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

我对思维模型这个词接触的很少,对其概念意义并不了解。我觉得还是用思考方法更好一些吧。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四种思考方法和一个行为准则,希望对你有所启示。

这四种思考方法是:反向思维、第一性原理、思想实验、帕累托改进。一个行为准则是:我的社会学法则。

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


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朝着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方法有点像我们曾经上学解题时学的排除法。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很多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去正面面对,这时候反向思维可能会派上用场。

举一个我曾经使用过的例子。那时候是高考报志愿,当时第一次面对,确实有点手足无措。我拿着一本厚厚的报志愿的书,不知道如何选择。选择太多,往往就会造成选择困难。我问自己你未来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我当时无法回答。然后我问自己你最不想遇到的工作是什么?我却一一可以列出来。例如医生、律师等等都是我不想从事的工作。后来我的参考书变薄了,最后只剩下可供我选择的选项。等我到网上填报志愿那天,我就只带着一张最后总结的表就够了。

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


第一性原理

我虽是学习理工科的,但已经想不起自己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第一性原理的。也许是从翻看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本书简直是第一性原理的典范;也许是在大学专业课的课堂上,可以说第一性原理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物理学第一定理;印象最深刻的是马斯克运用第一性原理创建特斯拉、spaceX、马斯克的移民火星计划等等,这让我对第一性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亚里士多德的书中,第一原理是这样表述的: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这是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说在每一个问题中,一定存在一个最根本的东西,这个东西才是影响问题的核心因素。

举一个例子。有一件事他本来应该去做的,但是有时候他为什么不去做或者迟迟不肯做?我们可能说他懒惰,他贪玩等等,但是这些是真正的原因吗?如果是懒惰,他为什么在吃的方面从来不懒惰。大人们有时候让小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但是他会表现的听不进去,这也是因为他懒吗?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他真的没有听懂问题。一个人不会下棋才不会去下棋,一个人如果会下棋就总想下一下。老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其实也是这个原因。因为不行动的根本原因是不懂,不懂才会不动。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懒人,只有不懂的人。再难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懂了学会了,都会去做。一个人最大的恶是无知,不懂很多事情,这个世界就真的与你无关了。

在马斯克眼中,我们应该更多运用“第一原理思维”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比较思维”。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这要消耗大量的脑力,但是更能做出正确的重大判断。

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


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科学上的概念,意指使用想象力去进行的实验,所做的都是在现实中无法做到的实验。在物理上,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实验,例如伽利略斜面实验,爱因斯坦追光实验,薛定谔的猫等等。思想实验如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考问题时,相当于一场思维的预演。相信我们也都经历过一些预演,例如消防预演,参加演出的预演等等。这些预演都是现实的,而思想实验是虚拟的。

我们平时会说你要想清楚后果,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型的思想实验了。遇到很多抉择时,我们都会做思想的推演。例如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在选择工作的城市时,他会想去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呢?去大城市,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不能陪伴父母;回老家,可以有很多时间陪伴父母,但是找工作难。读别人的传记也有类似思想实验的效果。看别人传记相对于自己把一生过了一次,人家好的地方可以学习,做的不对的地方让我们反思。多看传记,相当于自己活了好几辈子。

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


帕累托改进

说起帕累托改进,大家最熟悉可能是二八定律。80%的收获由20%的努力带来,80%的利润由20%的客户创造,80%的快乐由20%的来源产生。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你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20%的事情上,因为它们可以带来80%的收益。但是如果你对帕累托改进只是仅仅就这些认识,那么你就知道的还不够。

帕累托改进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指在某种经济境况下如果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交换,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而不会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上述一切帕累托改进的机会都用尽了,再要对任何一个人有所改善,不得不损害另外一些人,达到这样的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在经济政策中为了改善某些人的利益而损害另外一些人,这就不是帕累托改进。 最好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政策,对一部分人有益,同时不损害任何人。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在很多方面都对我们是一个好的指导。我们的社会到底有没有一种最好的状态呢?答案是有的,这就是帕累托改进的社会,这样的社会被称为“理想王国”。在帕累托改进的社会,所有的人的利益都是最大化的,所有的生产都是最优的,所有的的资源分配也都是最优的。没有比帕累托改进的社会更好的社会了,差一点或者过一点都不是最好的社会。

帕累托改进也是博弈论上的概念。为了你的更好理解,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比尔盖茨一天敲代码可以创造200美元的价值,煮饭可以创造100元价值,另一个人敲代码可以创造20美元的价值,煮饭可以创造80元的价值,这时候两个人该怎么办呢?毫无疑问,两个人应该合作。比尔盖茨只敲代码,另一个人只煮饭,尽管饭做的不如比尔盖茨好吃。这样整体利益是最大的,280美元,其他的组合都小于280美元。这其实也是帕累托改进。

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


上面都是一些对我比较重要的思考方法,但是大家也一定要懂得基础的数学逻辑。主要是四种命题形式: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原命题和逆否命题互为真假。还有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下面介绍我的社会学行为准则,我用它去看待社会和做出行动。

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


我的社会学法则

(1)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

(2)一切只在一念之间,选择也是一念之间,但是后果必须承受。

第二条法则的推论: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但是我会知道我不该做什么。

第一条法则: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切事物的发生是具有两面性的,好坏各一半。不管你遇到多么好的事情或者糟糕的事情,但是它依然是中性的,好坏各一半。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第二条法则:一切只在一念之间,选择也是一念之间,但是后果必须承受。一切事物的发生是不连续的,而且这种不连续之间还是相互独立的。人们做的每个判断和选择都是那一念之间完成的。即使如此,你要对你的判断和选择负责任。

例如,因为你的一时冲动杀死了人,这很可能是你的一时冲动,但是不好意思,你必须为你的行为买单。

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

第二条法则的推论:我不知道我该做什么,但是我会知道我不该做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未来会发生什么,生活该怎么过。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不该做什么

,例如杀人打架等等触及法律和道德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