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自媒体人,如何转型做视频号?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视频号这一波红利,传统的自媒体人是最先感知的。他们有些人,曾经靠公众号年入百万甚至千万,所以作为对微信特别熟悉的创业者和观察者,就像当年玩公众号一样,他们一定是第一批想吃螃蟹的人。


但视频号这个螃蟹,并不好吃。


传统自媒体人,如何转型做视频号?


这波人,尤其是男性自媒体人,写文字非常厉害,热点刚来到,半个小时就能推出一篇洋洋洒洒几千字雄文的,大有人在。但是他们此前对抖音和快手这个平台似乎都不太友好,毕竟有精英心态,认为刷抖音是一种奶头乐行为。所以别说拍了,很多人连抖音的短视频都没有认真看过,看也是看那些热门的美女show或者搞笑剧情。对于跟他们匹配的内容,看得少之又少。


现在,他们熟悉的平台微信推出视频号的时候,出于话语权争夺压力,他们被迫匆匆忙忙上车。但是,视频是一种全新的语言,这种语言包括文字、声音和画面,以及各种各样的特效细节,对很多传统男性自媒体老师来说,简直是灾难。


K老师是圈内比较有名的自媒体人,今年40多岁,平时以善于抓热点、观点犀利在圈内颇有名气,每年由自己自媒体衍生的各种收入大概两百多万,算KOL类的头部了。跟很多自媒体老师一样,这位老师也很早拿到了内测卡,于是第一时间上了自己露脸的讲话类视频,还在公众号里面推,结果,成了大型翻车现场。很多粉丝,尤其是女粉丝表示辣眼睛,

“妈呀!原来K老师长这样,也太胖了吧!”、“说话好尬,简直在念稿子,有种偶像崩塌感!”、“拜托,能不能别露脸,我要取关了!”、“原来你是这样的K老师!”


很快,这位老师悄悄撤下了那个露脸的视频。


传统自媒体人,如何转型做视频号?


写这篇文章之前,特地去围观了一下其他自媒体老师的视频号,发现有几个问题。


形式问题。媒体老师做视频号,主要的方式是谈话类的节目,一分钟的时间里,分享他针对某个话题的观点,或者知识经验总结。他们的视频形态,基本都是坐在沙发、书桌、和板凳上讲话,显得非常单一。但却是现在整个自媒体圈的短视频主要形式。


后期问题。大多数自媒体老师,都不太会使用剪辑软件,又没有专门的剪辑助理,所以后期都比较简单。所谓简单,是直接把字体打上去,剪掉头尾,没有美颜,也不降噪,然后就发了出来。据某个老师讲,就这个样子,也是带着眼镜折腾了半天才弄好的。因为大多数媒体老师都是文科思维,所以面对剪辑软件,很容易陷入懵逼的状态。


内容问题。前面说过,媒体老师的视频号内容大多数是观点内容,这其实蛮垂直的。但是,很多人讲观点的时候,直接把自己文章的内容搬进来讲,也不加修改,所以特别生硬。因为这是谈话节目,内容软化很重要,文字需要口语化,说出来才自然。另外就是内容本身,很多老师为了引发更大传播,喜欢抄袭网络的各种段子。一个人抄袭其实还好,问题在于,同一个段子,每个老师都在说,就显得很尬了。


定位问题。因为谈话类的内容,偏向垂直,而不是大众用户,所以定位非常重要。自己原来关注人工智能,就应该关注人工智能,而不是把各种热点话题,一锅端,什么都谈,以为自己是窦文涛,显得没有标签,很难获得垂直粉丝的青睐。


画面问题。像这种谈话类的节目,主画面是人,决定画面质量的,是媒体老师本人的形象、表演能力和口才表达能力。大多数媒体老师,因为喜欢宅在家里,平时虽然在网上滔滔不绝,但现实中不太爱说话,这就导致,突然做起谈话节目来有点尬。另外,由于少出门长期坐着工作的原因,很多老师长得比较胖,如果表演能力跟不上,就显得很油腻。圈内一个叫@黑马良驹 的老哥曾感叹:“一切运营手段,都干不过颜值呀!”这句话反过来说,则是“一切的努力都可能被形象问题打回原形!”天生的因素,加上后天的种种问题,导致很多媒体老师的短视频,都是一个原生态的大头照,动作和语态,都很尬,讲得还不如那些成功学鸡汤大师。


传统自媒体人,如何转型做视频号?


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难,有些问题是这个阶段才有的,后面会越做越好。但有些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比如形象问题,总不能跑到韩国整容吧。而那些长得胖的,减肥也需要3个月到半年,等减下来,窗口期可能也过去了。所以,传统媒体老师,转型做短视频,不要太过局限,把自己锁死了。


我觉得必须要清晰一个事实,即使是当年的微博,KOL也不是最赚钱的,最赚钱的是明星、段子手和草根号。KOL大多数是过一下嘴瘾,同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给自己的公司带来一定的影响力之外,基本是赚不了大钱的。所以面对视频号这个五年一遇的超级大机会,不要局限于做KOL。


自媒体老师,本身有一定的资源和粉丝,他们可以通过孵化的形式来布局视频号。比如找一些漂亮的女粉丝,以合伙的形式做视频号。大多数人,面对视频号这个新物种,是找不着北的,而媒体人老师因为在圈内,有清晰的逻辑和方法论,从策略和话语权优势端植入,对视频号的前期推广有非常大的价值。而小年轻呢?很多漂亮的女生,除了长得好,会表演,但对定位、做什么、怎么做,是想不出来的、没有概念的,同时也缺乏系统化的操作,不懂资本运作。


如果这两者相互互补,那就能产生很多想象力了。


另外,媒体老师擅长文字,所以可以转型做剧本策划,专门提供给MCN机构,或者自己孵化的团队,也是一种曲线布局视频号的形式,真没必要,一窝蜂跑去自己做节目,我觉得,做幕后的操盘手,其实更有价值。


而那些资源更加丰富的自媒体老师,则可以做得更大一点,以招募俊男美女的形式成立MCN机构,量产视频号博主,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自己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参与卷进来,辅助孵化旗下的视频号。在公众号时代,就曾经有过不断孵化新的公众号的例子,这就所谓的人民币玩家。


前些日子,有个接近50岁的媒体老前辈,问我怎么做视频号,我的建议是,你的公司现在几十号人,都是媒体学院出来的小年轻,多才多艺,随便孵化几个小女生,都比你强。

第一,你年纪偏大,很难理解新平台,语言和习惯会限制你做视频;第二,就算你自己要做,资源也不要全部砸在你身上,分点给小年轻,有公司的辅助,他们如虎添翼,而且等于内部创业,大家也很乐意探索。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媒体老师的观点内容市场。


毕竟时代不一样了,微博时代,KOL赚不了什么钱,但到了现在,KOL可以通过增大影响力,搞知识付费,卖课程。而且微信这么大,11亿用户,各种需求都有。如果觉得自己可以量产优质内容,其实继续做观点类的短视频,也是可以的,但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定位问题。自己原来关注什么方向,到了视频号的新生态,就尽量不要调整方向,至少不要脱胎换骨那种。比如我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到了视频号,我调整为关注产业互联网是OK的,但如果我去关注电影行业,就得想想自己行不行,资源充足不充足。说白了,要锁死一个特别垂直领域,然后在这个领域里打响名声,这样用户就越精准,市场价值也越大。


解决了定位问题后,去找个形象设计师,把自己收拾得像模像样吧。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短视频品牌,再丑的媒体人,也有自己的形象。既然选择出境,就意味着要告别那种胡子拉渣、满嘴喷烟味、穿着大裤衩、大腹便便的形象。然后多点练习演讲,学学那些自己不屑的“成功学大师”,好好练习练习口头表达吧。


吴晓波、罗振宇这些人,都因为口才过硬,才最终跑起来,通吃男女老少的。从形象的角度,其实即使你长得很一般,如果你的口头表达水平好,表情到位,讲的东西有价值,人的魅力会慢慢释放出来。前期可能因为露了真面目翻车,但如果其他方面,比如穿着、观点、拍摄距离、后期剪辑等细节没有槽点,粉丝会慢慢回来的。毕竟,大家过来看你,是获得价值,而不是为了欣赏你那淡淡油腻的大饼脸。


入局视频号,最终的标准还是跟上这波红利,赚到钱。至于怎么入局,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自媒体老师也有一千种做视频号的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