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六歲前立規矩

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想要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所以,在孩子6歲之前,家長必須給他立下6個規矩,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否則長大再想管就難了。

6歲前的孩子自我意識薄弱,出於本能和好奇,只要是喜歡的東西都想要,並且會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上好這一課,這條規則能夠幫孩子建立與他人的界限。

一個有界限感的孩子,更懂得尊重他人,更受人歡迎。

教孩子區分"你的""我的""他的",比如可以拿衣服來做對比,讓孩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孩子的東西讓孩子自由分配,引導孩子分享但不強迫孩子分享。

"歸位"習慣的培養,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養成愛收拾的好習慣。

在收拾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愛思考的創造能力。長大後,無論孩子到了什麼環境,他都能養成"歸位"的好習慣,生活也會更加整潔。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通過手的活動,孩子可以獲取更多的外部信息,這些信息能促使大腦積極活動,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從而使孩子更加聰明。

家長要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比如邀請孩子一起做些小家務,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整理書包等等,不要怕孩子添亂,學習就是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另外,還可以通過一些小遊戲來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比如摺紙、塗鴉、拼圖等,讓孩子在愉快中學習,又收穫良好的親子關係。

很多家長習慣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久而久之,讓孩子養成一個壞習慣:凡事都要爭第一。

在家裡孩子是小霸王,但是在外面,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包容你,你後到就得等待,這是規矩。

比如,結賬、玩遊樂項目、上廁所……誰都著急,沒人會因為你小就讓著你。

所以,家長要趁早培養孩子"先來後到"的規則意識,讓孩子學會等待。

這樣的規則可以避免他養成自私的毛病,讓他懂得當別人先拿到東西的時候,必須學會等待,並形成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

父母不要過於寵溺孩子,不要讓孩子養成有求必應的習慣。適當的延遲滿足,能有效剋制孩子的任性和慾望。

孩子無聊或高興時,都忍不住想尋求關注,但是孩子不會考慮那麼多,無論爸爸媽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

父母默許的態度,讓孩子意識不到隨意打斷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反而容易養成不顧他人感受,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

當你要忙重要事情時,提前告知孩子,讓孩子不要過來打擾你。

當孩子玩得聚精會神時,家長也不要輕易打斷孩子,更不要頻繁干涉孩子。

當外出公共場合時,家長提前和孩子約定規矩,並自己先做到保持"安靜"。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當孩子犯錯後,家長要及時糾正,採取正確有效的懲罰手段,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積極配合改正。

孩子雖小,但也已經開始懂事了,犯錯後會心虛或懊悔或自責害怕,此刻正是父母教育的好機會,也是孩子學習的好機會。

打罵並非家長的首選,懲罰手段可以試試這些:沒收孩子心愛的東西、剝奪孩子某一權利、讓孩子承擔錯誤的後果、罰坐或罰站。

家長做好榜樣,平日裡錯過了孩子,要及時跟孩子道歉,跟孩子一起遵守規矩。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從小不教育孩子是非對錯,孩子的觀念裡這一部分就會缺失,孩子就會離正確的路越走越遠,終有一天,會鑄成大錯。

屆時,為孩子的錯誤行為買單的,不僅是孩子自己,還有ta的父母。

孩子的教育任重道遠,家長們一定不能鬆懈!


本文來源果媽分享,感謝大家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