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九十九回开头,凤姐看到宝玉和宝钗卿卿我我,那时黛玉才过世几天啊,宝玉真的爱黛玉吗?

陶海亮


在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赵新楣评价方鸿渐时说过,“你是个好人,可是全无用处。”私以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贾宝玉的人物写照,尤其用在他处理与大观园里如花美眷的关系时尤为恰当。

尽管很多读者认为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之作,但就宝玉的人物形象而言,其实与前八十回并不冲突。黛玉香消玉殒不久之后,宝玉和宝钗不止有凤姐无意撞到的卿卿我我之状,更有从内心深处的移情别恋之嫌。

在小说第九十八回,宝玉“又见宝钗举动温柔,也就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此是后话”。但仅凭这两处,不足以说明宝玉不是真心爱慕黛玉。宝玉之所以有如此表现,与其前八十回的人物形象相一致。

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则,宝玉天性里有一段意淫之情,有着与众不同的情爱观;二则,宝玉的爱意“略移”,与曹公“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伏笔相契合。具体来看:

首先,在宝玉的情爱观里,爱情、婚姻与性相分离。

在警幻仙姑看来,宝玉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在这种天性的影响下,宝玉不仅对闺阁女子抱有一份欣赏与尊重之情,而且对于钟情之人的爱恋早已超越了“皮肤淫滥”之俗。

宝玉此生至爱非黛玉莫属,但这从未阻碍他与袭人云雨,同晴雯亲近,更不用说那些他欣赏过的莺莺燕燕了。从宝玉为挨打的平儿理状就可以看出,宝玉深恨贾琏这种“惟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的粗鄙行为,他对黛玉正是灵魂之爱。宝玉不仅将爱情与性相分离,而且与婚姻也割裂开来,这与藕官的想法不谋而合。藕官在自己的前任菂官死后,就与温柔体贴的蕊官相好,并且认为“若一味因死的不续, 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这一番言论,独合了宝玉的呆性,并自惭形秽地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由此可见,宝玉在黛玉死后,对宝钗在情感上略有转移,正是他这种独特情爱观的体现。

其次,在宝玉独特情爱观的影响下,“爱博而心劳”,“爱博而无担当”。

鲁迅评价宝玉时曾说过,“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每日厮混于内帏之中,宝玉心中所想所念,不过女子的柔美与清爽。尽管鲁迅说宝玉是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惟一领会之人,但也无法掩盖他对悲剧到来时的无所作为。

不管是金钏之死还是晴雯之死,宝玉都没有为自己的多情承担应尽的责任。因为他的调情,金钏无辜被撵,最终只能以死自证清白。宝玉从未在王夫人面前为金钏求情,只能在她死后偷偷祭奠,对待晴雯也如出一辙。这种“爱博而无担当”的性格,面对林妹妹的泪尽而亡,纵使伤心欲绝,宝玉也不会公然反抗有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金玉良缘。宝玉的任性逍遥,很多时候是建立在贾母的溺爱与纵容下,限定在封建礼教的根本准则里。

林妹妹去世已成定局,宝玉会像藕官即使另结喜欢,也会每年为菂官烧纸祭奠。宝玉接受了这份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他天性里“爱博而无担当”的性格使然,但并不能就此认定他移情别恋于宝钗,将黛玉忘得一干二净。

高鹗如此安排宝玉的表现,其实还与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有关,具体来看:

其一,从人物情节上看,“钗与玉远中近”,尤其是宝玉对宝钗存有好感之情。

倘若宝玉对这个刚上位的宝二奶奶没有好感,就不会在黛玉死后对宝钗有亲近之举。在小说第二十八回,宝玉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还自恨若长在林妹妹身上就能摸一摸了。

最关键的不是宝玉见色起意,而是宝玉因此忽然想起“金玉”一事,看着“比林黛玉另具一番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而脂砚斋在此处的批语,则是“忘情,非呆也”。这也难怪黛玉总是责怪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

由此可见,宝玉对宝钗,除了有那种天性里的意淫之情,还有些许男女之间的心动与好感。不管是元春省亲时的“一字之师”,还是宝钗生日宴上《寄生草》的推荐,宝钗与宝玉之间早有一些别样的情愫与缘分在暗自涌动。

脂砚斋曾评论,“钗与玉远中近”,很值得揣摩。看似宝玉厌恶宝姐姐劝说读书上进的“混账话”,其实骨子里对读书有很相似的看法。宝姐姐曾说过,有些人读了书变得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也把书遭塌了。”

其二,从思想主题上来看,“美中不足今方信”,宝玉由此“自色悟空”才更深刻。

曹公早在那曲《终身误》里,暗示了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结局。“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点明了宝玉对黛玉的真爱惟一性;“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暗示了高鹗续写“黛死钗嫁”的可能性。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则进一步阐明了宝玉对黛玉的念念不忘。而“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则在主题上与小说开篇“美中不足,好事多魔”这八字相互照应,预示宝、黛、钗所无法逃脱的共同悲剧命运。

在高鹗的续写下,宝玉经历了黛玉的泪尽而亡,经历了娶妻圆房甚至求取了功名,完成了世俗意义上所有规定角色之后,才最终选择遁入空门。这样的描写,远比让宝玉直接在黛玉香消玉殒之后就遁入空门来得深刻。

不管是对经历过繁华旧梦的曹公来说,还是对于目睹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宝玉来说,只有经历过大悲大喜,方能大彻大悟。因而当宝玉“略移情”于宝钗,纵使也有了齐眉举案但也意难平的时候,才会更彰显“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可贵。

总之,“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宝玉对黛玉是真爱无疑。在高鹗的续写里,宝玉与宝钗的卿卿我我之状,体现了宝玉与众不同的情爱观,还有天性里无法抗拒的“情极之毒”。尽管高鹗的续写无法与曹公媲美,但也没有违背曹公为宝玉设定的人物形象。

高鹗大致尊重了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情节设定,完成了主题悲剧性的升华。不管曹公最终意欲呈现的理想效果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在藕官和宝玉身上体现出来的,莫过于“情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情痴”

你是个好人,可是全无用处”,这种面对悲剧必然到来而无力抗拒的无奈与悲凉,或许曹公早就遇到过。


此笺


《红楼梦》九十九回,是高鄂续写的内容。这一回开头写凤姐告诉贾母、王夫人,她看到宝玉和宝钗卿卿我我的事情,原文是这样写的。


凤姐才说道:“刚才我到宝兄弟屋里,我听见好几个人笑。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宝兄弟站在地下。宝兄弟拉着宝妹妹的袖子,口口声声只叫:‘宝姐姐,你为什么不会说话了?你这么说一句话,我的病包管全好。’宝妹妹却扭着头,只管躲。宝兄弟却作了一个揖,上前又拉宝妹妹的衣服。宝妹妹急得一扯,宝兄弟自然病后是脚软的,索性一扑,扑在宝妹妹身上了。宝妹妹急得红了脸,说道:‘你越发比先不尊重了。’”

有读者认为,这是高鄂续写的内容,不是曹雪芹的原意。有读者或许觉得,宝玉不可能辜负黛玉,即使黛玉死后,宝玉心里也有她,宝玉不会与宝钗很恩爱。很遗憾的是,这种想法很美好,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前文的内容,曹雪芹告诉我们,宝玉与宝钗是结婚了的。宝玉知道黛玉死了,心里肯定很难过,但是,从前八十回的描写中,我们知道了宝玉的性情。宝玉对所有的女孩子都有怜惜之心。宝玉本来也喜欢欣赏健康美丽的宝钗。如今两人成了夫妻,宝玉再爱黛玉,他也不可能为黛玉守身如玉。黛玉还在的时候,宝玉不是有了姨娘袭人吗?

宝玉是一个刚成年的小伙子,面对美丽动人的宝钗,他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宝玉与宝钗肯定会有一段恩爱缠绵的故事。如果曹雪芹能写完全文,这两人卿卿我我的事肯定会有。


chen清英雅秀


你好,我是国风

宝玉肯定是爱黛玉的,但是肯定也不讨厌宝钗。倒是宝钗有的时候讨厌宝玉,躲着他不和他说话了!

林黛玉已经亡故了,贾宝玉也已经知道,而且已经哭祭过了。到了这种时候,一切已成定局不可挽回!宝玉便是有100层的爱黛玉,那个人都不在了,还有什么用?总不能学着慕容熙幸苻训英一样变态的爬进棺材吧!对于此时的贾宝玉,随着林黛玉的死他的爱也死了。剩下给薛宝钗的除了自己一个充满欲望的躯壳,便是一个毫无灵魂的心窍。

但是夫妻间的相敬如宾,还是有的。毕竟两个人都是很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再怎么貌合神离?表面上的人情世故还是要做足的。这在外人看来好像是卿卿我我,其实只是他们夫妻之间的一种礼貌!和爱情毫无关系!

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很像现在很多人的婚姻,结婚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强强联合,婚姻仅仅是一种生活上的互相帮助。和爱情情感毫无关系!


国风1974


賈宝玉是爱林黛玉的,从他摔他胸前的玉就可知道,宝玉说,府中所有的姐妹都没有,就连这长的仙的妹妹也没有,就能断定林黛玉在宝玉心中的地位。

林黛玉死了没几天,宝玉和宝钗卿卿我我,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第一,人死如灯灭,宝玉也要继续生活,再说了不论男女都有七情六欲,,宝玉和宝钗卿卿我我,也无可厚非,并不能代表宝玉不爱林黛玉。

第二,我认为,如果,林黛玉因病死了,贾宝玉为了心爱的人,也追随而去,《红楼梦》的下文就不是现在的故事情节了,是什么情节?大家顺藤摸瓜,想去吧。[害羞]

第三,这一回合,不是曹雪芹的原创,后人对高鄂续写的部分,褒贬不一,说高颚写的偏离了曹雪芹的意愿,曹雪芹是啥意愿?曹雪芹托梦告诉你了?这也是我们后人的猜测罢了,要不然,发挥你聪明才智,续写一下,呈现给读者看。


小品带给您欢笑


贾府议定金玉良缘,是因为宝玉的玉丢了,想要借着宝钗的金锁来避邪,失了玉的宝玉就象没了主心骨一样,也不想同黛玉走动勾通,一门心思想着美梦成真,同林妹妹喜接莲理,整日昏昏沉沉地,珍珠姑娘同傻大姐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都没有察觉到什么不妥,一看雪雁扶着新娘子,必是黛玉无疑,遂拜了天地,入了洞房,掉包计败露后,确实大闹了一场,还是贾母搬出政老爹来镇压住了,想是结婚了以后继续病着,恍惚之中,把宝姐姐当成林妹妹,出现卿卿我我的情形也未尝不可,毕竟失玉以后的贾宝玉不是真正的贾宝玉,以此来怀疑宝黛之间的爱情,是不是有解读过甚之赚,事实上,宝玉婚后,一僧一道把己经失去的玉送了回来,宝玉才大好,又梦游太虚幼境,见到死去的林黛玉,而此时的黛玉己经是潇湘妃子,与贾宝玉没有半点感情纠缠,冷若冰霜的说了还泪之缘,前世今生都只为了以泪偿还灌溉之恩,宝玉恍然大悟,又遇金陵十二钗变成豺狼虎豹,给吓醒了,从此,宝玉不再沉溺于女色,致力科举仕途,金榜题名,出考场时,与贾兰失散,自此失踪,政老爹见到他时,看到他和一僧一道在一起,飘然远去,所以说,金玉良缘没有撼动木石之盟,只是让贾宝玉了却红尘之劫,回归青埂峰之下,完成一场温柔乡之旅。


春回芳去一玫到


跟爱谁不爱谁无关,或者可以说,跟爱无关。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说,宝玉是天下第一淫人也。这个天下第一,唯其意淫,意淫者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我虽不通,也试着乱解一番。

宝玉的意淫,不是贾珍,贾琏那种恨不得让天下美丽女子都聚在一起供自己片刻之欢的皮肤滥淫,也不是薛蟠那种作威作福把女人当做驴马一般供自己作践取乐的混蛋草包。那是觉得天地灵秀都给了女子,是天地间最美丽的,女子的柔弱需要全世界的保护,青春如花短暂,全世界最好的都给女子,倾尽所有去赞美呵护女人都是不过份的,哪怕世人皆谤,哪怕失却功名。所以,女人生病他愁闷,女人死了他痛哭失声,女人一悲一欢,宝玉一忧一叹,哪怕刘姥姥随口胡诌一个美丽灵秀的雪下抽柴的丫头,宝玉也刻在心头。宝玉爱女人,就是爱世上一切美丽的事物;他只是纯纯的爱,只要美丽灵秀,喜爱,和是谁,没有关系。

贾宝玉是爱林妹妹的。林妹妹秉绝世姿容,更和宝玉有前世还泪之盟,如何爱的不深切?那是无论我在做什么,无论悲喜惆怅,你始终在我心里,从未远离。

宝玉也爱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大家闺秀,聪明绝顶,更是美人中的美人,宝玉心疼关爱,不能让宝钗受委屈,只因他,心疼女人。晴雯,袭人,一众小丫头,哪怕隔着千百层的纺纱丫头,穿红衣的女子,害羞跑了的卐儿,他哪个不爱,哪个不在心上呢?只是,这爱,跟爱无关;此淫,非彼淫,可意会不可言传。

宝玉和宝钗说笑,跟爱无关。那怕脸上还在笑,那个刻骨相思黯然神伤的宝玉其实还在。


醉清弦A


宝玉爱黛玉,这是肯定的,至于风姐看到宝玉和宝钗卿卿我我这个问题可以分二极来回答,

第一,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以后都由文学家高鄂续写,续写的作品远远不及曹雪芹原写,存在由很大的误差,如果曹雪芹原著,可能不会及此。

第二,宝玉虽然不爱宝钗,但是,宝玉也不排斥宝钗,况且宝玉也是一个男人,宝钗美且慧,自然会使宝玉忘了黛玉,人之常情,不足为怪。


肖昌洪0304


我认为贾宝玉爱的是年轻水灵的,而且不问世事的黛玉。或者说,他爱的是年轻漂亮,从他喜欢吃笋尖却不喜欢残荷其实就可以看出一点了。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其实是经不住推敲的。他喜欢林黛玉,但看到宝姐姐漂亮的样子时,他也会眼馋肚饱的。喜欢黛玉,但每次林黛玉发脾气的时候,他都不会让着人家。他喜欢黛玉,因为黛玉没有对他提出任何要求。

事实上,林黛玉和贾宝玉虽然有交集,但林黛玉有自己的思想,也懂仕途经济,正因如此,王熙凤家里的账目还经常去请教林黛玉。林黛玉之所以不管贾家的事,只是因为她的尴尬处境。对她来说,她最好的自保方式就是明哲保身。

言归正传,正因贾宝玉爱的是美色而不是林妹妹,所以在林黛玉死后,他很快就移情别恋,正如他为晴雯金钗儿伤心一段时间后,便很快将这些人丢之脑后一样。


小龙儿说生活


《红楼梦》的前80回,林黛玉确实是贾宝玉的真爱。也是众人眼里的四角俱全的好姻缘。但到了后40回,作者从曹雪芹变成了高鄂,林黛玉就从女一号变成了被炮灰了的女配。

在《红楼梦》的前80回,贾宝玉是把林黛玉引为知己的,贾宝玉不喜欢读经济文章,不喜欢为官做宰,薛宝钗和史湘云都曾经劝过贾宝玉好好读书,贾宝玉认为那些都是“混账话″。贾宝玉曾对史湘云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可见,在贾宝玉的心里,林黛玉的地位是在众位姐妹之上的。

但是在后40回里,高鄂却把林黛玉从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子,写成了贾府高层主子眼中的作女了贾母甚至说如果黛玉心里对贾宝玉没有特殊情分,无论花多少钱都给林黛玉治病,如果有,她就是白疼林黛玉,黛玉就是死了,她也没办法。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绝对是错误的私情,不为众人所认可,所祝福的。

而薛宝钗则是众人眼中的无可挑剔的十全十美的人儿,无论人样儿,还是修养,智商,情商,都是人间第一人,因而,贾宝玉迷途知返,移情别恋,也是理所当然的。并且贾宝玉的最后撒手悬崖,也不是因为林妹妹,而是他完成了自己来到人间的使命,回去逍遥了。

说实在的,每每读到后四十回,我就为林黛玉心疼,我能感受到续文作者对林黛玉满满的恶意,在后四十回。林黛玉不仅失去了贾母曾经的疼爱,还失去了贾宝玉对她的真爱。


萍风竹雨123


01电影《云水谣》:陈秋水和王碧云的爱情故事,只有王碧云是真爱,陈秋水就不是真爱吗

前不久重温电影《云水谣》。凡是看过这个电影的,无不为陈秋水和王碧云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二人短暂的相处,碰撞出了纯美的爱情火花。并已交换信物,私定终身。陈秋水到大陆后,战场上认识了王金娣。王金娣一路追随到西藏,并改名“王碧云”,发誓替王碧云照顾陈秋水。后陈秋水和王金娣结婚并生下儿子陈昆仑。而另一边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呢,一直寻找,一直等待,终生未嫁。

难道我们会由此得出结论,王碧云才是真的爱,陈秋水不是真的爱吗?当然不能。陈秋水到了大陆,改名为徐秋云(那个云,就是王碧云的云)。到了大陆后,他也曾经努力寻找过王碧云,最后才选择不辜负一直照顾着他并勇敢爱着他的王金娣,并决定把王碧云的旧情藏于心底。

我感动王碧云的苦守,我也理解陈秋水的另娶。毕竟,人都是要向前看的。生活,还是需要继续下去的。

02历史的眼光看《红楼梦》宝玉和宝钗的婚姻

回到《红楼梦》,黛玉过世,宝玉为什么不死守黛玉?为什么不以死抗争?这里,首先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是允许三妻四妾的年代,那是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那是一个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哪里有你死守的余地,哪里有你以死抗争的权利。

03《终身误》早已道明宝玉和宝钗的婚姻

《红楼梦》第五回有一支曲子叫《终身误》。 曲词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关于“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争论,宝钗亲耳听过宝玉梦中喊出来的“说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当时听了,不觉一怔。

《终身误》曲子说得明白,宝玉对宝钗是:空对着。宝玉对黛玉是:终不忘。

黛玉得到了爱情输掉了婚姻,宝钗得到了婚姻输掉了爱情。这就是人间的美中不足。

《终身误》曲子最后一句点题了,“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纵然宝钗像汉代的孟光一样恭顺贤惠,也不能消除宝玉对林妹妹的一片深情。毫无疑问,这既是宝玉的遗憾,是黛玉的遗憾,也是宝钗的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