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临帖有一段时间了,总感觉写的不到位,请各位老师指正一下可以吗?

鲁刀刀


从你的字来看,基础很好,裹锋运笔,从容自信,笔画干净,从容流畅。

(题主作品)

但与赵孟頫的《道德经》一比较,问题又很明显。

1、用笔不精

小楷虽小,五脏俱全,一笔之内,起笔、中间走笔、收笔,一个动作不能少,缺一个马上就会反映到字形上。

(赵孟頫原作)

以“其”下面一横、“或”上面一横为例,你的笔法交待不清,下笔即走,缺乏提按,对比原作可清晰地看出。

2、结体不稳

赵孟頫的《道德经》结体稳重,端庄秀美,你的字整体上都右扬过度,左低右高。

很多字临得也不到位,比如“常”“渊”等字,笔画或漂浮、或凝滞,字法不到位。

3、气息不畅

赵孟頫的《道德经》虽是小楷,但轻重、粗细、浓淡等矛盾对比手法运用较好,气息流畅,静穆而大气,典雅而含蓄。

你的字则显得呆滞而凝重,少变化,字是静态的。

(原作局部)

建议:

1、静心。写小楷,心先得静下来。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小楷精品,为什么多出自晚年?因为此时他们已看透世事,心态平静,如此才能创作出精品。

我们练习小楷也应如此,不可在时间紧迫、心浮气躁的情况下临帖与创作。

(文徵明《草堂十志》)

2、缓笔。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最要精到,起、行、收三段,一个不能忽略,故行笔要“缓”,不可信笔疾书,而应笔笔送到。

3、精临。你的字具备较好的基础了,缺的是精。要对照原帖,找出写得不到位的字,重点临习,分类突破。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赵孟頫《道德经》局部)


千年兰亭


你临赵孟頫小楷还是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还缺少一个精临的阶段,字里行间还是写得有点急躁,那怕小楷高手也需“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我先将你写的小楷习作截图标示一下,指出

不足的地方你参考一下:首先是笔划不精,图中…“也"、“见"等字的出钩角度偏差较大,下图是赵孟頫的小楷,放大效果比较一下…

很明显…出钩应该垂直向上,而你出钩角度是向右上45度角。

其次,笔划稍为多一点的上下结构的字,写得不到位、不稳。如“常"、“无"、“实”、“得"…等等结构问题。(下图赵孟頫小楷)

对比一下,还有一定的差距。

再看“实”和“得”,赵孟頫是写得很动感的,单字看有点站不稳,但整体平衡,赵孟頫

是在娴熟的功底下…书写时自然留露的天然意趣,你在还没有理解领悟此帖神采时,还不如直接把它临写平正。

建议:

1.先克服笔划问题,不要整篇幅抄写。从单字精临开始。先挑两个单字重复临习,直到临象了再换两个。一定要“吃”透才换临。

2.检查一下自已的执笔有没有问题,小楷的执笔书写时尽量笔杆呈垂直状态,才便于将力传到锋颖,因为小楷毛笔毫尖相对尖而细。

3.一段时间练好笔划和单字之后,就练习组合字。这是练习小楷行气,即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刚开始组合字不要多,三四个为宜…逐步增加。

4.练习好组合字之后,就将练习增加到一行两行三行,看效果增加行数。这种练习就是练章法,练行气、练神韵。

学习书法就将书法当作一辈子的爱好,切不可急功近利。因为学习书法的过程,本身就是身心有益的收获过程!书法也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需要找对方法循序渐进…坚持、坚持再坚持!


许悦爱书法


无他,临精!





明中书画院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以我拙见画竹跟写字是一个道理。时间是做事的重要元素,需要日夜不停的琢磨打造总结,再打造再总结……即使临遍天下名帖临得惟妙惟肖,也不一定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但临摹是基础,需要很大的量才能出现质的变化。有时临着临着似乎是生了,但这却是另一个更高的熟的境界(现在拿出你半年前的作品,一定会看出些不一祥,三年前的更为明显。)这忽然让我想到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其实写字就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不停的否定自我,以追寻心中那个阶段性的完美。以上仅为本人拙见,切勿当真,奉上作品一副望与君共勉。




孤独客顽石


继续写,平常多练气!呼吸以匀缓为佳!但行正道,莫问前程![祈祷]


国学新论


你写得已经很好了,但要从认识的提高中实现临帖水平的提高,1,思考,带着问题去思考 2、练习,围绕新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去练习 3、对比,一次一个目标地去和原帖对比 4、不要急于求成。


陶然忘机


笔画相当于骨架,长短、疏密、大小、布局、纸质墨质运笔速度等等,都是紧密相连的,心中有数才行,不能刻舟求剑。


用户2859511941785


一定要坚持多写多练,相互比较,把书本的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定能成果!!!


好声音河南赛区高正宽


没有深入生活,多发现新鲜事,产生灵感,也就是想写了,才有的写,不能一个人在家里鸣思苦想。


三生40250241


临不如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