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作者為諾曼·弗裡德曼 本人簡單整理一下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注:括號內為本人個人觀點

一,概述

在長達50多年的時間裡,戰列艦一直是象徵海權的主要標誌,也曾是美國和英國等全球最強大海軍力量所擁有的最重要戰略武器。

戰列艦將強大的攻擊能力同有效的防護能力結合在一起,在戰列艦設計中,首要原則就是要使該艦能夠抵擋住自身艦炮在一定距離的攻擊。因此,理論上戰列艦可以擊沉任何其他類型的戰艦。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衣阿華級戰列艦主炮開火

單獨部署的戰列艦作戰價值有限,為了有效掌握海權,要求戰列艦及其他支援艦隻混合編組,形成戰列艦艦隊(battleship fleet),並以作戰單元的形式進行訓練和部署。對美國而言,此類艦隊不僅要求相當數量的戰列艦,還必須要調整其作戰部署體系,即從19世紀的“分散”戰位轉變為20世紀的集中部署。從這個角度看,美國海軍戰列艦艦隊的創建是其構建具備全球作戰能力的現代化海軍的開端。據此,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組建的“大白艦隊”(Great White Fleet)中的16艘戰列艦成為美國海軍力量復興的頂點。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西奧多·羅斯福 美國第26任總統 高度重視海軍建設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美軍抽調16艘精銳戰列艦和7艘小型雷擊艦組成了一隻全球艦隊,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下令所有船隻一律漆成白色,因此被稱為大白艦隊

戰列艦艦隊成為了阿爾弗雷德·馬漢海軍上校提出的海權論思想的基礎。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戰列艦艦隊將徹底消滅敵方任何艦隊,並且以這種方式來保衛己方的海上運輸線。敵方有可能派出艦艇偷襲己方商船,但封鎖敵方海岸的戰列艦艦隊會摧毀絕大多數偷襲艦艇。雖然己方護航艦艇不能匹敵敵方戰列艦,但是數量較多的護航艦艇足以應付敵方偷襲艦艇,保護己方海上貿易活動。與在海岸線設防相比,在源頭應對敵方的偷襲行動將更加容易且代價更低。(個人認為英國皇家海軍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德國海軍的封鎖就是一個例子)。根據這種思路,美國於1889年確定了建立“戰列艦艦隊”的決策。

由於重型艦炮的體積和火力不斷增大,艦炮自身的建造和戰列艦本身的防護都要付出高昂代價,許多小國海軍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逐漸放棄了維持戰列艦艦隊(沒錢唄。。。),轉而採購可以與戰列艦抗衡但造價低的武器,可以同樣安裝在造價較低的戰艦上,第三世界國家在20世紀後半葉大力發展導彈快艇的做法也是這個邏輯(可以參考建國後海軍“空潛快”的發展方針)。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早期“白頭”魚雷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027魚雷艇

魚雷在鼎盛時期的地位相當於現代海戰中的反艦導彈,成為打擊戰列艦的主要武器。(大和,武藏就是就是個悲慘的例子!)擁有自推進能力的魚雷可以在各種平臺上發射,戰列艦,岸防艦,驅逐艦和飛機都可攜載,其重型戰鬥部可以炸穿大型戰艦的底部。

為了延長戰列艦的有效服役壽命設計人員採取了四種對策:

第一,在幾乎整個戰列艦時代,艦炮的射程都超過魚雷(IJN的九三式氧氣魚雷,嘖嘖!)。這也是為什麼裝備魚雷的驅逐艦被安排在夜間對戰列艦實施攻擊(IJN驅逐艦的看家本領),而戰列艦為了降低此類威脅,用於防護魚雷的探照燈在戰列艦設計中顯得至關重要。增大艦炮射程的動機很大程度上源於考慮保持艦炮對魚雷射程上的優勢。而正是艦炮射程的增加導致了全重型艦炮戰列艦的產生(無畏艦),這一點後續章節會講到。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九三式氧氣魚雷

第二,戰列艦擁有的巨大排水量使得設計人員能夠採取某些措施防護水下攻擊,雖然此類防護裝甲始終存在著某些侷限,但其存在導致了敵方被迫加大魚雷戰鬥部和雷體體積及發射平臺的成本。

第三,設計人員為戰列艦提供了專門打擊敵方魚雷平臺的武器。防護武器的威力越大,魚雷平臺的建造成本越高,而具有成本優勢的魚雷的經濟性就越差。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打擊敵方驅逐艦和防空炮。火控成為主要因素:火控能力越強,防禦體系效果越好。二戰前,英國皇家海軍曾得出結論:戰艦在部署了非常密集的防空炮後,敵方戰機將回避與戰列艦的直接對抗(挺好奇這結論怎麼得到的)。但在1941年,反擊號(Repulse)和威爾士親王號(Prince of Wales)被日軍在馬來亞外海擊沉後,上述結論被證明完全錯誤(打臉真疼啊,嗚嗚。。。)。但不到一年後的聖克魯茲海戰中,美海軍新式戰列艦南達科他(USS South Dakota)擊退了日軍飛機的猛烈進攻,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該艦具備出色的火控能力(美帝掌握核心科技啊)。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美國海軍南達科他號

第四,憑藉巨大的排水量,戰列艦在大面積海域的海戰中可以有效壓制排水量較小的敵艦,因此,在遠海作戰中,戰列艦隊能夠有效規避敵方水面艦艇的魚雷攻擊。在核時代之前,常規潛艇僅具備有限的水下機動性,而當潛艇在水面高速航行時,很容易被擔負監視的艦艇或飛機發現並被迫下潛,降低了機動性。而當時的魚雷速度不比目標快多少,因此機動性能也是提高自我防護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上四點都是針對魚雷防禦提出的,分別從裝甲防護,火力及機動性考慮了水下防護問題)

以上幾點中,均未考慮到飛機——最重要和最具威脅的例外因素之一。最初,飛機無法攜帶足夠威脅戰列艦水下防護系統的武器,而即便在二戰期間,也僅有三艘高性能戰列艦是被航空魚雷擊沉的,分別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威爾士親王號及日本海軍的大和號和武藏號。而在擊沉大和武藏的戰鬥中,也是在摧毀了戰列艦上部署的大規模防空武器之後才能進行魚雷協同攻擊(詳細可參考大和武藏戰例,網上很多)。即便是魚雷攻擊,也要向目標發射了10枚或更多的魚雷才將其擊沉。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1944年錫布延海戰中的武藏號

在飛機轟炸方面,轟炸機只有實施超高空投彈才能賦予炸彈足以穿透甲板重型防護裝甲所需要的速度。而在炸彈下落過程中,戰列艦可以通過機動輕鬆進行規避。德國人為炸彈發明了制導系統而真正解決了這個問題——1943年9月,德軍使用弗利茨X無線電制導炸彈擊沉了意大利海軍的羅馬號戰列艦!(德國還是強啊)。羅馬號的沉沒標誌著戰列艦時代的終結。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羅馬號戰列艦被弗利茨X攻擊

更重要的是,航母可以打擊內陸縱深的目標,從而使海上作戰力量的職能發生了轉變。從實體看,航母比戰列艦更容易遭受敵方攻擊,但航母可以在與敵方相距甚遠的海域實施作戰行動且理論上可以規避進逼的敵方戰列艦。即使如此,在戰列艦向航母時代的過渡過程中,航母仍極易遭受敵方的大規模水面攻擊,這一點在1944年的薩馬島海戰中得到了體現,,日軍戰列艦和重巡洋艦接近正在為萊特島登陸行動提供支援的美國海軍護航隊並對其造成重創。在二戰前和二戰期間,美軍都採用了將負責遠程攻擊的高速航母和負責防護敵方戰列艦攻擊的戰列艦混合編組的做法。日軍也策劃過此類戰法,但均無結果,日軍的高速戰列艦實際僅作為重型防空艦使用。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二戰美軍航母編隊

戰列艦與理論上作為其繼承者的航母之間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差異。按照最初的構想,戰列艦僅會被敵方戰列艦擊沉,而航母則有可能受到敵方航母艦載機的攻擊而失去作戰能力或沉沒,也可能被敵方戰列艦或巡洋艦使用艦炮火力擊沉(英國皇家海軍航母光榮號於1940年6月被德軍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擊沉)。航母設計時始終考慮如何克服自身易遭受攻擊的缺陷,這方面遠遠超過戰列艦設計者面臨的同類問題。美海軍擊沉大和武藏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表明,即便是1945年,少數航母在與戰列艦對抗時也僅具備擊沉後者的一般性作戰能力(這句不太好懂。。。)。分析人士有時認為,就功能而言,已經被放棄的攻擊型航母(CSGN)或是蘇聯海軍的基洛夫級巡洋艦實際上是戰列艦的後繼者,因為它們都強調發展反艦火力(看我基洛夫20枚花崗岩導彈齊射!),但是,戰列艦卻是將火力與防護能力結合在一起。而與之相比,攻擊型航母的防護能力甚至不及二戰期間的重巡洋艦。因此,很難想象這種航母在遭到大口徑彈藥(蘇軍發射的巡航導彈,嘿嘿)受到的嚴重破壞。而按照設計,戰列艦卻可以經受同時代威力最強大的大口徑炮彈的攻擊。

《美國海軍戰列艦設計史》(一)

海上武庫艦 基洛夫級巡洋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