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說到香格里拉,你會想到哪個地方?雲南迪慶州香格里拉縣?

不是,當然不是!它只是本世紀初國內旅遊業蓬勃興起的背景下,城市名片爭奪戰中最成功的一個案例而已。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木裡

1933年4月,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發表了虛構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作者描繪了一個充滿了某種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的理想王國。這裡有絕美的自然景色,幸福的生活方式,適度的人文環境,表達了一戰後的經濟危機期間,西方文人內心對神秘的東方世界寄託與嚮往。這部小說一問世,立刻在歐美引起了轟動,並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一股尋找理想國度“香格里拉”的熱潮。

​可以肯定的是,希爾頓創造的英語詞彙“香格里拉”(Shangrila),來源於藏傳佛教的中香巴拉王國(Shambhala)一詞,它是梵語“極樂世界”的音譯,傳說中,香巴拉王國隱藏在雪山深處的某個隱秘區域,四周被雙層雪山環抱,有八個呈蓮花狀的區域,那裡有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礦及純淨的空氣。人們居住在城市裡,中心是被稱做卡拉巴王宮,住著香巴拉王國的國王,這裡的居民有著超凡的智慧,生活幸福,秩序井然,一切有關美,安寧,祥和,明淨的景物和人事,在王國裡都能找到。

在四世班禪傳記中,也有:“昔日班禪羅桑確吉堅贊當他修習密宗圓滿後,進入了香巴拉極樂世界……”的記載。藏傳佛教寺院內,大都描繪著香巴拉的壁畫,唐卡和壇城的形象。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消失的地平線》詹姆斯·希爾頓

詹姆斯·希爾頓從未到過中國,研究《消失的地平線》的學者普遍認為,這部小說的創作靈感,主要受到美籍奧地利人約瑟夫·洛克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的1928—1931年的中國滇、川、康一帶考察的系列文章和照片的影響。 在小說的後記中,作家也作出了暗示:"大概是1911年,他曾在青藏高原碰到過一個帶著助手和腳伕為美國地理學會進行一次持久性探險活動的傢伙... ..."。而本世紀初,為美國地理學會在遠東地區探險的美國人恰恰只有洛克。​

因此,可以這樣說:只有循著洛克的足跡,我們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香格里拉。更直白的說:香格里拉,只在雲南麗江與四川木裡—亞丁之中,抑或合二為一。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約瑟夫·洛克(1884-1962)

約瑟夫·洛克是著名植物學家、探險家和人類學家。從1921年至1949年,他對中國西南地區的植物群落、人文風俗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考察,並將多種植物樣本帶回西方。他在納西族歷史、東巴文化的研究上成果斐然,在西方獲得“納西學之父”的名聲。也是西方最著名的中國西南研究專家。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麗江古城

1922年5月,洛克到達麗江,此後長期居住在玉龍雪山腳下的雪嵩村,並以之為中心,走遍了雲南大理,麗江,永北,四川木裡,稻城,貢嘎山區以及甘南,青海等地。 他用文字和照片,為世人展現了獨特而生動的中國西南地理文化景觀。在其代表作《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的前言中,洛克寫道:"那麼多美麗絕倫的自然景觀,那麼多不可思議的奇妙森林和鮮花,那些友好的部落,那些風雨跋涉的年月和那些伴隨我走過漫漫旅途,結下深厚友誼的納西朋友,都將永遠銘記在我一生最幸福的回憶中。"。

《消失的地平線》中​"香格里拉"境界的主要構件有三。高聳入雲的,金字塔般的卡拉卡爾雪山,美麗富饒的藍月谷,以及融合漢藏特色的喇嘛寺,房舍,園林及生活其中的社會群體。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玉龍雪山

洛克最先在《國家地理雜誌》上做配圖介紹的“金字塔式的雪山”是玉龍雪山。他描述道:“像城垛子玉龍諸峰的無限風光令人傾倒,太陽落山後,燦爛的霞光從山垛間傾瀉下來,雪峰像一條冰清玉潔的蛟龍般浮游在空中,而深谷中則瀰漫著白茫茫的迷霧,滿月的銀光映照著清冷的雪峰與冰川。”。

在當地納西語中,玉龍雪山被稱為“歐魯”,意思是“天山”。西與中甸雪山、東與綿綿山相併列,北自三江口,如扇面向麗江古城展開。全山的13座山峰由南向北縱向排列,主峰扇子陡最高處海拔5596米,終年積雪,為世代居住於此的納西人的“神山”。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藍月谷(白水河)

現在,玉龍雪山景區大門右行不遠,就有個叫“藍月谷”的地方,有著透明的藍色湖水和呈月牙狀山谷,當然,這只是為吸引遊客而改名的景點,前身為早前人們所熟知的“白水河”。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雪嵩村(玉湖村)

實際上,洛克居住的雪嵩村以及麗江城,可以說是藍月谷的原型,雪嵩村,這個背靠大雪山主峰扇子峰,四周環繞著密集的針葉林和千百種杜鵑樹的純淨納西族小村,是木氏土司的12個行宮之一,村民世代以農耕,伐木,採藥為主,洛克寫到:“我們就像生活在月球上,吃自己種的菜,吃自己飼養的禽肉,這裡的人不知道中原的洪水,他們不看報紙,一是沒有,二是不會讀,即便會讀的人也對混亂不堪的外部世界不感興趣”。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麗江古城

詩畫般的麗江生活讓洛克著迷,這裡遠離戰亂,沒有現代意義的工廠,這裡物產豐饒,謀生很容易,自產的農產品,棉,麻等生活用品價格似乎從來不變,人們很少現金交易,適度的物質需求讓人覺得知足。他的研究興趣開始從植物學延伸到東巴文化,最終完成了早期兩卷《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的編寫。

洛克在書中描述麗江城:“穿過一片只見森林和遠處大山起伏地帶,雄偉的扇子峰出現在眼前,閃爍的冰川倒映在蔚藍的拉市海中,遠處可見村子白色,橘黃和紅色的房子... ...麗江城佈滿水渠網絡,家家房屋背後有淙淙溪流淌過,加上座座石橋。納西人愛花草,他們在屋旁或沿街道路種植玫瑰花,大麗花或美人蕉... ...房屋都是兩層的,所有木製部分都漆成牛血色或褚色,精美的雕刻鑲上金粉銀粉... ..麗江沒有貧民窟,沒有灰塵,沒有臭味,沒有小汽車,馬車或人力車,大家都走路,不論貧富,也不分社會等級。.”

這片世外桃源般的神奇土地,也是終身未娶的洛克一生的精神依託和心靈歸宿,以至於他到彌留之際都"寧願回到玉龍雪山的鮮花叢中死去"。可以說:偏居滇西北的麗江,這片神奇淨土,就是約瑟夫·洛克心中最理想的“香格里拉”。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木裡

當然,從自然環境與社會結構上來看,與麗江一隅相隔的川西高原木裡-亞丁地區,可能是最接近《消失的地平線》中關於香格里拉描述的現實素材。它也是洛克另一個割捨不去的心靈之地。他稱之為“上帝的花園”。他曾寫道:“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中我又回到了那片被高山環抱的童話之地一一木裡,它是如此的美麗與安詳。我還夢見了中世紀的黃金與富庶,夢見塗著黃油的羊肉和松枝火把,一切都是那樣安逸,舒適與美好。”。

​據佛經記載,在喜馬拉雅東北的群山間,有一個叫“木裡”的山谷,它是佛法根本護法女神巴登拉姆的聖地道場。木裡,藏語“雄格里蓮”,“雄”意為山谷,窪地,“裡”“指月亮,“蓮”是藍色,木裡即藍月谷,與《消失的地平線》的釋義完全一致。

木裡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終端。是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整個地勢南傾,主要河流沿斷層由北而南,流入金沙江,並與四條南北向的山脈相間排列。由於河流深切,嶺谷相對高差很大,西部與稻城交界處的夏朗多吉峰高達5958米。最低處三江口海拔1530米,相對高差達4428米。氣候特點為冷熱兩季交替、乾溼兩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輻射強烈,無四季區分的氣候特徵。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木裡

1924年,洛克率領一支考察隊從麗江出發,經永寧,繞行瀘沽湖,在翻越了他認為有13000英尺高的一座雪山後,他們抵達木裡秘境。當時的木裡是一個地圖上都很難發現的地方,屬於木裡宣慰司的領地。也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小王國。高山大川,廣茂森林的阻隔,使之遠離內地戰爭的殃及,人們過著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我們可以看到,《消失的地平線》那一隅"被群山擁圍的,出奇的肥沃富饒的"人間樂士藍月谷,作家的描畫是清楚、明確的,幾乎就是木裡的寫實:“那裡垂直高度上的溫差在千把英尺的範圍就跨越了整個溫帶和熱帶之間的差距。異常豐富多樣的農作物旺盛而密集地生長著,沒有一寸荒廢的土地。整個耕作區域延伸約10多英里,闊度約在1英里至5英里不等。儘管不算很寬卻有幸能得到一天中最溫熱時段的陽光照射... ...來自雪山的冰涼溪流澆灌著阡陌沃田。”——從地理面貌、地質結構,氣候。物產,到農耕區域以及水利灌溉系統的佈局等,在木裡都能找到很好的參照。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洛克與木裡王

作為到訪此地的第一個西方人,洛克受到了當地木裡王的熱情款待。他注意到木裡王30歲左右,身材高大, 身穿紅色長袍,腳穿刺繡的天鵝絨藏靴,“氣質高貴,表情和藹,笑聲柔和,手勢優雅”。對於當時的木裡,洛克是這樣描述的:木裡王統治著一塊麵積9000平方英里的地域,只有22000名居民。木裡城由340間房屋組成,居住著700名喇嘛,中心為木裡大寺。此外,境內還有18座附屬寺院,僧人多達千人。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木裡大寺


從木裡縣城往瀘沽湖出發,繞行在連綿的山巒之中,在博科鄉附近,公路與理塘河同行,寬闊的水面與群山映襯。海拔越來越高,60公里後,就能抵達木裡大寺。現代陸續重建的寺院建築群依然是沿斜坡從低到高展開,路邊還有一處已化作土包的遺蹟,白塔環繞,高聳的金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作為當年木裡王國的宗教和政治中心的木裡大寺,藏語為“木裡噶丹雪珠曲勒朗巴吉瓦林”,地處無量河中西岸,曾是康巴藏區規模最大的黃教喇嘛寺廟之一,既有顯宗學院,又有密宗講修部,遂成顯密雙備之寺,盛極一時。在藏區具有特殊的地位。 洛克第一次到訪時,在木裡大寺住了三天,他在遊記中寫道:“陡峭的山谷兩旁是冰雪覆蓋的懸巖絕壁,小小的木裡就在陡峭的半山上,周圍一片橡樹林,在早晨的朝陽下顯得非常美麗,像一朵帶葉的花蕾。”。

洛克驚歎於精美絕倫的藏式建築,拍下了許多珍貴照片。

“一片色彩紛呈的亭堂樓閣緊緊依偎著山腰,以一種花瓣似的精美與雅緻巧妙地鑲嵌於懸崖之上,顯得富麗而又高雅"。這就是希爾頓筆下香格里拉喇嘛寺的景觀描繪:它的佈局非常巧妙,使人有"進入到一幅風景畫圖中"的感覺,那裡有大小不一的樓閣亭謝,還有清池荷花,並被"獅子,龍和麒麟"等具有漢族文化特色的動物雕像所裝飾,體現著漢藏寺院建築文化相互交融和滲透。

今天的木裡大寺,只是原寺院建築的部分恢復,而當年洛克的文章和照片,完全可以作為小說中香格里拉喇嘛寺的參照映像。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洛克線

1924年到1928年,洛克帶隊先後4次探訪木裡。在當時木裡王的接待下,他在這個神秘的香巴拉王國考察、探險、拍照,並深入貢嘎嶺地區,採集了3000多種植物標本、700多種飛禽標本,拍攝了240幅彩色照片和503幅黑白照片,並在美國發表了《中國黃教喇嘛木裡王國》、《貢嘎嶺香巴拉,世外桃源聖地》等著作。

1925年春,在甘肅迭部考察時,洛克意外發現迭部人手中的經書與納西人的東巴經書使用同一種象形文字。這個發現使洛克的地圖上出現了一條清晰的納西民族徒遷線,從中國大西北的羌族地區到甘肅卓尼,再到四川亞丁,最終停留在雲南麗江。

1928年6月,洛克帶著21位納西族隨從,離開木裡,趟過蘇曲河,翻越海拔4985米西沙山脈,到達當時被稱為“貢嘎日松貢布”的神聖的亞丁地區。當時“整個地區完整的植被和文化幾乎沒有被破壞”。洛克一行在亞丁境內呆了十幾天,並與當時在衝古寺刻經的喇嘛嘉措結下深厚的友誼。此後,《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連續刊載了洛克關於稻城亞丁地區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在全美乃至歐洲引起巨大轟動。

如果說詹姆斯·希爾頓更多取材於洛克1928年以後川西地區考察的資料,那麼,香格里拉作為一個地理位置點,就更應該屬於木裡到亞丁一帶,兩相對比,它們有著驚人的相似度。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央邁勇峰

請看希爾頓對卡拉卡爾峰的描寫:"眼前漸漸呈現出一條長長的山谷輪廓,兩邊綿亙著圓丘狀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愁鬱憂傷的低矮山峰... ...他的視線被不可抗拒地引向山谷的正前方,就在那裡凌空高聳著一座雄偉的山峰,在月光的朗照下閃爍出熠熠的輝光,在他的心目中,這該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可愛的山峰,它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冰雪之錐,... ...它如此地光芒四射,如此地靜談安祥,以至於有那麼一會兒甚至懷疑它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存在。"。再看洛克對亞丁三座雪峰的一一描述:“夜幕降臨了,我坐在帳蓬前面,面對著藏民們稱為夏諾多吉的巨大的山峰。此時雲己散去了,雷神的光彩呈現在眼前,那是一座平頂的金字塔形的山峰,它的兩翼伸展著寬闊的山脊……”,“仙乃日峰外形象是一個巨大寶座,它真象是藏族神話中天神的椅子。”,“在我面前的晴朗的天空襯托下面,聳立著舉世無雙的央邁勇雪峰,它是我見過的最美的雪山,白雪覆蓋的山峰原來呈現出灰白色,但是,她和仙乃日峰的山巔突然變成了金黃色,此時太陽的光線正在親吻她們。”。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木雅貢嘎

此外,小說中另一段對卡拉卡爾峰的描寫與洛克對相鄰的木雅貢嘎的描寫幾乎完全一致。

小說原文是:“前方構勒出蒼白的三角形,這金字塔式的山峰又呈現眼前,開始是灰色,接著換成了銀色,後來,太陽最初的光芒吻了上來,這頂峰被妝點上粉色的胭脂。"。再對比洛克貢嘎峰的描寫:"走進寒冷、灰色的黎明,但見前方萬里無雲的天空下,一座無與倫比的金字塔——木雅貢嘎傲然挺立。這是我所見過的最美妙絕倫的山峰,墨綠色的天幕下,那座冰雪金字塔呈現出灰色,然後又換作銀色,但後來,當太陽最初的光芒吻了上來,貢嘎的頂峰塗上了一溜金黃。"。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洛絨牛場

如今已是熱門景區的亞丁三神山,坐落於橫斷山系貢嘎嶺與海子山的群山之間。三座神山主體部分是完全隔開的,但相距不遠,呈“品” 字形排列。北峰仙乃日6032米,南峰央邁勇5958米,東峰夏諾多吉5958米。在層巒疊嶂、逶迤蒼莽的群山之間巍然聳立,遙相對峙。

亞丁三神山統稱“念青貢嘎日松貢布”,藏語意為終年積雪不化的三座護法神山。藏傳佛教蓮花生大師以佛教中三怙主: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金剛手菩薩為它們命名加持,稱其為“三怙主雪山”。並詩讚曰:嶙嶙怙主雪山如壇城,無數寶物建無量宮。聖潔蓮花日月法座,空行母擴法神守。亞丁三神山,是藏民心中的"眾生供奉朝神積德之聖地"。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亞丁村

同年8月,洛克第二次進入亞丁,他以亞丁村為據點,又進行了為期十餘天的考察。寫了大量描寫山谷、月亮、喇嘛寺、黃金、雪山等的文章。而《失去的地平線》中描寫的藍月山谷、金礦、"全身心地致力於靜坐冥想以及對智慧的追求"的喇嘛等,同樣在洛克文章中能找到對應的原型。

​​在亞丁的衝古寺,洛克這樣寫道:“衝古寺所在山嶺四周長滿了茂密的森林,下面是幽僻冷峭的峽谷,晶瑩的月亮好像就掛在峽谷上面,清淡的月光溫柔地撫摸著峽谷悄然無聲的一切,讓人激動。”。他又這樣寫道:“衝古寺是喇嘛寺又是尼姑廟,因為這裡同時居住著喇嘛和尼姑。他們不是搖著誦經筒唸經,就是用鑿子往石片上雕刻經文。他們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這裡有許多刻有經文的石片堆成的巨大的金字塔狀嘛呢堆…… ”。經過貢嘎銀谷時,他寫道:“貢嘎地區溪流盛產黃金,許多人在河床上和岸邊的巖壁上進行掏金和挖金,但是這裡所有的工作都是全靠人力完成。”。

將這些細碎的枝節拼接起來,也許我們眼中的處香格里拉形象就會越來越清晰可見。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項腳鄉的“明代遺民”

有趣的是,位於木裡縣境東南邊緣的縣項腳鄉,還留存著一個被稱為“明代遺民”土著漢族村落。經文管部門考證,該支漢族屬明朝後裔,至今仍身著具有明顯明清時期特徵的服飾,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風俗和祭祀習慣。男子一般人多穿右襟長衫和對襟短衫,下穿直管長褲,腳穿一雙用麻納制的千層布鞋 ,與《消失的地平線》中以張先生為首的漢族人穿著幾乎一模一樣。

麗江還是木裡-亞丁,真正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

衝古寺

香格里拉,註定承載了太多的期許和夢想。那裡風景如畫,那裡絕世脫俗,那裡沒有一切紛擾。​二十年年來,關於它的爭議卻依然不絕於耳,即便是“趕個早集”的雲南中甸縣改名成功後的2004年。雲南、四川、西藏將3省區交界處的9個地州打造成“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然而,這個過於模糊的概念終究無法讓人滿意。

​從另一方面講,香格里拉也許只存在於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終極幻想 ,《消失的地平線》中那位​羅姑娘或許就是這個幻想的縮影,美麗而不可接近,當她離開香格里拉出現在世俗的面前,她就褪去了奪目的光彩,如同藍月谷裡的任何一樣東西,當它們出現在世俗面前,就會變得不可辨識,只能成為書中的美麗傳說。

然而,透過約瑟夫·洛克的眼睛和心靈,我們還是能確切的知道它的存在,麗江或者木裡-亞丁,抑或兩者合為一體。


本文參考:

《消失的地平線》詹姆斯·希爾頓

《香巴拉王國指南》六世班禪羅桑華丹益希

《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約瑟夫·洛克

《中國黃教喇嘛木裡王國》約瑟夫·洛克

《貢嘎嶺香巴拉,世外桃源聖地》約瑟夫·洛克

《貢嘎神山考察記錄》約瑟夫·洛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