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贾诩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毒士”?有例子证实吗?

骑蜗牛走高速


贾诩,贾文和也!毒不毒先放一边,咱事儿上见!

1.李傕郭汜知道吧,把摇摇欲坠的东汉又给霍霍了个稀巴烂。董卓死后,西凉军犹如丧家之犬,李傕郭汜举棋不定,谁给出谋划策杀回长安的?是他!

2.曹操招降张绣,张绣临时反水,出其不意杀的曹操丧子失将,谁的主意?是他!张绣与曹操虽然结下血海深仇但最后还是归顺了,并且还受到重用,谁的点子?是他!

3.官渡之战期间,曹袁隔河对峙,就这么耗着,曹操几近崩溃,是谁给打压提气,为曹操注射了一剂强心针?还是他!

4.马超韩遂联合起兵给曹操北方统一带来危害,曹操一封信就离间了韩马,让他们狗咬狗,谁的高招?是他,是他,还是他!

东汉末年流行人物点评,阎先生评价他有宰辅之才!

陈寿评价他百出奇谋,算无遗策!这个厉害了,命中率百分之百!

易中天先生评价贾诩三国第一智商,洞察人心洞悉人性。易老师的评价高,真高!

纵观文和兄一生,除了一句话导致李傕郭汜之乱,损人不利己外,由于革命立场不同,其它均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也因为他与曹操的磕磕绊绊导致他在曹魏谋士中谨小慎微,低调的不能再低调,帮他换来善终,死于三公之位!

为他用,利刃出鞘

为己用,直达病灶

一个I&EQ双高的稀有物种,谋不谋我说了算,毒不毒你看着办!





江山史话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之前写过多次贾诩的故事了,我个人认为贾诩是三国时期智商最高的人之一。


但是他之所以被称之为毒士,并不是国人说的,而是来自于日本游戏。日本游戏开发者为了给魏朝诸位谋士起一个和“卧龙”、“凤雏”相当的绰号也是大费脑筋。什么毒士贾诩、冢虎司马懿等等,结果流传到国内后,许多玩家都以为是真的,也是醉了。


不过贾诩之所以能被称之为毒士,还能被大家所接受,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贾诩眼光毒辣。

在乱世中虽然起步就处于必败的董卓阵营,但贾诩硬是一步步算计,成功的脱离苦海,又带着张绣击败曹操,投降曹操,最后成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还跟对了曹丕。这一系列操作简直眼花缭乱,如果没有毒辣的眼光,万万没有可能做到。



另一个毒是计策毒辣。

是因为贾诩一计使得王允丧身、吕布逃命,长安大乱,百姓死亡无数……这一切虽然不是贾诩所想见到的,但是毕竟缘起在他,称之为毒士并不为过。

我们看看贾诩这个计策到底有多毒辣。

王允自从理由美人计杀了董卓后,就和吕布一文一武垄断朝廷大权,然后大肆报复性屠杀和董卓有关系的人。



董卓麾下的西凉将士们首当其冲。而且一度传出谣言称王允和吕布要杀光西凉人。于是西凉将士们纷纷人心惶惶,李榷郭汜等几个主要将领也都打算赶紧逃亡。

贾诩一看,跟着董卓女婿的他也算是董卓余孽,要是这么乱跑大家全完了。于是赶紧拦住这几个有勇无谋的西凉将领,对他们说:

现在传言要杀光西凉人,你们这么孤身逃跑,随便路上一个片警就逮起来杀了。莫不如我们先把队伍集结起来,以替董卓报仇的名义帅军往西奔长安试试,要是失败了,我们再逃亡也不迟。

李榷郭汜等几位一寻思:对啊,是这么个事,就照你说的办!

然后这哥几位带兵一路打到长安,王允玩阴谋诡计一把好手,吕布单挑厉害。但是比起人数众多的西凉将士们也是没办法。于是吕布一看打不过就逃命去了,王允没法子跑,就被叛军杀了全家。


叛军杀了王允,打跑了吕布,劫持了皇帝百官。没有了对手的他们,于是开始争权夺利,互相攻杀。

贾诩这个时候也知道自己这一计太过毒辣,锋芒毕露,引得众人忌惮。于是干脆跳出长安,最后投奔张绣去了。

李榷郭汜等人没了顾忌,于是双方放开手脚,往死里打。结果好好的长安之地,被打成了废墟。短短几年时间,长安的百姓几乎都死光了。

这一计虽然是贾诩为了逃命被迫之下献给西凉将领。但是毕竟此计过于毒辣,因此贾诩被称为毒士,倒是也算准确。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三国演义》中,贾诩有“毒士”之称。

他早年在董卓女婿牛辅之下为参谋,董卓死后依李傕郭汜,李傕郭汜灭亡后投靠张绣,他劝张绣投降了曹操。后张绣因曹操占有其婶娘而愤怒,突然反叛并突袭曹操,杀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明,大将典韦为掩护曹操逃命也被战死。后来,贾诩又一次劝张绣投降曹操,并据当时形势贾诩估计曹操不会计前嫌。果然被其言中,曹操再次接纳并重用张绣。贾诩在曹操帐下多建奇功,直到走完一生。他除了"毒士"之名外,又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美称。下略举几例来佐证。

一、贾诩最毒辣的一计

贾诩原为董卓女婿牛辅手下任职。当时王允设连环美人计,使董卓与吕布结仇,最终董卓被吕布所杀。牛辅随后来也死了,贾诩已无固定归属,凉州集团行将瓦解。王允把持朝政并大赦天下。董卓被杀后其旧将李傕郭汜十分害怕,上表请求赦免其罪,但遭到王允拒绝。王允恨他两人为董卓作恶多端,所以大赦天下唯独不给他两赦免。

李傕郭汜见求生无望便想潜逃,贾诩得知后,对他们说,如果你两脱离现有的这点军队,那就再也没有势力了,即便是一个亭长也能抓捕你。既然现在无路可走,不如拼死一搏,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招集人马杀入长安或许能自救。李傕郭汜依其计散布谣言,说王允不放过所有凉州兵将,将要血洗凉州,因而引起当地人极大恐慌,很多军士集于李傕郭汜旗下。李傕郭汜联合张济樊稠等董卓旧部,组成十万人马攻破长安城,打败吕布,杀王允并控制汉献帝和朝廷。贾诩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国家政权。

后李傕郭汜反目,李傕控制皇帝,郭汜控制王公大臣,他两率军在长安城厮杀,并互逼对方交出皇帝或大臣。也是因贾诩一计,使皇帝朝臣如同赌博筹码,为两军阀任意争抢掠夺。贾诩此计堪称最为毒辣一计。

二、贾诩最料敌如神的一计

因张绣势力弱,在贾诩的劝说下联合刘表共同抗曹。这让曹操十分忌惮。建安三年三月,曹操率大军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不得已只能立即从穰城撤退。




张绣欲乘机率兵追击曹操,遭到贾诩制止,认为追则必败。但张绣不听劝告率军追杀曹操,结果曹操亲自断后,杀得张绣大败而回。张诱对贾诩说,不听先生之言果有此败。贾诩却说,现在再率军追击必定全胜。张绣很奇怪,说追击已经失败为何还要追,但贾诩坚持说,现情况变化了,追击必胜。这次张诱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再整兵马追击曹操,结果大胜。张绣很不解,向贾诩请教原因。贾诩解释说,曹操在没有失败的情况下突然撤退,肯定是后方出了问题,所以退兵必有章法,曹操会亲自断后。你非曹操对手,追击难免失败。曹操打败了你后必会放松警惕,将重点放在前面开路,不会再亲自断后,后方空虚,所以你再次追击就能胜了。张诱听后十分佩服。

贾诩计谋老道,对曹操用兵都能揣摩到位,眼光老辣,可见"毒士”之称不是浪得虚名。

三、贾诩最睿智的一计

曹操晚年开始筹划培养儿子接班,长子曹丕与三子曹植都很优秀,他们暗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明争暗斗,曹操一时难于决断。



曹操知贾诩眼光毒辣,私下征求贾诩意见。象这一类的意见是极难表态的,往往会留下很大隐患,历史上常有位高权重者参与废立之事而毁掉前途甚至塔上身家性命,对此贾诩何尝不知。但曹操一问不能不答。他故作沉思不语,曹操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想刘景升和袁本初之事。惹得曹操大笑,心里直骂他个老滑头。

原来刘表和袁绍都是立幼不立长,死后儿子互相残杀,因内乱而灭亡。贾诩明显表示了应立长子曹丕为世子,但又什么都没说出来,可谓睿智过人,用心良苦。然而他却押宝押对了,曹操确立了曹丕为世子,妥妥的接班人。

贾诩被称为“毒士”并非他心底歹毒,而是他经常出一谋而造成一场大变故,或构成一个新的格局,而他在这其中却安稳于泰山。他一生能平安走下去并长寿而善终,与他精明的谋略和睿智不无关系。


湘水微波


《三国志》把荀彧荀攸贾诩列在同一传,其实这三人论全才和品格,后两人根本没有资格与荀彧比,而贾诩后来更有毒士称号,未见一言而兴邦,却见一言而误国,裴松之在作注时就曾大加鞭挞,认为他所献的计谋特别是劝李傕、郭汜起兵的话,正是大不仁的言语,置国家于险境,以致后来不可收拾,上下相倾“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董卓乱汉,迁都长安,一路烧杀抢掠,流民遍地,关东诸侯无奈他何,在汉朝元老大臣王允士孙瑞的谋划下,朝臣联结吕布,设计杀了董卓,王允掌握朝政,至此汉朝有望中兴。(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之前,董卓令女婿中郎将牛辅与李傕、郭汜讨伐白波贼等处,牛辅连战不利,董卓死后,王允对是否赦免董卓原部下犹豫不决,吕布派出李肃讨伐董卓余党,牛辅虽打退李肃,心疑内部有人叛变,半夜收拾珠宝逃走,半路被心腹胡赤儿所杀。李傕、郭汜见事不可为,便与张济商议,打算解散部队,各自逃回家乡。


这时贾诩原在牛辅手下,见李郭等欲逃走,阻止说,听说长安城中正在杀戮凉州人,现在我们逃走,朝廷只要下命令,一个亭长就可以把我们都抓获,不如我们带着大军到长安,看看情况如何。(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李傕等听从了,一路散发王允欲杀尽这个地方的人的流言,又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到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兵。吕布带兵出战,单挑胜利团战失败,逃回长安见王允,要求他一同逃走。王允不愿意,宁愿与皇帝共生死,被李傕军逼死,吕布则逃往关东,搞出一连串事故,贾诩之谋,一举粉碎了汉朝复兴最后的机会,置天下于战火中。

另一件事是张绣,贾诩随李傕等人入长安后,见到惨状也有点内疚,尽力弥补而为朝廷周旋,曾帮助献帝消除险情,张济的侄儿张绣看出贾诩的犹豫,便劝他离开,贾诩不愿意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李郭二人越闹越不像话,献帝东逃要往洛阳,贾诩奉还印信出走,先投段煨受到猜忌,已被刘表接纳在南阳的张绣得知,派人相请,自此就来到张绣军中,张绣对他敬重有加,以儿孙的礼节敬待。(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曹操迎献帝入许昌,南阳近在咫尺,曹操出兵攻打张绣,张绣投降,进入宛城,曹操色心大起,纳了张绣的婶母为侧室,张绣大怒,就此激起宛城之战,曹操折了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护卫典韦,大败而回。等到袁曹交恶,袁绍派人来招揽张绣,被贾诩当场拒绝。贾诩劝张绣再投降曹操,说曹操是成大事的人,他必不会记前嫌。张绣听从了,再降曹操,受到恩遇。但也有记载说张绣被曹丕屡次责难而死,如果真是不得善终,贾诩的毒名更添一分,为自己前途连赏识恩遇他的老板都出卖。


南方鹏


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谋士贾诩,为何被称为毒士?

贾诩毒士之名,并不见于后世史书,而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由于契合贾诩形象,所以被国人接受。

贾诩之毒,其一在计策毒,损人利己,不虑国家。其二,眼光毒,分辨人事,明哲保身。

贾诩先祖为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到曾祖、祖父、父亲时,已经成为累世官宦人家,都是一方大员。既然家学渊源,贾诩受此熏陶,自然通晓军事、学富五车。

但贾诩年轻时,名声并不显赫。蝇营狗苟的衰世并不能一展平生所学。等席卷天下的黄巾起义来临时,已经37岁的贾诩,明白了他需等待的契机来了,那便是乱世!

此后贾诩展示了他奇谋百出,算无遗策的一生!

一、贾诩先是效力凉州军,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二、李傕等人失败后,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三、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四、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贾诩建议曹丕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征吴无功而返。

献计李傕时,李漼和郭汜正如牢笼中的猛虎,本来在笼中待毙。此时董卓已死,王允当政,汉室未必没有中兴的可能。

是贾诩提醒了李漼和郭汜,打开了牢笼,使得天下大乱,朝廷百姓毁于兵火。

贾诩虽然并未亲手执刀杀人,却难辞其咎。此谓之毒计也。

建安三年,曹操包围张绣据点,不料后方传来袁绍突袭许都的消息,曹操突然撤军,张绣则乘机追击。

贾诩拦住张绣,说将军万万不可追曹军,“追必败”。张绣不听劝阻,结果,丢盔卸甲灰溜溜地回来了。

张绣带着悔青了的肠子回来,正要缓口气、消消气,贾诩却说将军赶快再追,“战必胜”。

张绣很信任贾诩,收拾残兵败将再追,结果大胜而归,把贾诩奉若天人。

贾诩解释说:“第一次曹操有备撤退,你必败。曹操已经胜了,思想放松,所以第二次再追就成功了。

投奔曹操的贾诩低调而谨慎,直到曹操问贾诩:我打算立嗣,你看立哪个儿子合适呢?

贾诩沉默好久好久,闭口不答。

曹操有点不高兴,说:“问话呢,为何不言?”

贾诩忙说,“啊?我正在想袁绍父子、刘表父子的事呢”。

结果,曹操大笑。

这段对话,被演讲与口才列入必读课目。其中玄机在于分寸拿捏,掺和太子废立要慎之又慎,而贾诩借用袁绍和刘表的故事,暗示曹操废长立幼而导致灭族的惨痛教训。

看似啥都没说。具体怎么办,曹操你自己看吧!

可见贾诩不仅料事如神,更可以说他是料人如神。其眼光之毒,三国谋士无出其右。更难得辗转多处,最后成为魏国开国功勋,位列太尉,享年七十七。子孙魏晋两朝皆为高官显贵。

贾诩深晓乱世自保之术。





史海观澜


聊聊贾诩这个人。个人认为贾诩不是毒士,有毒士之称的应该是李儒,咱们今天不聊李儒,只说贾诩,贾诩,字文和,我觉得贾诩是有心向大汉的,并且贾诩是个忠义之士,但是现实不允许,没有给他发挥的余地,而且贾诩的每次出计都是自己在劣势的时候,应该说贾诩是被形式所逼每次在势力中挣扎。

一、贾诩心向大汉,无奈现实残酷,无能为力。

贾诩的出场比较急,他是在董卓被吕布所杀后,李傕势力中出现的,后随李傕携天子走过一段时间,其中,贾诩是想帮献帝的,无奈他身单力薄,无能为力。其演义中一段可看出贾诩的心情。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却说李傕平日最喜左道妖邪之术,常使女巫击鼓降神于军中。贾诩屡谏不听。侍中杨琦密奏帝曰:“臣观贾诩虽为李傕腹心,然实未尝忘君,陛下当与谋之。”正说之间,贾诩来到。帝乃屏退左右,泣谕诩曰:“卿能怜汉朝,救朕命乎?”诩拜伏于地曰:“固臣所愿也。陛下且勿言,臣自图之。”帝收泪而谢。

此时背景是,董卓败亡,吕布在洛阳,这李傕劫天子与郭汜劫大臣相对,此时献帝求贾诩帮忙脱困,并命皇甫郦游说郭汜和李催,郭汜说李催放天子我就放大臣,李催不愿,皇甫郦扬言李催谋反,李催军心涣散,这时贾诩抓住时机,劝退李催军士。

贾诩又密谕羌人曰:“天子知汝等忠义,久战劳苦,密诏使汝还郡,后当有重赏。”羌人正怨李傕不与爵赏,遂听诩言,都引兵去。诩又密奏帝曰:“李傕贪而无谋,今兵散心怯,可以重爵饵之。”帝乃降诏,封傕为大司马。

后献帝被杨奉、董承所救,又被李催、郭汜追杀于安邑县,逃入洛阳,被曹操救出,移往许都,可以看出贾诩是想帮献帝的,也这么做了,无奈手中无权无兵,只能以小计助献帝,护住献帝。

二、聊聊贾诩出的一些计谋,没全说,挑几个我认为重要的聊聊。

  1. 计赚长安

此时是董卓新亡,所属李傕,董卓霍乱中原的帮凶之一,西凉骑兵统领,因董卓被杀而逃,在不知何去何从时,贾诩献计占长安,自保无奈之计。

原文: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傕等然其说,遂流言于西凉州曰:“王允将欲洗荡此方之人矣!”众皆惊惶。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众皆愿从。于是聚众十余万,分作四路,杀奔长安来。

可以看出,当时他们是要各自逃跑的,那么小小一个亭长都能擒住他们,贾诩要他们借为董卓报仇之名杀入长安,杀王允,奉朝廷,此时贾诩没说挟,而是用的奉,可见没有争天下之心,只是为了自保,此时各地君主已呈现乱世之局,不自保必被借口杀之。

2.计赚典韦

此时背景是曹操欲讨伐吕布,听说张济身亡,其侄张绣任用贾诩为军师,结连刘表,屯兵宛城,欲兴兵犯阙夺驾。可以看出,现在的贾诩还是想救出献帝的。这时曹操想讨伐张绣,可是怕吕布偷袭,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可给吕布加官晋爵,吕布一高兴就不想着打咱们了。曹操从之,并起兵15万伐张绣,张绣听贾诩之言第一次降曹。

原文:贾诩劝张绣曰:“操兵势大,不可与敌,不如举众投降。”张绣从之,使贾诩至操寨通款。操见诩应对如流,甚爱之,效用为谋士。诩曰:“某昔从李傕,得罪天下;今从张绣,言听计从,不忍弃之。”乃辞去。次日引绣来见操,操待之甚厚。引兵入宛城屯扎,余军分屯城外,寨栅联络十余里。一住数日,绣每日设宴请操。

可以看出贾诩是个念旧并忠义的人才,并没有再这个时候丢掉张绣而跟曹操,也为后来的曹操失典韦埋下了伏笔。有一日,曹操喝醉了,想要个女馆陪她,最后睡了张济之妻邹氏,张绣气之,问计于贾诩,贾诩出计,四面而围,杀的曹操败逃,如无典韦,曹操已经命丧宛城。

原文:张绣家人密报绣。绣怒曰:“操贼辱我太甚!”便请贾诩商议。诩曰:“此事不可泄漏。来日等操出帐议事,如此如此。”次日,操坐帐中,张绣入告曰:“新降兵多有逃亡者,乞移屯中军。”操许之。绣乃移屯其军。分为四寨,刻期举事。因畏典韦勇猛,急切难近,乃与偏将胡车儿商议…… 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

贾诩此计本为围杀曹操之意,不想典韦没有了武器也这么猛,只能说计赚典韦了。

3.空城计败曹操

背景是曹操第二次讨伐张绣,张绣通信刘表帮忙,张绣在南阳城闭门不出。曹操围城攻打,见城壕甚阔,水势又深,急难近城。乃令军士运土填壕;又用土布袋并柴薪草把相杂,于城边作梯凳;又立云梯窥望城中;曹操自骑马绕城观之,如此三日。城中贾诩见如此光景,便谓张绣曰:“某已知曹操之意矣。今可将计就计而行。”此时,贾诩已经看破曹操之计,将计就计,以空城计诱曹操而败之。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拨矢啖睛…… 却说贾诩料知曹操之意,便欲将计就计而行,乃谓张绣曰:“某在城上见曹操绕城而观者三日。他见城东南角砖土之色,新旧不等,鹿角多半毁坏,意将从此处攻进,却虚去西北上积草,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绣曰:“然则奈何?”诩曰:“此易事耳。来日可今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蒙于东南房屋内,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他在东南角上爬城。俟其爬进城时,一声炮响,伏兵齐起,操可擒矣。”绣喜,从其计。早有探马报曹操,说张绣尽撤兵在西北角上,呐喊守城,东南却甚空虚。操曰:“中吾计矣!”遂命军中密备锹钁爬城器具。日间只引军攻西北角。至二更时分,却领精兵于东南角上爬过壕去,砍开鹿角。城中全无动静,众军一齐拥入。只听得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曹军急退,背后张绣亲驱勇壮杀来。曹军大败,退出城外,奔走数十里。张绣直杀至天明方收军入城。曹操计点败军,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吕虔、于禁俱各被伤。

其后贾诩离间计破马腾、韩遂,不参与曹操家里夺嫡之战等,都属于自保而以,我就不说了。纵观贾诩其一生,所属势力均为弱旅,却没有背离之,每次出计都是为求自保,形式所逼,并无毒计的情况,毒士之称名不副实,真正的毒士乃是李儒。


我又来聊历史了


贾诩,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的开国功臣、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重要人物。陈寿在《三国志》对其评价极高,称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贾诩凭借智谋与战略眼光,使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乱世中纵横捭阖。贾诩原为董卓部将,设计助董卓进京;董卓死后,鼓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贾诩投靠曹操,到达许都之后,发现此地藏龙卧虎,荀彧、荀攸叔侄,郭嘉,程昱等人无不是治国整军之大才,于是便自甘退隐到官场一角,收敛起所有的才气,非因曹操亲问而不敢轻示于人。官渡之战时,贾诩力劝曹操与袁绍决战,并献计于曹操助其统一北方;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

贾诩能够在董卓入京时风光无限,又能在李傕郭汜之乱中独善其身;起初他作为曹魏政权的敌人,能够数次击败曹操;又在投降曹操后,得到曹魏政权的重用,官拜太尉,位列三公,高寿而终。这使人不禁折服于贾诩的智谋。可见,贾诩具有非凡的洞穿人心与通晓权变的能力,计谋过人,料敌决胜。他作为一个处于政治、军事斗争旋涡之中的谋士,自身的存在价值首先在于为主人谋划时,能正确地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和态势,扬长避短,运用出神入化的谋略克敌制胜。贾诩明悉事理,韬略出众。在小说中首次出场,便挽狂澜于既倒,只手扶轮,扭转了历史的进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原有的政治秩序几乎被颠倒了过来,士人阶层对以皇帝为象征的中央集权统治的向心力大大减弱,传统的伦理道德也丧失了以往那种引导人们思想行为的统治地位。在群雄割据、弱肉强食的社会背景下,“君君臣臣”等原本极为牢靠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削弱和松动。从权达变,择主而事;见机行事,不拘一端,取代“士为知己者死”一类传统信条,成为士人阶层。把握住人的思想情感是一切行动的关键,认清人的性格特点无疑是提前把握住其发展与战略走向,这保证了战略的前瞻性,也保证自身能在事态变化之前就提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合理的方案,保证“算无遗策”。道德仁义已经无法维系人心,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就必须通晓时变,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在战火不断、道德沦丧的时期,稍有差池便身首异处,那一时期的道义思想在生命面前苍白无力。

在群雄割据、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一决定人与人关系的准则表现得尤为明显。谋士阶层中以贾诩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抛弃了“忠臣不事二主”的政治伦理规范,而信奉“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佐”的新观念,正是将个人切身利益的考虑置于抽象的传统伦理道德之上,“利则行之,害则舍之”(《战国策·秦策三》)。他们游离趋赴于各个地方军事割据势力之间,见机而行,择主而事。“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而又于我言听计从者,便可依附托身(《鬼谷子·忤合》)。《孙子·计》里提到,“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贾诩正是凭借着这战略思想和核心精神,才能保证其在乱世之中独善其身,并以高寿善终。

贾诩因为三条毒计入选三国演义目录三次,分别是

第九回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第五十九回 贾诩抹书问韩遂

除去诸葛周瑜等儒将,方面军司令,作为纯谋士才出现在目录三次

第三十二回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贾诩占一半,毫无疑问在民间是三国毒士



乖哦絮Airport


贾诩,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凉州姑臧人,是有名的三国“毒士”。

贾诩作为一个谋士,一生谋划的计策并不多,但是每一件都影响重大。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贾诩”劝张绣降曹操,从而影响官渡之战结果。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贾诩”献计曹操,离间马超,韩遂,助曹操平定关中。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贾诩劝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助曹丕成为世子,后“曹氏”正式称帝。

当然,这些只是他的主要事迹,不管怎么说,“贾诩”活到七十七岁高寿(三国时人均寿命26岁),笑傲其他众谋士,被罗贯中冠以“毒龟”的称号也算实至名归


回望历史的青年


贾诩,字文和,他曾经投奔过多个势为,最终投曹,成曹操著名的谋士。《三国志》把贾诩与荀彧、荀攸并为一传,认为他们都是谋则必中的人。与曹操其他谋士相比,贾诩的名声并不好。连孙权听说贾诩进入三公的行列,都予以嘲笑。

就因为贾诩有“毒士"之名。何为毒士?肯定不是诬陷贾诩,有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献了一条是非不分,善恶不辩,荼毒天下之计。

公元192年,董卓意外被他信任的吕布刺杀,之后王允联合吕布控制了长安。王允和吕布推翻董卓的举动是得人心符民望的,因为董卓专权两三年间罪恶滔天,世人都恨不得他灭亡,却无奈他何。

董卓虽然死了,但他的余部李傕郭氾等仍有很大力量。王允拒绝给董卓部将发敕令。正当李傕郭氾等人准备遣散军队逃亡时,贾诩站岀来,建议他们反攻长安,等失败了再逃亡不迟。李傕郭氾接受建议反扑长安成功。

贾诩的计策等于世人好不容易摆脱了董卓的祸害,又遭遇了董卓部将李催郭汜的祸害。后来关中地区在他们祸害下几无人烟,长安被毁,皇帝流离失所。

故而成就贾诩毒士之名。当然贾诩认识到自己的错,他拒绝了李郭给自己加官进爵。后来又寻找机会跳岀他们的阵营,与很多助纣为虐的谋士又有很大区别。但污点终归是污点,洗也洗不脱。


羽书迟


所谓的“毒士”,歹毒之士也。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贾诩贾文和,之所以被人称为毒士,是因为他出的三条计策,都给国家及相关人带来了很大毒害。

贾诩原本是董卓部将,王允吕布设计杀了董卓夺得朝权后,在如何对待董卓西凉军问题上出了一个重大失误。王允不知董卓西凉军的历害,不懂大变后的安抚,就与吕布设定了一个解散西凉军,并追罪西凉军将领的决定。该决定让西凉军人人自危,惶恐不安,西凉军将领李傕郭汜等人也准备离军逃跑。这时贾诩也是西凉军一员,为了自保,他就劝李傕郭汜等要放弃逃跑,如果离军逃跑了,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他们,要及时利用西凉军心不危之情,鼓动将西凉军召集起来,攻打长安。李傕郭汜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这一建议,集西凉军攻打长安。谁知长安守军不经打,西凉军马上就攻破长安。王允被逼死,吕布逃走。后来西凉军占据长安,李傕郭汜控制了皇帝。在没有了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二人发生了内斗,最终汉献帝逃出长安,汉朝控制地方的能力大弱,从此天下陷入混乱纷争,进入三国形成时期。李傕郭汜内乱,贾诩离开二人,跟了南阳张绣。因曹操势大,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张绣听从贾诩,就投靠了曹操。曹操接受张绣投降,住在宛城。因曹操醉酒夜里让人招来张绣的嫂子相陪,张绣大怒,发誓报仇,问计于贾诩。贾诩就给张绣献了条计策。由于事出突然,曹操丝毫没有防备。张绣军畏惧曹操手下护卫历害,事先盗走了典韦的双戟。然而典韦英勇,在没称手兵器的情况下,以牺牲自己,掩护曹操逃走了。张绣也趁机向曹军发动进攻,大败曹军,曹操的侄子也因此丧命。接着在贾诩的谋划下,张绣第二大败曹操,让曹军死伤无数。因曹操日益壮大,贾诩还是劝张绣投降了曹操,贾诩从此也成了曹操的谋士,并助曹丕争得了世子之位。曹操统一北方后,西北马超、韩遂反,曹操亲往平叛,却被马超杀得割须断袍,十分狼狈。在平叛局势非常不利之际,贾诩为曹操出了一个离间马超、韩遂之计,让曹操制造亲韩遂的假象,成功让马超对韩遂起了疑心,最终二人反目成仇,曹操率军乘势进攻,大败了马超,顺利平定了马超韩遂之乱,马超也从此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先投张鲁,后投刘备,虽名义上得到刘备的重视,给予高官厚禄,但终究寄人篱下,没过多久,就郁郁而终了,死年仅四十多岁。

贾诩的毒计虽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自己,给自己挣来了荣光,却也因此乱了天下,害了别人,当不愧三国“毒士”之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