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误区让"陪读"事倍功半,"三问两讲"帮孩子建立学习回路

这些误区让

最近因为疫情原因,几乎一夜之间,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时间都推迟了,孩子们开始了"在家学习"模式,家长们也扮演起了伴读小书童的角色。

一位妈妈就向我诉苦:平时写作业两三个小时就已经鸡飞狗跳。现在全天陪读,从上课到写作业,再到朗读练习。父子俩已经打了一架,现在她也快崩溃了。

这些误区让

一说起陪孩子读书,父母们总是一个头两个大。新闻也上时不时的出现因为陪娃做作业,气的被送进医院的父母。于是出现了一种声音: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陪读。

事实上,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家长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正处于学习习惯的建立时期,如果家长能在旁边予以指导,孩子就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习惯,出现小问题家长也能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在低年级孩子承担学习压力时,心理状态也是需要父母多关注一下的。

但是如果陪读的方式不正确,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给予的压力,产生厌学的心理;我们自认为负责任的方法,或许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那么,在陪娃读书的路上,有哪些常见的坑?什么样的陪读方式才是正确的呢?

这些误区让

陪读≠陪写作业

在《如何高效学习》中作者指出: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学习策略,不过即使学习策略一流,如果你的学习习惯不好,一定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在孩子从一个没有课业压力的幼儿,到需要承担学习任务的学生转变的阶段,家长的陪伴,就像是我们学车时教练扮演的角色。既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又要及时纠正那些影响深远的不良习惯。所以只是在写作业时坐在旁边陪着,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误区让

闺蜜宁儿平时工作很忙,儿子小铮上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成绩一直提不上来。班主任私信她,希望家长能在孩子的学业上起到更多的作用,也就是要"陪伴孩子"学习一段时间。

宁儿很委屈,因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地空出晚上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守在孩子旁边盯作业了。而且老师布置的任务也是第一时间完成,为什么还说自己起到的作用不够多呢?

这些误区让

其实,班主任老师说的并不是陪伴的"时间"而是一种"陪读"的心态。宁儿就像很多家长那样,只有在写作业和期末考试的时候,才给孩子提供学习帮助。然而学习也好,陪伴也好,都不是割裂的单一事件。

在"陪孩子学习"的阶段,孩子的日常起居,生活习惯,甚至整个家庭氛围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爸爸妈妈扮演的角色是:帮助孩子将完成课业这件事儿内化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建立起良性习惯,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独立学习。

这些误区让

错误的"陪读"方式

如果从最开始,我们就觉得"陪读"只是让孩子赶紧完成学校的给的作业、早点打卡,别让班主任和各科老师总是在群里@自己。那么我们能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种"权宜之计"。长久来看,对孩子的学习是弊大于利的。

1、把自己当成监督者。在粉丝的私信中,经常能看到父母抱怨,孩子做作业时候一会儿抠橡皮,一会儿拍墙,一会儿玩手指,简直不能再讨厌了。我一般会回问一句:"当时你在干嘛呢?"有的家长会告诉我:我在旁边看朋友圈啊!有的家长会说:我就在看着他。"

这些误区让

其实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将自己放在了一个"监督者"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是和孩子对立的,也许有的时候孩子恼人的表现还是故意的。小侄子曾经跟我开玩笑说,如果给妈妈一个鞭子,她就是个监工了。而且妈妈一坐在我旁边,我就紧张。

2、 "直升机"式陪娃。在陪伴孩子学习时,还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是"直升机"式陪娃。这就是说,孩子一旦有需求一呼叫,爹妈就会马上出现提供帮助。比如孩子在阅读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说:"妈妈,这个字是什么啊!"我们随口一答,看似帮助了孩子。但却抑制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虽然教孩子查字典会多费一点时间,但是却培养起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状况既出现在生活上,也出现在学习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帮起来很容易,有时候下意识的就提供了帮助。

这些误区让

3、 训斥打骂式陪读。朋友说,每次我看到儿子一道题反复的错,写五个字三个错,而且一说他,他态度比我还差。我就忍不住发火吼他,有这时间我看看电视不好么?洗个泡泡浴不香么?他磨磨蹭蹭还有理了?

如果在写作业时,将快速做完当做目标,我们就很容易被孩子的种种表现激怒,即便强压火气,也会被孩子敏感的捕捉到,回以更臭的脾气。但如果每次学习都会闹的不愉快,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学习就会和不良兴趣挂钩。即便日后我们不在逼迫,孩子也不愿意主动学习。

这些误区让

"陪读"应该怎么陪

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脑科学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我们大脑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他们分别是暗示、行为和奖赏。

因为陪伴孩子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习惯,所以建议爸爸妈妈记住这个"习惯建立"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陪读"的正确打开方式。因为已经陪我家学习三年,并且现在也开始"陪妹妹",根据大量的陪读日常经验,我为大家总结出了"三问两讲"的陪读策略,下面就为大家来分享。

一问:今天计划学什么?

每天两个孩子开始学习前,我也打开笔记本准备写作。我先跟他们分享一下,我今天的任务安排,也会问他们:"今天打算学什么,写什么作业?"现在哥哥已经学会列表格跟我沟通。妹妹则口述,我帮她整理。

这些误区让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形成一个暗示,聊完这个话题,大家就要进入"工作状态"啦,集中精神关上耳朵,大家不要再聊天啦;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们养成一种"计划性"的学习习惯,对需要完成的任务量有个客观评估。

哥哥被问的时间长了,每次都会自己列好表格,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积累点滴的成就感,成为大脑的奖赏,帮助孩子建立习惯回路。

二问:任务的难点、重点在哪里?

从孩子一年级开始上学时,不管是做作业,还是预习功课前,我都会抽出三四分钟和他们聊聊觉得那些作业最难,也让他们思考一下老师会觉得哪些是重点?比如有次哥哥需要做种作业,包括背诵古诗、看图写话和一篇日记。他告诉我最不喜欢背书,于是我就停下手中的事儿,先帮他在理解中背古诗,剩下的任务他自己处理。

这些误区让

三问:计划用多少时间?

正常来讲,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注意力能完全集中的时间只有20分钟。加上注意力提升和减退的十几分钟,正好是一节课时间。在哥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由于对时间认识还比较模糊,所以我们用沙漏来计时。在每一项任务后画上沙漏规划完成的时间。一开始是我通过观察和他一起做规划,把那些任务分解成30分钟一次的单个任务,现在他已经学会自己做计划了。

这样一来,建立了"时间规划"习惯的孩子,就会在自己规划的时间内,高度集中精力,而不会产生"做完作业遥遥无期"的无力感。同时,能自己掌控进度,也让孩子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一讲:讲学习的方法

关于对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上,我和先生都一直秉持着:"能不帮就不帮,能早帮就不晚帮"的原则。也就是说重点在帮孩子们建立习惯回路,而不是在具体的行为上提供帮助。

这些误区让

就拿哥哥最发愁的背古诗这件事来说,我们很少盯着他背诗。却更愿意分享一下我们当时的学习方法。比如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联想,比如去考虑作诗的套路,还会找来纪录片帮他填充背景知识。

这些误区让

二讲:讲课程的重点、难点

除了和孩子沟通,了解因为他们自身情况会出现的难点。如果有时间,我也会提前看看他们的课程,学习一下普遍存在的难点和大纲上面重要的知识点。花点时间,提前讲解重点和难点。而不是在孩子卡壳的时候去才去针对某道题,某个知识点提供帮助。

随着年级增长,我会要求哥哥自己也这样做。要在学习前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课程,习题训练又是针对真么。只有这样,才能拿到学习的主导权,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凌晨妈妈来叨叨:

在陪伴孩子学习过程中,我们家长并不是"监工",也不是"教师"的角色。如果说,孩子的学习过程像登山,老师就是给孩子指引方向、规划行程的向导;而父母则像是更有经验的同伴,引导孩子喜欢这项运动,掌握正确方法。从而在走的更远、爬得更高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乐趣。

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