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的啟示:不要破罐破摔,觸底反彈不是人生必然規律

近兩年來,喪文化特別流行。“不上班的人生有多爽?”、“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這些話題在社交網絡上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大家紛紛表示戳中了痛點,夢想太遠了,還是做鹹魚比較舒坦。

永遠打雞血的人生的確不現實,偶爾壓力過大,拋開煩惱放飛自己也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很多人遇事都抱著“大不了辭職唄”、“最不濟回老家”的想法,年輕人,我勸你不要總這樣喊,喊著喊著,結果可能比你想得更差。

不能破罐破摔,因為人生的低谷是深不見底的。

《駱駝祥子》是大家學生時代就接觸過的作品,本篇文章不講文學價值,而是用主人公祥子來分析,為什麼我們不能一喪到底。

祥子的一生:人生的低谷是深不見底的

《駱駝祥子》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北平車伕祥子的悲慘命運。我們先來捋一捋祥子的經歷:

祥子是個農村青年,在北平城裡拉車,他的夢想是擁有一輛自己的人力車。他用了三年的時間,省吃儉用,終於夢想成真,買了自己的車。但是才過半年,就連人帶車被一隊流亡士兵劫走,做牛做馬乾了幾天苦力後終於逃出來,車沒了,一切白乾。

祥子沒有灰心,他從頭開始,更加辛苦地拉車攢錢。可是,還沒有等他攢夠錢,所有的積蓄被一個偵探敲詐一空,買車的夢想再次泡湯。

後來,車廠主人劉四爺的女兒虎妞誘惑祥子,與他結婚,祥子這才又有了自己的車。可是好景不長,虎妞死於難產,他不得不賣掉人力車去料理喪事。到這裡,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積極向上的農村青年了。

《駱駝祥子》的啟示:不要破罐破摔,觸底反彈不是人生必然規律

再後來,祥子相好的姑娘小福子自殺了,他的內心世界徹底崩塌。

最後,他在窯子裡揮霍了最後的元氣,墮落到跟老人小孩搶活幹,跟在送葬隊伍裡濫竽充數幫著哭兩聲。因為偷懶被監工敲了腦袋,他痛到蹲在地上,第一反應卻是找周圍有沒有菸屁股能抽。

當初那個充滿幹勁的祥子哪去了?我只看到一具行屍走肉。

人生就是這樣,如果你不努力奔跑,就會被別人落下;如果你摔倒了不肯爬起來,那麼別人會從你身上踩過;很快你連躺倒的地方都沒有了,腳下變成黑洞洞的深淵,你就一直往下掉。

人生沒有最慘,只有更慘,墮落是沒有底線的。

二、為什麼有的人會自甘墮落、徹底廢掉?

1、破窗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飛利浦·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一個富人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他用錘子把那輛車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這個理論不止可以用來形容犯罪,放到個人發展上也同樣適用,一步錯步步錯,要求越來越低,直至毫無底線。

《駱駝祥子》中,以前的祥子是這樣拉車的:

有時候起了狂風,把他打得出不來氣,可是他低著頭,咬著牙,向前鑽,像一條浮著逆水的大魚;風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風決一死戰。

後來的祥子,信仰一步步崩塌以後,是這樣生活的:

越不肯努力便越自憐,颳風下雨都不出車,身上有點痠痛,一歇就是兩三天。

以前的祥子,看到孤苦無依的爺孫倆,會掏巨資買10個羊肉包子給人送去,自己卻一個都捨不得吃。而後來的他:

怎能佔點便宜,他就怎麼辦。多吸人家一支菸卷,買東西使出個假銅子去,喝豆汁多吃幾塊鹹菜,都使他覺到滿意。他佔了便宜,別人就吃了虧。


《駱駝祥子》的啟示:不要破罐破摔,觸底反彈不是人生必然規律

如果說祥子起點太低,看不出太大落差,那我們看起點高的。

蔣勁夫當年是唐人影視力捧的小生,在《軒轅劍》裡搭檔胡歌、劉詩詩、唐嫣,前途一片大好。但後來一直沒有更好的作品出現,事業發展不太順,就選擇去日本留學。

誰知他去了日本之後就開始放飛,一點都不注意形象,經常發泡夜店的動態。這也就算了,後來更是承認家暴女友,差點進了局子。事情告一段落,大家都以為他在慢慢變好,誰知又爆出家暴新女友的醜聞,還扯上法律糾紛,形象徹底崩塌,事業完全停擺。

從人人愛的當紅小生淪為人人罵的家暴男,不過短短七八年。

《駱駝祥子》的啟示:不要破罐破摔,觸底反彈不是人生必然規律

2、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Murphy's Law),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意思是事情往往會向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只要有這個可能性。

比如你準備了兩套方案給客戶選擇,結果彙報那天你只帶了A方案,你很擔心,但還是硬著頭皮宣講A方案,期待客戶喜歡,結果最後人家想要的形式果然是B方案。

用俗話來解釋就是:怕什麼來什麼。越是負面的心理暗示,越會對人的心態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

《駱駝祥子》中,以前的祥子會念及僱主曹先生的好,認真幫他做事,不小心讓曹先生受傷後,他很愧疚,工錢都不想要了。

而後來的祥子,心理狀態是這樣的:

自憐便自私,他那點錢不肯借給別人一塊,自己比一切人都嬌貴可憐。


他的心裡永遠有有一句現成的話,由多少經驗給他鑄成的一句話:當初咱倒要強過呢,有一丁點好處沒有?


深圳郊外的龍華新區,有一處大型職業介紹所“三和人才市場”。這裡開滿了廉價網吧和旅館,裡面人滿為患。

混跡在這裡的年輕人,被稱為三和大神。他們沒有目標沒有理想,覺得活著不過如此,未來也沒啥希望。因此,幹活只接工資日結的、輕鬆的。開工一天玩三天,所謂的玩就是泡網吧、打遊戲、侃大山、昏睡,錢花完了再幹活。

《駱駝祥子》的啟示:不要破罐破摔,觸底反彈不是人生必然規律

久而久之,他們習慣了這裡,老家回不去,做農活太累又不掙錢;城裡安不了家,好不容易賺點全揮霍完了。只能把自己圈在這塊小小的地方,混吃等死。等到科學技術發展到更高水平,再也不需要廉價勞動力到的時候,不敢想象三和大神們的結局。

因此,不要覺得“最不濟不過如此”,當你覺得人生已經到了谷底,躺倒不幹,其實往往會更慘。

三、如何避免破罐破摔、越混越差?

1、遠離消極環境

祥子的悲劇,很大程度上要歸罪於他所處的社會環境。《駱駝祥子》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軍閥混戰,社會動盪,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非常悲慘。

具體有多悲慘,在祥子婚後生活的大雜院裡可以窺見一斑:

軍官們只需花很少的錢,就能在大雜院裡買一個半大的小女孩做妾。高興了給她買件衣服、買倆首飾,不高興了就打罵出氣;這些女孩不僅要陪睡,還要幹所有的活;軍官們四處征戰,去哪兒都是租房子,一不小心出了事,直接扔下這些女孩就跑,女孩子們把所有的衣服和首飾賣了都不一定能還上房租,然後要麼隨便找個人嫁了,要麼直接進了窯子。

中年婦女們幾乎終年躲在家裡不見陽光。首先家務活太多,白天的事情忙完了,晚上就在燈下給一家老小縫縫補補,自己卻沒有衣服穿,拿破布裹著,根本沒法出門。

這裡的勞動力每天累死累活賺到的錢,只夠糊一家人的口。如果頂樑柱病了沒出去幹活,女人就得捱打,全家就得餓肚子,時不時就能見到有人家賣女兒。

這樣的社會不會善待老實苦幹的人,因為老實意味著好欺負,只有敢爭的“刺兒頭”才有機會活命,於是風氣變越發壞了。

書裡有句話解釋道:

窮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窮人的耍刺兒含著一些公理。


他們心中有太多的恨,卻沒有渠道解決,久了以後他們的世界裡就沒有了好歹,不懂得善惡,辨不清是非。他們特別愛看犯人遊街,有公開處決更是天大的熱鬧,高聲喊著千刀萬剮, 彷彿能解解他們心中的惡氣。

祥子所處的時代離我們很遠了,但除了社會大環境,人人都處在家庭、社區、公司等環境中,小團體的氛圍其實更重要,斯坦福監獄實驗就很能說明問題。

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24名學生分為兩組,一組扮演警察,一組扮演囚犯,一切設施和制度都和真實監獄一樣。

一開始大家還和和氣氣的,後來,扮演警察的學生為了驗證自己的權威,開始逼迫囚犯做事,後來情況越演越烈,雙方的情緒和行為都開始失控,有學生甚至出現精神崩潰,不得不離開實驗。

《駱駝祥子》的啟示:不要破罐破摔,觸底反彈不是人生必然規律

本來都是同學,就因為一場實驗,大家在封閉緊張的環境裡劍拔弩張,最終行為失控,變成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人。

再舉個我身邊的例子。

我有個同學,小時候是口吃,他父親覺得這件事特別丟臉,不允許他在公共場合表現出來,有時他在外面忍不住說話,父親都會大聲訓斥,逼他想好了再說,說出口的必須是完整句子。在這樣高壓、負面的環境下,他經常憋出眼淚、嘴唇發抖,卻依然說不流利。

後來他去離家很遠的地方上大學,結識了同樣口吃的朋友,互相鼓勵、一起訓練,又去看了心理醫生,遠離了被嘲笑、訓斥的環境,他口吃的毛病改善得很快,人也變得越發開朗了。

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為了自己,趕緊脫離消極的環境吧!

2、提升逆商

逆商AQ來自英文AdversityQuotient,全稱逆境商數,一般被譯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那麼如何提升逆商呢?有兩個必不可少的要素。

(1)保持控制感

“不管發生了什麼,先穩住,活著就有希望。“

控制感強的人,發生再大的事,他都能從容面對。

2015年,《我是歌手》第三季總決賽現場,歌手孫楠突然宣佈退賽,對其他選手、直播錄製都產生了極大的破壞性影響,全場人都一臉震驚,不知該怎麼辦。

主持人汪涵臨危不亂,一個人說了7分鐘,這7分鐘沒有廢話,既找孫楠確認了退賽事實,又和導演溝通賽事,同時安撫現場觀眾和其他參賽歌手,把所有人的情緒都做了安撫,順利把比賽延續到下個階段。

《駱駝祥子》的啟示:不要破罐破摔,觸底反彈不是人生必然規律

這教科書般的7分鐘救場,不僅體現了汪涵絕佳的主持功底,更是他強大控制感的體現。控制感強的人,不僅能拯救自己,也能穩住周圍的環境,力挽狂瀾,帶動大家一起變好。

那麼,怎麼保持控制感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專注一個小目標。

查理·貝連是個排名很靠後的高爾夫球手,2012年,他參加了一場很重要的比賽。贏了可以拿很高的獎金,輸了就連第二年的比賽都沒資格參加。那一年貝連壓力很大,首先他年紀不小卻沒啥成績,其次老婆生了孩子,他養家的壓力劇增。

上場後,貝連第一回合表現還行,第二回合他被壓力逼到血壓陡增,跪倒在地,醫生勸他棄賽,他不肯,因為這是他最後的機會了。接下來的比賽裡,他居然發揮超長,接連打出8個好球,精彩程度讓觀眾連連驚呼。


《駱駝祥子》的啟示:不要破罐破摔,觸底反彈不是人生必然規律

然而當晚,他又垮了,整個人癱倒,醫生勸他無論如何都不能參賽了。但他第二天依然參加了比賽,4個小時的比賽裡,他忍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挺了過來。就這樣,貝連贏得了職業生涯中的首次勝利,把榮譽和鉅額獎金一起抱回了家。

賽後接受採訪時,貝連說,他的崩潰、無力,並不是因為身體疾病,而是個人事業、家庭經濟讓他壓力巨大,得了恐慌症,覺得自己對一切失去了掌控。他明白,比賽是他唯一翻身的機會,因此在賽場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個球一個球地打,一個洞一個洞地堅持”,其他什麼都不想。

很多人愛立flag,比如月瘦30斤。但是一想到減肥那麼苦,誘惑那麼多,目標那麼大,就失去了對控制感,對減肥這件事充滿了無力。

其實大可以拋開這些flag,每天只專注於一個小目標:今天不喝奶茶,明天少吃一塊肉、多吃一口蔬菜……每一個小目標都完成,你會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奪回對體重的控制權。

(2)擁有堅定的信念

《駱駝祥子》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一股很直白的無力。

祥子沒文化, 行走江湖全靠骨子裡的鄉間質樸,從他的唯一夢想是拉車這一點就能看出來。這是一套很淺顯的行事規範,沒有完整穩固的三觀,也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這讓他在遇到困難時不知變通,被騙被坑時不會分析,所有的消極情緒都是要麼自行消耗,要麼鬱積在心裡,沒有任何信念來支撐他。久而久之,當他的內心再也無法邏輯自洽時,只能選擇墮落了。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主角安迪本來是個成功的銀行家,蒙冤入獄後背叛終身監禁,從社會精英淪為階下囚。

但他用二十年時間,通過一把小小的鶴嘴鋤,硬是給自己挖出了逃跑的隧道。這期間,各種欺壓、毒打,都沒有逼退他,對自由的信念支撐他一路穿過泥濘,走向自由。

《駱駝祥子》的啟示:不要破罐破摔,觸底反彈不是人生必然規律

安迪的信念不僅拯救了自己,還影響了獄友,讓失去希望的瑞德也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那麼,如何才能擁有堅定的信念呢?

一是要儘可能地接受教育、多讀書,完備的知識能讓你從很多角度去看待問題、用很多方法去解決問題,相信自己是能行的。

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不做成你就睡不著,自然比為了完成任務而做的人更具定力。

3、告別完美主義

很多家長都愛這樣罵孩子;不好好讀書你就去掃大街!考不到第一你就別回家!言外之意:掃大街是丟臉的,考第二是可恥的。

我們自小被教育要讀書、升官、發財,只有取得世俗的成功,把所有人都踩在腳下才行。但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大人,有幾個自己是所謂成功人士的?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更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凡,做不到最好,就被列為最差,非常極端。

這種功利的美主義是非常危險的,澳大利亞科廷大學一項研究表明

越追求完美,你的心理問題可能越多。

我一個學霸閨蜜做了媽媽以後,整個人都變焦慮了,因為她特別完美主義,不能忍受寶寶一點點不好的情況。

別的寶寶會翻身了,自家寶寶慢了一步,她就整天帶寶寶練習翻身,愁得覺都睡不好,把孩子也折騰地總是哭;老公帶孩子,不小心撞了一下寶寶的額頭,也沒受傷,她竟然歇斯底里,大喊大叫要離婚。後來自己崩潰了,家人也崩潰了,帶她去醫院,診斷出產後抑鬱。

《駱駝祥子》的啟示:不要破罐破摔,觸底反彈不是人生必然規律

完美主義是一種自我打擊的生活方式,完美主義者會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犯錯,但犯錯是很難避免的,因此他們總是被現實打敗,非常脆弱,得不到想要的,就徹底躺倒不幹。

最後總結一下:

不要總是喪喪的,觸底反彈不是必然規律,人生的低谷可能深不見底。為了避免破罐破摔的情況,一定要遠離消極環境、提升逆商、告別完美主義。


投稿QQ:[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