奇瑜,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歷任都察院御史、給事中,後在陝西地區任職。在陝西,陳奇瑜位居洪承疇之下,為右參政,與洪承疇共同治理陝西地區農民軍的叛亂。

農民軍以賄賂突圍,流竄華中五省,陳奇瑜出謀再度合圍

陳奇瑜

而陳奇瑜在陝西任職時,也展現了深厚的戰略眼光和獨到的兵法。一年內,陳奇瑜憑藉兩千明軍消滅了三萬農民軍,由此被朝廷看中。而陳奇瑜的成功並不是像洪承疇、曹文詔和左良玉一樣,憑藉一支優秀的軍隊,而是僅憑自己的謀略,來戰勝數倍於己的敵軍。

所以,面對農民軍威脅幾省的問題,朝廷將陳奇瑜任免為五省總督,調遣陝西、陝西、河南、湖北和四川五省的軍隊,由此來鎮壓農民軍的反叛。而陳奇瑜憑藉其強大的統籌謀略,也找到了再次消滅農民軍主力的機會。

農民軍以賄賂突圍,流竄華中五省,陳奇瑜出謀再度合圍

《大明劫》劇照

在陳奇瑜的精心設計下,各部明軍按部就班,準備對農民軍進行合圍。直到崇禎七年(1634)二月,通過二十三場戰鬥,明軍把農民軍按照既定行軍路線,趕到了車廂峽。這將是一場精彩的合圍與戰略部署,因為農民軍被困車廂峽後,將插翅難逃。

結語:通過農民軍突圍武安這件事,就足以看出明朝的江山社稷將不保矣。一個國家,需要的是人才的建設與付出,倘若官員都為了自己利益著想,把人民的利益置之不問,那麼國家必然滅亡。而王樸的貪汙受賄,正是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的一種體現,當然,罪魁禍首應該是彈劾曹文詔的那位文臣,為了個人恩怨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1644年,明朝滅亡於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下,但是在明朝滅亡之前,明軍將領還在奮力守衛著這個破碎不堪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