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先生其艺其人(二)学余三昧

杨宝森先生其艺其人(二)学余三昧

辍演期间,杨宝森并未辍学。一方面,他学古文、习书法,提高文化素养,弥补幼学不足;另一方面,他钻音韵、研唱法,探索声腔规律,琢磨吐字发音。这一切,集中到他最喜爱的余派艺术上。

余叔岩是谭(鑫培)主要传人,1917年谭氏辞世后,已成老生圭臬,以唱做并重、文武兼长的突出特点继往开来,京剧生行深为景慕。"无腔不学谭"逐步为"满城争说余"取代。当时,生行中学余者不少,杨宝森的长兄杨宝忠也是余的入室弟子。

但是,杨宝森倾心余派,并非追逐世上,取悦观众;他所学习的也不仅是余叔岩借以蜚声的具体剧目,而是从余叔岩的成功中,体味到更多的东西。

余是谭派弟子中的佼佼者,深得谭派三昧。他继承了谭的艺术传统,却又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发展变化、丰富充实,终于形成自领一军的余派。学而不泥,是其特点。


同时,余叔岩不但保持了谭氏演唱艺术的浓厚韵味及生活气息,且在人物思想感情上潜心研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力求准确真实,用唱腔唱法精心塑造出不同形象,是他成功的经验。

这些,正是杨宝森渴求的真谛。

杨宝森先生其艺其人(二)学余三昧

他已发现,自己的嗓音条件有偏,宽厚有余而高亢不足。长于"左右逢源",却难于"钻天入地"。如果亦步亦趋地学余,必有力不从心之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流派学习的规律。他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余派同时,考虑得最多的是找出一条扬长避短的新路。问题在于:老先生和听戏的会不会认可?看来,余叔岩老师已经做出了榜样。

另一个使他兴奋的巧合是:余叔岩成名亦是在倒嗓复出之后。余在修养期间,加紧学习,投师问友,不唯拜门于谭鑫培,又求艺于钱金福、王长林、陈彦衡诸名家,甚至加入春阳友会票房,多方汲取,技艺大进。重返舞台的余叔岩,已非昔日"小小余三胜"可比,令人刮目。一出《打棍出箱》,轰动菊坛。以后无论武戏 《战太平》、《定军山》,文戏的《桑园寄子》、《盗宗卷》,不管大靠、褶子、官衣,都是演一出红一出,涓滴不断,终成大海。想到此处,杨宝森愈加珍视眼前寸金不易的光阴了。

20岁以后,杨宝森回到红氍觎上。他别具一格的余派唱法使人耳目一新。尽管他没有可称为声震屋瓦、响遏行云的钢喉铁嗓,然则抑扬婉转的行腔吐字、日趋成熟的表演风格,却使内行另眼相看。他以挑梁老生搭班演出,逐渐获得南北知音的承认。到30岁时已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齐名,四大须生行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