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绩好与不好关键在于什么?

富贵险中求1719


关键在于勤奋,还有学习方法,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你们发现没有,他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是掌握得相当好的,自己学起来也轻松


阿炜小宝


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很多,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主要的原因有那么四种:

  1. 专注力差。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学生平常很贪玩,也看不到他学习,但成绩却很不错。很多人认为是他聪明,智商高。其实这个有些不准确。这类学生一般在学习的时候专注力都不错,学习效率会比较高,所以就算学习时间少,但高效率也能带来好的成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一会儿吃点东西,一会听下家长讲话,东张西望,看着好象在学习,但效率极其低下。当然成绩就不可能好了。
  2. 语文基础差。现在的非语文科目,题目文字量大,需要理解的多。很多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怎么可能做对题目呢。
  3. 厌学情绪。相比起玩,学习当然属于枯燥的。如果再加上功课多,学生的速度慢。家长老师再批评责骂。那么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就很正常了。当一个人对一样东西厌恶的话,那么脑海需就会拒绝接受这样东西的所有信息。如果孩子厌学了,那么他会连最基础,最简单的东西都不会。我就碰到过一个初中学生,小学的很多基础知识不会。虽然他初中的知识能听懂了,但具体到做题的时候,还是会用到很多小学的基础。所以就造成了懂了但却解错题的情况。
  4. 粗心。这个是孩子比较普遍的情况。一方面粗心的原因和专注力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粗心还和偷懒有很大的关系。本来做题的熟练度就不够,还老是想偷懒省略步骤,造成粗心就很正常了。



这几点是我分析孩子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一般孩子都会碰到。如果你还有什么不同情况,欢迎评论区留言,我再做解答。


娴意有效教育


学生成绩的好坏,智商是次要,关键在于这三方面,自己要搞清楚!

在上学时代,避不开的问题就是比较成绩,成绩当然有好就有坏,很多人习惯把成绩不好归结到智商上面,认为是智商不高所导致,其实,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是这三方面因素,你知道吗?

1.学习时的态度

在学习上,态度是很重要的一个点,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比如说一个天才的学生,整日都不学习,考试怎么能考出好成绩呢?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本身很普通,只要自己对待学习认真,知道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考出一个好成绩又怎么会难呢?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由此可见态度的重要性。

2.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在上学过程中,大部分孩子智商都是处于同样的水平,并没有什么绝对性的优势,同样的学习环境下是如何产生差距的呢?这时候就是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了,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能让学生学起来更加的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起来就会很吃力,成绩自然也就上不去。

3.自己付出的多少

俗话说“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当你付出的足够多了,回报自然也就会丰厚,学习同样是如此,当你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时,自然会获得回报,相反,要是自己在学习中时常偷懒,最后的成绩也会偷懒,这是不变的道理。

决定成绩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智商只是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平时的学习,学习这条路没有捷径,只有自己学到了才能走得更远,当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自己一定要从根本找原因,这样才会真正帮到自己。



育儿经001


先天智商,后天环境。先天智商就不说了,后天环境最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拼父母,想象一下一个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在看书学习,周末和孩子一起解决学习问题。另外一个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在打麻将,自己先玩会手机,或者父母在刷抖音玩王者荣耀,孩子在一旁观看……曾经有一个给我家装等的师傅和我说他家小孩爱玩手机,我反问他,如果父母在打牌玩游戏却让孩子看书学习你觉得小孩能做到么?当然这些还只是第一步,现在早就进去2.0 3.0版本了,那些学霸家庭不仅提供了上面说的那种环境,他们还会对自家孩子做详细的规划,他们走过的弯路他们的孩子通通会绕过去,他们本身也是一流的课外辅导老师,普通人家的孩子其实已经落后在起跑线上课了


大树NB


我感觉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学习。

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

扎实的基本功是学生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

学习没有捷径,他需要我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前行!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个对学习感兴趣,树立有远大目标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是基本跑不掉的。


刘木爱学习


我是中学电教日志,专注教育领域,分享教育心得,欢迎关注。

孩子成绩好与不好关键在什么呢?我来谈一下我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家庭环境,就是孩子的第一起跑线和加油站

一、孩子的第一起跑线——家庭环境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阶段家庭环境对孩子生理、心理、人生态度的塑造影响很大,对孩子是否能正确认识学习和喜欢学习影响巨大。

家庭和睦,积极向上,父母格局高远,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起跑线。

第一起跑线的好与差,和家庭财富、父母社会地位、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程度相关性不是很密切。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样可以通过学习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例如2019年清华新生云南考生林万东,家庭条件网上有报道,一门两个大学生,其他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孩子的第二起跑线——老师

一个孩子,一生中能够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尤其是初始年级,孩子刚刚进入学校,如果能遇到一位负责任、有爱心、懂教育的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遇到困惑时,孩子会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形成尊师爱生的良性循环,孩子成绩自然逐步提高。

反之,初始年级遇到的老师对孩子进行了不当的言行,家长也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的学习会如何呢?孩子厌恶老师,也就会厌恶老师所教的学科,成绩,可想而知。

三、孩子的第三起跑线——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是非观念还没有稳固的时候,周围环境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有一个好的同桌,好的学习伙伴,好的朋友,孩子会积极向上,例如爱学习的下课讨论习题、学习,如何提高成绩;如果周边朋友、同学不爱学习,沉迷网络游戏或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物,那么孩子也会受其影响,例如,喜欢网络游戏的下课甚至上课讨论升级技巧,通关秘籍。

总之,影响孩子学习好与不好的因素,外在的、客观的就是这三个,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我认为是家庭环境,后面两个环节通过家庭环境都可以进行影响

内在的因素例如遗传基因取决于父母,这个不可改变,就不讨论了。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交流。


中学电教日志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关键在于:

一、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很多时候,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没有理想和梦想,所以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只有有梦想,才有目标,自己才有动力!才会主动学习!

二、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专注力、总结能力,这些是通过平时训练积累的出来的,学习能力强,就有方法,学起来就轻松,事半功倍,成绩上来快,同时也有信心!

三、学习兴趣是学习成绩的灵魂。兴趣需要培养,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快乐,快乐产生智慧!

四、学习方法是学习成绩的阶梯。学习是为了获得智慧,智慧能创造出来方法。我们总说开窍了,就是通了,有智慧和方法啦,就会学习啦!

五、学习习惯是成绩的保障。好习惯胜过好老师。有了目标、有了学习能力、有了兴趣、有了方法,必须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坚持好的学习习惯,一定会获得好成绩的!





文笔好的刘老师


小学阶段成绩反应了孩子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态

1、小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以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来表现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态。

所谓的学习状态,包括孩子上课的听讲状态、课堂参与的情绪状态、课堂互动状态、课下复习作业状态、面对错题的修正和反思状态、预习思考状态、学科知识内化实践到生活中的行动状态……所以如果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不佳,作为任课老师或者家长,可以一起同孩子探讨探讨,排除孩子身上发生的特殊情况,再看看到底是在哪一环节出现了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孩子改善。

我们班可儿一直是班级里成绩相对稳定的孩子,但有段时间她的单元小考频频失误,我感觉有点事出反常,于是约可儿闲聊。果然,那段时间可儿妈妈刚生二胎,还在坐月子,尽管妈妈之前已经给可儿做了很多心理铺垫,但妹妹出生后妈妈真的分身乏术无法给可儿如从前般的高密度陪伴,孩子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失落。这种情绪上的波动影响着这一阶段可儿上课听讲状态和预习、复习的专心程度,甚至考场上的可儿也不像以前那么自信,最终导致那段时间成绩波动大,小考大考都不甚理想。

我不忍跟月子里的可儿妈妈说这些,而且以我之前的工作经验看,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成绩波动,先处理情绪会更容易帮助孩子改善,所以我利用课间操跳大绳的间隙、放学送路队这些碎片化时间,跟可儿无主题闲聊,有时候是聊米小圈(一本儿童畅销书),有时候聊聊妈妈生小宝宝后的一些变化,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不做任何评判性质的引导,只做树洞,耐心倾听、小心收藏,同时给予来自肢体语言上肯定。大概过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可儿的学习状态也基本趋于稳定,她脸上的笑容也变得一如往昔。

2、成绩虽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成绩的背后

排除孩子遇到突发事件(比如生病、家中出现变故等)的情况,孩子成绩出现滑坡或者一直不太理想,总归是有背后的原因的。

是听课时输入知识的渠道主观上断裂,还是孩子回家作业或复习时内驱力缺乏?或者孩子从幼年时的专注力就存在一定偏差?咱们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才是“成绩”存在的奥义。

举个例子,我们班小辰一年级刚来上学的时候,每天的听写或者间周的单元测都不是很理想,父母有等待孩子成熟的意愿,但孩子的学习状态一直不稳定也着实让父母操心,焦虑的小辰妈妈找到我,跟我恳谈了一下孩子的成绩问题,我了解了孩子家中学习、玩耍、生活状态,再结合课堂课下的观察,跟辰妈提出要重点关注孩子专注力的方案,并且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小策略,方便他们亲子间执行。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孩子的课堂学习状态明显好转,作业也认真了,连桌洞都不再那么凌乱了,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小辰的成绩进步非常大,我比辰妈还激动,忍不住道喜:

这个过程特别漫长,不是喝点心灵鸡汤或者发奋几周就可以改善的,需要家校双方以及孩子持之以恒的努力。

3、小学学习状态之专注力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班的小辰,很多小学阶段的孩子成绩不理想,大部分都是因为专注力的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班级的某些学生或者自家孩子的专注力不甚乐观,先别急,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不是几句话就可以盖棺定论的,必须有个性化的分析和整治方案才行。比如你可以问问孩子或者老师:

到底是什么科目不集中?是所有科目都出现走神现象还是固定的某一种科目?

到底是什么时间段不集中?上午还是下午,第一节还是最后一节?

到底是一节课的前半段不集中还是后半段不集中?又或者整堂课从头到尾都在云游?

到底是哪种不集中?是表面看起来在听讲,然而什么都没记住;还是边听边在玩手里的尺子、橡皮;还是去跟旁边的同学说话;还是很轻易就被别的同学的某句话某个动作给吸引走了;还是总由老师的一个话题想到课堂之外的东西;

不同情境下的“注意力不集中”,其背后的原因不尽相同,那相应的解决策略也不同。比如说:

A、一节课40分钟,孩子上课前半段注意力相对集中,但后半段走神——这其实比较正常,从平均水平来看,一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15分钟即属于合格状态。

所以我们平时在低年级学段授课时,都会把某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到一堂课的前半段去讲,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注意力回收的教学环节(拍拍手、手指操、小火车接龙等),漫天撒网、缺乏互动、师生物理距离远的低年级课堂,非常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涣散,这是由儿童注意力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

B、只有某种科目注意力不集中,其他科目都相对集中——那很有可能是对这一科目学习能力上的匮乏导致的注意力涣散,或者反感这一科的老师。

①假设孩子是语文课经常走神,其他科目都正常,对老师没有明显敌对情绪,那可能在学习能力上有欠缺,孩子到底是语文学习上什么地方出现了困难:

老师授课速度跟不上?拼音拼读拼不出?书写速度慢?音序背不过? 声调拿不准?形近字之间辨认不清?课文段落划分不明晰? 朗读课文不连贯、句读不带感? ……

以上只是我随便举的例子,我想说的是,你只有找到了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精准扶助,才能从心理上给孩子安全感和信心,笼统地一句“注意力不集中”看似是把问题抛出来了,但其实根本不深入,无异于满天刷浆糊,找不准解决的门路,亲子双方徒增焦虑情绪。

②假设孩子是语文课经常走神,其他科目都正常,但孩子语文学习上没有什么太大困难,知识点都能掌握,新知接受起来无困难,但又容易走神,也有可能是对授课老师本能性的抗拒。那就要分析一下,孩子到底为什么讨厌老师:

是老师某一句话说到孩子的痛处,还是师生之间的某次误会?

探寻到芥蒂产生的渊源,经由家长、学生、老师三方的沟通,来把问题解开。

其实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一年级孩子如果反感某位老师,大多是因为老师对这个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比斥责和批评要少得多,这种被肯定的能力感匮乏,于是开始讨厌老师,负面情绪再扩大到听讲和做题的过程中,进而逐渐养成了上语文课不好好听讲的习惯。

C、如果孩子是所有科目的听讲都不好,注意力均不集中,那这个问题恐怕是由来已久,注意力是培养不是从入学开始,而是应该从很小就着手保护和引导的教育内容,因此改善训练的难度也会更大、时间也需要更长,别放弃,别灰心,坚持下去,方法对了,路也就好走了。

所以我觉得小学的成绩还是比较重要的,它其实是可以表现孩子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态的,这种状态有时候是孩子综合能力(专注力、学习能力、听讲能力、考场应变能力……)的体现,有时候则是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反应。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的背后,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找到一条了解孩子过去或目的渠道。

二、小学阶段到底要学什么?

小学阶段成绩有一定意义,那咱们小学就要主攻课本知识,以力求高分为己任么?我觉得非也。小学阶段到底学什么,我认为这与不同学年段有关。

1、低年级重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惯”,这里的“习惯”包括:

学习习惯:学习的策略,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动力等

听讲习惯:听讲的方法,如何捕捉到老师讲课的重点,如何辨析老师授课里的错误之处等

书写习惯:书写的姿势、书写的工整程度、有没有读帖和观察的方法

整理习惯:在校时个人物品的收纳摆放、归家后学习前后的整理安排

卫生习惯: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的保护和维持

语言表达习惯:说话时的身体语言,说话时的礼貌用语和开头结尾如何安排等

思维习惯: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运动习惯:对运动技巧的掌握和运动精神的理解和运用

合作习惯:居于团体生活的孩子如何学会独处和相处。

在每一个习惯下,又会派生出无数的小分支,需要注意的点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而这些习惯如果能够在一年级很好地打下基础,会方便孩子日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一年级刚开学的时候,比起知识性的内容,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都会更加在意教学常规的管理,习惯重于知识,行为规范的指导会非常多。

不要小看这些习惯,咱们随便说一个,比如“卫生习惯”,孩子有必要保护好个人卫生,不仅可以防止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生病,关键是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整理物品的程序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办事能力,帮助孩子分得清做事的轻重缓急;管理好自己桌洞和座位下的一亩三分地,也是督促孩子责任感形成的良好方式;维护好公共卫生的意识,不仅让孩子懂得集体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是助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所以没有那种习惯的养成是孤立的,低年级的习惯养成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体系,关键且重要,如果忽视,当然可以弥补,但是后期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扭转,大人和孩子怕是都会很疲惫。

2、中高年级重思维、重人格

对已经具备小学生各项习惯意识的中高年级孩子来说,思维的培养和正确三观的渗透在这个年龄段,显得尤为重要。那到底培养什么思维呢?这个没有统一定论,对我来说,我更倾向于培养学生们的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

成长型思维方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和成长。

拥有成长型思维方式的孩子会更愿意接受挑战,并在挑战中成长;在身处困境中的时候,也更愿意去思考如何走出困境,而不是被现实打败。这是当代小学生亟需具备的一种思维模式,特别对于一些从小众星拱月式宠大的孩子来说,拥有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帮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施展拳脚。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我也会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尽量尝试在成长型的框架下阐明观点,给予孩子们做事的过程和方法的反馈,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们取得的结果和最终成绩,作为班主任,对孩子们的影响,不仅仅是传授具体的方法,我个人的行事方式,其实也是一种人格的引导。

至于人格之重要性,则不需我再做赘言,儿童时期的孩子就像是一株小树苗,你可以开出一树繁花,也可以始终郁郁葱葱,但若是枝干歪歪扭扭、蛀虫满目,那终究不会变成一个蓬勃的生命。人格的培养,并不会比习惯的习得容易,需要通过孩子日常生活的点滴来规劝和引导。

编辑于 2020-01-09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赞同 391

评论

更多回答

Eleven丰收妈妈

心理学出身的家庭教育课程资深教研,坚持最实用的才是最好的。

除非你的家庭资源丰厚,处在社会的金字塔尖,可以不必特别重视吧。

从人生长远来看,混的好的不一定小学成绩都很好。人生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在成年期把“小学学习成绩”这个因素pk下去。

但似乎真正有钱和权势的家庭,更重视孩子成绩,明星政客的孩子,一手好牌打得更勤奋。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甚至高管,小学成绩也有很一般的甚至不好的,但现在还是位居高位或吃穿用度都高你几个量级,也有人爱有人疼,轻松幸福。

所以,如果你是普通家庭,教育是孩子外在体面、内在强健的必要考虑因素,支棱起来最好。

先说外在。

进入小学,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残酷:学习成绩是首要KPI。

学习成绩好,面临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无端压力不会太大。

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你,但老师会比较重视你,你的成绩和老师的KPI有蛮直接的关系。你过的不会太差。但如果成绩不好:

老师能保持基本的持续负责任教你就很了不起了,因为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真的太多,影响老师付出的因素也很多,这么多因素,如果效果一直不理想,耗时耗能不说,似乎总是孩子“背锅”。最差的是漠视或无意识地忽视吧。

同伴之间,也会因为成绩出现社交潜规则,“歧视链”,外在评价体系的伤害,很残酷,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当然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朋友,杠精不要激动。

中间的,老师会把家长拉入进来一起完成你的这份KPI,毕竟老师要带那么多孩子,能外包给家长搞定你成绩,就会轻松一分,效能更高。老师会负责努力,家长锦上添花最好。

如果你家长给力,懂点教育和心理,或说不出高大上的理论,但说什么做什么就是有效,或自己曾经学习也不错,现在能虚心再陪着你成功过来,那就是真幸运。就像遇到下面视频里这位爸爸一样。(具体那道题做对了么,如何实实在在提高成绩,是需要在卸掉情绪负担之后,聚焦难题,做对之后积累成功体验的。我觉得下面这个视频侧重的点是:不要第一时间被老师拍懵了,火急火燎地回家做第二个居高临下的老师。)

如果你的家长不给力,自己不擅长,也不想学习,因为确实太难了!金钱、时间、情绪管理、自我控制、知识技能、方式方法,太庞杂,他们多希望换个孩子啊…于是他们想是不是不要太重视,退缩是人的本能。

可以理解,如果已经影响到父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的话。

但是,一旦你退缩了,你的孩子可能面临一个影响一生的人格品质:自卑和能力感缺失。

这就是对孩子内在的影响。

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

图片来自《Parenting of Gymboree》

5-12岁,人格发展面临“勤奋VS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感;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感。

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埃里克森1963,第258—259页)

也就是说,从小学阶段开始,孩子就不能只是傻白甜了,父母也不能只宠爱满足孩子了,孩子需要开始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说白了就是“自力更生的能力”。就是学习力。

图片来自《Parenting of Gymboree》

学校是培养儿童将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一。

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去往下一个青春期,发展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有机会在青春期话题再分享。)

但勤奋感这个任务可以继续发展,不是说后面就没机会了!

Erikson的理论只是说,每个阶段最突出的发展任务是什么,青春期同一性的发展开始突出,但勤奋感可以在初高中、大学继续获得。

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我小时候学习还可以,我爹一直管我学习,他的观念和方法,我总结了一下。他反复强调的是:

各人做好各人的事,我上好我的班,你学好你的习。

学习没有捷径,就是反复练习,没有粗心这件事,只有练习不够。

你最大的优点就是认真,写完作业才去玩。(长大才知道这是“高帽子催眠术”:)

初中开始,我数学不好,我爹每天五点起床,叫我学习,三年雷打不动,有毅力会遗传。

结果和别人怎么样是不可控的,只有过程和自己怎么样是可控的,先聚焦和多聚焦可控的部分。

花钱补习,他辅导不了我的科目。

内在能力感,会让一个人显得有活力,有一种“少年感”。

但还需要强调一点,学习成绩重要,但不能以牺牲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你身边有没有那种特别优秀,神一样的存在,但就是不怎么招人喜欢的人?

差不多了,先写这么多。

以上,谢谢:)

看了大家的热论,针对上面那位心理学家的视频:

有知友赞叹他情绪管理能力,没有回家再去训斥孩子;

有知友更关注那道题后来做对了吗?怎么能“对错题不管呢”,那不是害了孩子吗;

也有知友发现他并没有“不管”,也说了要“认真审题、多验算”;

还有视频时间有限,他的核心思想不在于后面事情怎么解决的,

现实中他可能说得比视频中要多,用的方法也没告诉你,

也有可能他女儿数学就一直没好起来,都有可能。

但视频的核心是想说什么呢?为什么我会拿这个视频来举证“比较好的家长”?

首先很赞同知友Violet Luo的洞察:

“这个高自尊受人尊敬的体面的知识分子被老师的态度深深伤害了,而且描述时还未释怀。”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知友感受到他说这段话时姿态也比较高,对小学老师有“敌意”的原因吧。他在自己的课堂上,对自己的学生举这个例子,自我纾解和自我论证:自己对女儿的做法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说得时候还有点解气的,不过当时不敢对着老师当面发泄和还击。)

“因为现在家长对老师在地位上是天然的弱势”,真的啊,幼儿园开始,家长都要“给跪的”(公办举例)。其实我们是不卑不亢的,但给老师回信息见老师园长校长的时候,总会表现出“卑一点”,孩子在他的评价体系中。发个小奖状都是老师的权力,你进步了不行,你得“显著性进步”才能得到,那根本就不是“进步奖”,而是“达到老师的标准奖”,幼儿园是不蹦不跳不活泼发出声音,让老师能清净,术语叫“班级管理”。知道孩子多没办法,其实这是一个“怨天怨地”的客观问题,但孩子却会成为“替罪羊”,老师的活动有没有足够吸引所有孩子?不会被反思和要求再高了,要求那么高就去私立或者贵族学校。只有孩子的“自控力”总被diss,然后你的家庭教育会成为最后的“替罪羊”。

替罪羊理论(Scapegoat theory)是对由挫折引起侵犯时转移攻击目标的现象的一种解释。由挫折引起侵犯行为并非总是指向于挫折制造者,有时也指向于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即所谓的目标转移。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或挫折制造者还击时,往往找一个替代者发泄。挫折或烦恼的来源不明,也可能会出观蓄意寻找一个对象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而加以攻击。替罪羊往往是一个弱者。这种目标转移在于寻找一个替代者以满足自已的防卫侵犯,消除挫折或烦恼。

不尊重的言行就是一种攻击和侵犯。甚至有些家长真的分分钟“被老师教做人”,“像孙子一样被骂”,或冷嘲热讽。

所以这个爸爸可能感受到了羞愧和不被尊重的愤怒,但他压下去了,沉默了,他知道这是老师,不能当面硬刚,老师“目的受阻”,心情不好,目的就是让他难受的,目的确是达到了。

这个思维模式是:让你痛苦,你才能重视;你要不痛不痒的,那我当老师的还有啥作用?

曾经就有个妈妈跟我说,她儿子在学校被老师投诉“不怕老师”,别的小朋友被批评都哭丧着脸情绪带到下一个环节,你家儿子被批评了还笑嘻嘻的,一点都不害怕,情绪很快就好了。当时这位妈妈就很诧异,她问老师:“那老师,当时你批评他的那个行为,他当时还在做吗?”老师说:“行为倒是马上不做了,不再踢前面小朋友的凳子了,但他还是不觉得难为情啊!”这位妈妈也没敢明说啥,但她给我打电话说:“老师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很羞愧!被批评就应该表现出很羞愧的样子,心里和外在都要很羞愧!凭什么?我孩子又不是被吓唬大的……”

那位爸爸如果回去继续训斥他女儿,势必会把“羞耻感和愤怒”传递下去,这才是他试图去避免的。这也是他所说的,我要帮孩子扛的东西!

我的孩子已经从我的臭脸和之前老师的批评里,感受到了“不安和耻感”,我现在只希望不要再雪上加霜了,我相信我的孩子知道错了,我要帮她抗的不是“挫折本身”,不是那个题,那个题当然要帮孩子去做对啊。而是“挫折感”。

准确地说是对:因为错误和失败而受到权威斥责的“羞耻感”。(我们通常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批评言行,顺带把人也羞辱了,这才是问题。)

他在帮孩子抗的是这个。他在用避免“耻感”的方式教育孩子,聚焦在怎么做更好!而不是你看看你怎么这么差劲?你真的是屡教不改!

如果这样,侵犯,语言暴力,就被传递下去了,孩子是这个世界最底层的受害者(哦,不,孩子还会去虐猫……)

挫折—侵犯假设是由约翰·多拉德( John Dollard) 、米勒( Miller) 以及他们的同事于 1939 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侵犯总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挫折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之后,许多学者对此论点提出疑问,认为有些人受挫后并没有出现攻击行为,无法用挫折—侵犯理论来解释。针对这一现象,Miller 等人做了一些修正,提出了挫折可能会诱发各种反应,攻击行为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由此看来,挫折并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如下图所示,在经典挫折—攻击理论下,不同性格的 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性格畏缩、胆小的人在遭受挫折阻碍的时候就可能会选择非攻击类的反应,如退缩; 而性格比较豪放的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爆发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攻击的激发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针对外界的攻击,对象很可能是平常微不足道的小事或不太相干的人; 另一种是针对自我的攻击,攻击手段以自残、自杀为主。

大量的羞耻感的挤压,是很有可能导致再次对外侵犯,或对内侵犯的。(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抑郁、自杀或打架斗殴霸凌,其中一类原因是内在羞耻感和挫折感被激发后,而产生的对内或对外的攻击。)

“替代侵犯”,就是“怎么会这样?!总要怪个谁吧?”,对于老师来说,训孩子训家长,让你感受到痛苦,是最快最容易的,难道我能怪别的家长吗?孩子不是你生的吗?字不是你签的吗?你说你管了,怎么还是错啊?连错四遍啊?!不怪你怪谁?

总要怪个谁吧?这是人类特别大的一个思维惯性。

很多家长告诉我,他们对老师态度特别好,每次都积极配合老师,回家教育孩子,但如果某个行为,两三次还没有完全好,老师就会质问家长:“你管了吗,你管了怎么还没用啊?”每次这样的时候,我身边的家长都要吐血了,大部分人都坐不住了,焦虑自责抓狂,但有一个家长我印象深刻,她回老师说:“那就继续教育啊!”

是啊!老师总希望立竿见影,家长在这着急上火的可能把孩子逼得更受挫,更多羞耻感自卑感一旦产生,才是阻碍孩子专注学习的最大障碍,一个焦虑的大脑会发出错误的信号,动机过强用力过猛,简单的题反反复复就是错,这正是心理和情绪对学习的重大影响啊。

像视频中这位父亲的做法,就是能在情绪上,尽可能净化孩子的心灵,不要有太多恐惧和杂念,专心聚焦审题去!也是在保护老师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知道老师对你哪里满意,哪里还不满意,哪些是事实,哪些有希望,你就继续去做吧!

孩子做不好的时候,才是检验一个家长温度的时候。

你可以减少你的温度,但不要冻住孩子的心。那样她就“没有血液供向大脑了”。

学习是苦的,孩子的心至少要是温的。

希望谁都不要成为替罪羊,尤其孩子和家长。学校里的老师,其实也可能是学校体制下的“替罪羊”,上有领导,领导有领导,一线老师的感受也希望能好起来。

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理论,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节制自己的言行,遇到问题,可能真的谁都不怪,继续聚焦怎么做就行。评论区有很多知友的方法,非常受用,谢谢!

另外我个人推荐下面这套“家庭教育小说”,深度探讨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和“拼孩”大战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知乎亲子

参考文献:

《同伴交往、学业成绩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基于挫折_侵犯理论的研究》屈朝霞.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第四期

编辑于 2020-01-19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3K

评论

金鱼妈妈

千金奶妈兼语文教书匠

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两个极端:

一类过于重视,因为分数高于一切。从小加足马力,大班学一年级的内容,一年级学二年级的内容,每天准时在朋友圈打卡阅读、打卡识字、打卡英语,孩子压力大不大,我一个外人不好评判,但家长“为教而教”的超前教学方法我不苟同。

一类又过于不重视,因为父母太忙了。父母忙着赚钱,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在日常交流中,爷爷奶奶们总是说“照顾孩子起居是没问题,照看孩子作业我们确实有心无力。”孩子在该培养习惯的阶段没有养成好习惯,给后面的学习带来很多麻烦。

孩子小学成绩的分水岭

一般学界的共识是三年级。因为一、二年级的成绩外人无法分辨是超前苦读得来的,还是理解掌握得来的。

到了三年级,孩子发现不再是“闭着眼睛都会答”的题了,家长也发现不再是“闭着眼睛都会教”的题了,因为学习内容增加、学习难度增加、考试题产生了更多变化,最关键的一点对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语文为例,这个阶段会要求孩子适应下面的变化:

阅读趋势由易到难;

理解方式要从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请注意第4小题,要对文章中某个字的用法进行分析

三年级开始出现“阅读理解”的题目,而阅读理解这项能力靠天赋吗?显然不是,多少孩子到高中都整不明白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半壁江山,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大到分析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小到分析一句话、一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而阅读这个基础是需要从小打牢的。

一二年级的成绩重不重要?

既然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那一二年级的成绩重要吗?

说重要,也重要,因为它是一个指征,敏感的家长可以捕捉到孩子的不足;

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因为一二年级成绩水分比较大,不要因为成绩的落后而失去信心。尤其不要因为成绩的暂时落后,形成消极、被动的不良循环。

我个人观点,还是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起码对自信心的建立还是有好处,但前提是家长适度把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嘛。

但如果抱着“砖家说,一二年级成绩不重要”“砖家说,小学成绩不重要”而自欺欺人、放任孩子随波逐流,该纠正的不及时纠正,那势必以后是有苦头吃的。

小学阶段要养成什么习惯?

正确的做法:重视成绩背后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要独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尤其不要过度依赖家长,做一道问一道;

懂方法——学会有效预习,带着问题听课;

不马虎——养成错题订正的习惯,一步一步踏实走;

勤阅读——掌握有效阅读的方式,特别鼓励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探讨文章的观点和好词好句。

以上习惯都需要家长下苦功夫,光靠孩子是不行的。

所谓“重视”不是重视成绩,而是重视成绩背后孩子的现实状况,父母有针对性地及时引导、及时提醒、及时纠正,所以你说成绩重要吗?

编辑于 2020-01-07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239

评论

Pony爸爸

科技公司CEO | 国际教育 | AI深耕者

似乎,我们总是很喜欢把自己分成不同的阶段。同样,把孩子也分为不同的阶段:学龄前、幼升小、小升初…

如果问自己:我们的人生哪个阶段不重要?该如何答呢?

• 每一个阶段,都有他成长的特点,也有他发育的重点

作为家长,我觉得比起成绩,家长更应该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特点,重视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总结自己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家长的学习永远应该是先行的,这样,才能在必要的时候做孩子的引领者。

尤其在小学阶段,成绩,更像是果实。它是周围温度、空气、自由和爱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我并不赞同家长特别重视成绩,尤其是当孩子成绩不好时。

成绩不好,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表象。如果成绩不好就问责成绩,也许只是管中窥豹。

我们应该重视的,是透过成绩,看到后面更多的东西,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养之道。

比如:孩子成绩不好,

是因为和同学的关系不好?

是老师的讲课方式他不理解?

或是真的有阅读障碍?(有不少孩子存在阅读障碍,只是我们没有发现)

甚至,在Pony妈妈的实际儿童心理治疗的案例中,

经常会发现有孩子通过特意的成绩不好来引起父母关注的情况。

那此时的成绩,已经是他吸引别人关注的一个工具,他想告诉别人:我需要爱。

成绩不好只是一个结果,但引起这个结果的原因千差万别。

所以,说家长重视其实也是对的,只是,不是重视成绩,而是重视成绩好或不好背后的原因。

成绩好就等于万事大吉吗?成绩不好就一无是处?我们对于孩子成绩的解读,是我们教养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 家长应该重视的,是孩子的身心发育,孩子的学习态度,孩子的学习方法

他只是一个孩子,我们把他放到学校,然后理所当然的要求拿回一份理想的成绩单回来,这是不现实的,这其中需要参与更多家长的责任。

我们需要和孩子交流:

为什么要学习?

你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你在学习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爸爸妈妈年轻时学习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如果孩子成绩好,我们怎样鼓励他的努力而不是结果,怎样鼓励他总结学习方法,以达到自己更为卓越的成绩。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我们怎样帮助他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让他感受到成绩只是一部分而不会影响我们对他的爱。

孩子会花人生中很长的时间,尤其是美好的青春年华用来学习。

我们希望这个学习过程本身确实他是享受的,确实能学到知识,形成他自己的思维方法,而不是为了证书、文凭而学习。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预计孩子们未来的世界,唯有帮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才能让他在无论多纷杂的环境中,永远坚持自己的见解与方法。

所以,学习是什么,我们怎样来理解学习和成绩,真的是一门学问,是一个大课题。单纯追求成绩,并不是上上策。

•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

这是孩子对学习形成正确态度的很关键的时期。不是他成绩好不好,而是,他爱不爱学习。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是你让学习变得太无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其实对分数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如果家长一味强调成绩和分数,很容易让孩子把学习等同于分数,努力的目的等同于考试的成绩。

只为考试而学习,当然也很容易让学习变得窄化和无趣。

我们会和孩子讨论:学习是很重要的,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

但学习是广义的,世界很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以后也可以在更大的世界里行走

学习,会让你变得自由。

如果孩子在某些学科上学习出现困难,我们也不要急于定性:你看你的数学就是不好。

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你总说他数学不好,他真的就会数学不好,他会觉得自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学习的道路很长,如果哪个学科学不好,我们可以帮助他一起分析,为什么出现错误,或者为什么理解的不到位,多找一些相似的问题一起学习。

鼓励孩子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弱项,多练习。当孩子取得进步,多鼓励他,自己和自己比较,而不是总是和班级的第一名比较。

• 小学阶段,是家长陪伴孩子学习的最好机会。

如果只是要求成绩,家长当的太简单了。

多花心思,培养孩子对学习认真和喜爱的态度,逐渐养成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是家长逐渐放手的明智之道。

记得国际学校联盟负责学术的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

爆米花在同一个容器,

用同样的油温来烹制,

但成为爆米花的时间也各不相同。

所以,也不要将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

他们自然有他们自己爆发和绽放的时刻。

作为家长,无须焦虑。

@知乎亲子

编辑于 2020-01-05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130

评论

查看更多回答

展开全部


沙棘卡里


孩子子成绩好不好,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有主动去学习的习惯,俗称自动波,而不是让家长或老师逼着或骂着去学习,主动学习说明习惯好,学习效率自然高!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这块孩子们充满兴趣,孜孜不倦,这样学习成绩基本不会差。

3、还要有一小丢丢天赋,确实事实上有这种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对数学的领悟力奇高,非一般人能比。还有一些有语言天赋的,英语基本是满分,语文写作文没让老师操心过等等!

4、要有一个称职的家长,家庭教育好,氛围好,自然能教出一个好学的孩子。

最后努力很重要!



A月月日695379


现在很多家长都把孩子的成绩看的很重要。

首先: 如果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就应该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家庭每天都一团糟,例如父母每天都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在孩子面前争吵,孩子的学习环境会很受影响,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如果父母都是学者并且喜欢阅读和学习,孩子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喜欢学习。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起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要有一定有学习的方法。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但是死读书可能效果就会比较差。一些老师调查了被名牌大学录取的学生,发现他们在学习时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们的学习方法,用在其他学生身上,会起到很大的效果。特别是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正确的态度。例如,学习,一些孩子认为学习是向父母交差,他们只是通过父母的希望和教导来学习,根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是什么。但是,有些孩子根本不需要父母监督他们的学习,他们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自觉学习。学习态度就是让孩子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良好的学习态度可以让孩子的血业事半功倍。

当你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不要急于批评和教育孩子,而是用心去寻找原因。当你找到真正的原因时,再去“对症下药”,也许效果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