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拂新苗,綠綻枝頭春。3月12日,在第42個植樹節到來之際,泰山景區黨工委書記亓利群、管委會主任王光鋒等幹部職工來到泰山景區桃花峪管理區犬房北側山地,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植樹節少了往日的熱火朝天,但不變的是人們對綠色的追求,有人在家“雲種樹”,也有人外出到山坡植樹。植樹節,看著泰山滿山的綠樹,不禁讓人回想起60多年前,泰山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場景。從古時繁茂的森林,到被大肆破壞成荒山,再到現在的綠滿泰山,離不開一代代泰山人的努力。
勿伐草木,歷代帝王下詔保護泰山
根據史料記載,在遠古時期,泰山有著繁茂的森林,“茂林滿山,合圍高木不知有幾”(司馬遷《史記》);“玉皇廟前,萬松侍衛”(蕭協中《泰山小吏》);拱北石前更是“此石依五松,蒼蒼幾千載”。
泰山是古代帝王封禪祭祀之地,因而歷代統治者比較重視對泰山林木的保護。記者從泰山景區農林局瞭解到,秦始皇到泰山封禪的時候下令“勿伐草木”。唐玄宗封禪泰山時降旨:“近山十里禁止樵採”。宋真宗登封泰山時詔諭:“樹當道者勿伐”。而漢代除了郡守管理泰山事務外,還設有山虞長管理廟宇、山林。漢代以後,朝廷一直設有管理泰山的專職嶽令、廟令。
據瞭解,泰山植被自唐代到宋、金、元,都因為有護持山林的詔令,原生植被保存應該是比較好的。而到了明代,泰山山林卻遭到了破壞,“大概泰山松柏,明末為兵匪所伐存著蓋寡”(趙新儒《泰山小史注》)。清代的時候,對泰山林木進行了大量補植,但1926-1946年國軍,遍伐泰山上的古樹,泰山又成了童山,可以說是“都雲青未了,全山赤無毛”。明清以後至新中國建立前夕,由於人為的因素,泰山植被損失慘重,幾乎變成了荒山禿嶺,植被質量達到有史以來的最低限度。偌大的泰山僅在庵、觀、寺廟周圍及登山盤道兩側剩下殘林3000畝,森林覆蓋率不足2%。
封山造林,泰山再現無峰不綠
據瞭解,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泰山綠化,對國有荒山進行了大面積封山育林和人工綠化。1948年9月,魯中南第一行署創建泰山林場。1950年,泰山封山造林列入華東十大工程之一。翌年,泰山行署命令封山造林,組織泰城幹部、學生及各界群眾上山植樹。1956年,泰安縣政府又組織萬名青年開展植樹活動。泰山林場職工和泰安的人民群眾對綠化泰山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他們風餐露宿,櫛風沐雨,躋危崖,攀絕壁,飢餐煎餅,渴飲山泉。無法攀援的絕險之處,就用土包籽粒拋置的辦法,讓樹種在懸崖裂縫中發芽成長。
經過泰山人60多年的艱苦奮鬥,泰山植被數量和質量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與恢復,最終形成了無峰不綠,有水皆清的自然景觀,成為我國江北地區人工綠化最好的大山之一。
據悉,近十年來,泰山林場大力推行“森林健康”理念,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為依據,結合自身實際,明確了泰山森林的主導功能為生態服務功能,確立了培育健康風景林的工作目標,重點在營造有泰山特色的近自然森林、古樹名木養護、有害生物防控、多樣性保護和科學研究與監測等方面開展了工作。而為科學有序管理林場資源,泰山林場於1984年、2000年和2011年分別進行了三次編案工作,對林場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目前,林場森林覆蓋率已達到90%以上,活立木蓄積達90萬m³。目前,泰山林場已成為融生產經營、教學實習、科研、科技推廣示範、森林旅遊為一體的生態公益型林場,植被覆蓋率達到97%,森林覆蓋率達到95.8%。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劉小東】
閱讀更多 泰山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