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又被老师批评了。”聪明妈妈一个做法,和老师搞好关系

学生时代,孩子们是否都经历过这样的绝望,孩子在家成天抱怨老师不喜欢自己,对着父母说:

“老师今天又批评我了,老师说我的同桌那么优秀,为什么我不能学学人家……”

孩子的抱怨声还萦绕在耳畔,作为父母,常常会被困扰:我该怎样回复孩子,怎样面对老师,怎样协调师生关系?

想要解决好这一切,家长必须处理好因果关系,对症下药。

这其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办法,叫作“凯利的归因模型”。通过该模型,你能理性分析原因,成为一名智慧的家长。

什么是“凯利归因模型”

“凯利的归因模型”,想必很多人对这个短语感到陌生。“归因”,按字面是指“原因归属”;通俗上来讲,“归因”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

为什么需要“归因”呢?因为人这个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的行为、别人的行为、对发生在周围的事寻找原因。

比如:

我为什么会生气?

他为什么性情暴躁?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交通事故?

关于“归因”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自己的主张,它的发展史体现出人们智慧的层层深入。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的问题,60年代引起社会心理学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

到了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是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的扩展与补充。

“妈妈,我又被老师批评了。”聪明妈妈一个做法,和老师搞好关系

他根据不同条件下对归因者来说可用的信息不同,分成两种情况:多重观察和单独观察。

那么什么是多重观察单独观察呢?

理论介绍:区别多重观察与单独观察

假如有一天,你邀请朋友去看电影,但是你的朋友拒绝了你,第一反应你会去寻找自身的原因。

但如果你了解到,朋友之前已经拒绝过好几个邀请他看电影的人,那么你的答案可能就是朋友本身的原因了。

“妈妈,我又被老师批评了。”聪明妈妈一个做法,和老师搞好关系

这个案例属于多重观察,通过许多候选原因与结果进行协变,寻找出最可能的原因。

第二个案例讲述的是单独观察,该案例发生在一个事故现场,你遛着狗悠闲地在路上散步,突然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一辆轿车撞倒一位行人。

此时,要你寻找其原因,你会从路面的光滑程度、司机是否有酒驾、行人是否乱闯红绿灯等方面分析。

而不是去寻找行人是否有撞车的经历、这辆轿车曾经是否发生事故,这就是单独与多重观察的不同。

“妈妈,我又被老师批评了。”聪明妈妈一个做法,和老师搞好关系

理论介绍:进一步阐述多重观察与单独观察

在其多重观察的方式下,存在可供选择的原因有三类:

(一)活动者个人方面原因,诸如他的心境、人格、态度、情绪等

(二)环境方面的原因,诸如环境氛围、某种外界压力等

(三)刺激对象方面的原因,诸如活动对象的特点。

三种归因分别称为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和刺激归因。

比如甲方与乙方吵架,有可能是甲方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乙方的原因,还可能是当时环境下某些人的挑唆。

“妈妈,我又被老师批评了。”聪明妈妈一个做法,和老师搞好关系

究竟是哪种因素作为行动的原因呢?这依赖以下三种信息:

(一)一致性信息:看一看活动者的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是否一致,如果大多数人都像活动者这样做了,被称为“高一致性信息”,导致刺激归因,反之亦然。

(二)区别性信息:如果活动者是对当前的刺激对象产生了吵架的行为,叫作“高区别性”,导致“刺激归因”,反之亦然。

(三)连贯性信息:看一看活动双方是否一贯地产生同样的行为,如果是就称为高连贯性,它导致刺激归因;若不是,称为低连贯性,它导致环境归因。

以上的叙述是对多重观察的进一步阐述,但是它同样有严重的缺陷——日常生活归因信息不全面,故需要单独观察辅以必要的补充,来完善理论。

单独观察注重因果关系,讲求任何一个原因都能造成该事件的发生。

比如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原因可以是家庭原因、学校环境恶劣、缺乏个人努力……其中任一原因都会造成学习成绩不良。

同时凯利还提出折扣原则和增加原则。

什么是折扣原则?

比如一个孩子在考试前夕患有突发性的感冒,其考试成绩不及格就会归因于感冒的发生,而不会归因于缺乏个人努力。生病这件事使得缺乏努力的原因打了折扣。

什么是增加原则?

比如一位出身寒门的孩子,相对于家庭富裕的孩子来说,他的成绩出众更归结于个人努力或能力出众;而成绩优良的学生更多的归咎于其家庭的富裕。

“妈妈,我又被老师批评了。”聪明妈妈一个做法,和老师搞好关系

归因理论的提出,在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公司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的反应,进行理性归因为了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作为员工,对于薪水、上级评价、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等方面对自我进行归因,从而使自己的潜力最大化。

归因理论模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开头我们提到一个场景:孩子经常抱怨不被老师喜欢。遇到这种情况,作为父母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告诉孩子最正确的处理方式。

在课堂上影响学生归因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他们自己的个人能力;另一类是适合他们利用的外部信息。

从多重观察归因,孩子经常抱怨可以连接到孩子从过去到现在的课堂表现,如果经常表现出不认真写作业、不认真听课、上课开小差等行为,与大多数孩子的行为不一致,就是个人归因。

这种情况下父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找出孩子身上的毛病并改正。

“妈妈,我又被老师批评了。”聪明妈妈一个做法,和老师搞好关系

如果这位老师只批评这位孩子,就叫做“高区别性”,应放入“个人归因”;如果这位老师频繁地批评各种不同的学生,就叫做“低区别性”,为“刺激归因”。

此时,父母要理性平等地与老师进行沟通。

当然,这种分析方式要归结于“经常”二字,只有经常才有迹可循,寻找多种原因进行协变

由个例上升到普遍现象,在教育问题上出现矛盾,先别着急下定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断才能找出最准确的原因。

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是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一般遵守这样的定律。

“凯利的归因模型”放在现实中,其实也就是这样的过程。理论晦涩难懂,但遇到实际便会迎刃而解。该理论小到可以解决一次心情的不愉快,大到可以发掘一次重大失误背后的原因。

合理利用理论,让理论走进现实,成为智慧之人。



最近我联系了傲梦编程,为大家带来一节价值298元的免费的编程试听课。傲梦编程由学而思投资,是国内领先的在线编程教育机构,他们的课我也看过,教的非常好,推荐大家给孩子报名学习。

在下面的试听卡片中留下你的联系方式,稍后就会有老师联系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