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手握十万大军,为何却不战而降?

丿魚丶尕灬羙


夏侯玄不战而降一是没有理由起兵,二是他也没有真的完全掌握关中兵马。

在曹爽和司马懿争权时,夏侯玄是大将军曹爽的表弟,深得曹爽信任,所以被重用外放,放在关中总督雍凉兵马,其实就是去夺司马懿的兵权。

司马懿发动高陵之变以后,自然第一件事就是清洗曹爽的亲信,夏侯玄不仅是曹爽的亲信,而且还掌握雍凉二州的兵权,这里不仅有蜀汉威胁,而且还要防备羌胡叛乱,是魏国三个主力兵团之一,所以威胁最大。对于夏侯玄来说,虽然明知司马懿召他回去肯定是冷藏使用,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也没多少可选择的余地。

司马懿的高陵之变并不是要篡夺曹魏的政权,而是清君侧。曹爽确实是一个比较无能的人,在他辅政期间,除了排挤司马懿之外,基本没干成功什么事,无论是对蜀对吴都是屡遭败绩,魏军损失巨大,因此在魏国不得人心。司马懿的高陵之变因此得到了郭太后朝中很多大臣的支持,加之曹爽也已经投降,夏侯玄此时已经没有起兵的名义。

而更关键的是夏侯玄并不能真的掌控关中大军。曹爽伐蜀失利,夏侯玄正好也是指挥者之一,骆谷大败以后,魏军损失惨重,不仅曹爽名声扫地,夏侯玄也好不到那去,在军中没有人望。而司马懿用来接替他的郭淮,久居雍州,伐蜀之役时郭淮本来是先锋,见形势不利,“辄拔军出”,所以损失不大,相比之下,他在雍州驻军中影响更大,夏侯玄根本没把握指挥得动雍凉驻军。

所以即使像夏侯霸这样看穿形式的,也只是建议夏侯玄和他一起投奔蜀汉,而不是起兵对抗。


不沉的经远


夏侯玄虽为征西将军又有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之职权,驻在长安手握重兵,却动弹不得。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夏侯尚娶曹真的妹妹,曹爽是曹真的儿子,夏侯玄与曹爽是姨表兄弟,魏明帝曹睿临崩时,本来打算托孤曹宇曹肇等宗室,被近侍刘放孙资所阻,改托曹爽司马懿,又担心曹爽制不住太尉老司马,加封他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几年后曹爽明升暗降架空司马懿,重用心腹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等,夏侯玄有贤名又是亲戚,特加看重交付西陲兵权。


曹爽夏侯玄表面有军权,实际指挥不如意,曹爽夏侯玄本武人后代,却没有战阵经验,夏侯玄更是以诗书官制通透知名,空降大员到军队,没有过人手腕,古今都是被架空的上司。(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在高平陵之变前,244年,曹爽夏侯玄为立功树威,发动了十多万兵马伐蜀,在骆谷兴势被蜀将王平阻住,差点被费祎切断后路全军覆没,自此之后,二人在军队中已成为笑柄的存在,“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这一仗,基本把曹爽夏侯玄在军中的威望打没了,没有军心支持,“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时人讥之”。而司马懿在军中经营多年,连当时的雍州刺史郭淮还是他的心腹手下,夏侯玄起兵没有胜算。


另有一个重要原因,司马懿抓捕曹爽,师出有名,义正词严。老司马装病瞒过曹派后,249年正月,曹爽带着手握兵权的众兄弟与亲信簇拥曹芳到高平陵祭奠魏明帝,洛阳空虚,司马懿乘势而起,联络蒋济司马孚等人,多路并出控制兵营要道,并请得明帝的老婆郭太后谕旨收捕曹爽一众“皆以爽为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永宁宫。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并上奏表经曹芳弹劾曹爽,占住大义名份,此时长安的夏侯玄若起兵,如同叛乱。(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再者,高平陵之变事发突然,措手不及,等到反应过来已经尘埃落定。司马懿一文一武两手都要硬,看管住皇宫及各府军营,重兵据住险要后,又让蒋济出面担保曹爽只要交权则不追究,能做富家翁,双管齐下,曹爽毕竟经历事少,轻信承诺,想了一夜便主动放权要争取善终,被司马骗回洛阳后,过几天就被族诛,这事发生的过程极快,根本也来不及反应。曹爽受诛后,夏侯玄被召回京师成为大鸿胪,夏侯渊之子夏侯玄族叔夏侯霸得知消息,知大事不妙,逃走投奔蜀汉。


南方鹏


正始十年(249年),趁曹爽陪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司马懿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事件。一个月的时间,控制了京都,诛杀了曹爽等人,夏侯玄虽然手握十万大军,但是甘愿被夺兵权,束手就擒,后来被司马师杀害,诛灭三族。为什么夏侯玄会不战而降呢?

先看看司马懿,出身列侯世家,颇有才华,曹操时候被逼迫为官,因为“三马同槽”的缘故对他多有防范,作为辅佐曹丕上位的谋士,司马懿也是伴君如伴虎,步步隐忍小心,生性怪癖的曹叡更是和他貌合神离,想杀他却还必须用他,直到少年曹芳继位,司马懿才找到合适的机会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以清君侧的名义把曹魏江山的实权慢慢移到司马门下。司马懿深谙泥鱼藏身之道,能在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氏门下熬死三代君王最终操纵曹魏政权,还不落诟病,相比杨修之流是强多了。在军事上也只有诸葛亮才称得上劲敌,在朝政上,四个辅政大臣都死了,人家不还好好活着吗?



再看看夏侯玄,夏侯玄也算是将门之后,他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右将军夏侯霸之侄,辅政大臣曹爽的表弟。曹叡时候因为说错话被贬一直不被重用。后来曹爽一步步提拔他,244年,曹爽派夏侯玄征讨蜀汉,驻军关中,自己的粮草都供应不上,更谈不上战胜了,实际上就是制造一次从司马懿手中夺取兵权的机会(司马懿从前大司马曹真手里接了兵权,并培养了郭淮、邓艾等人)。到高平陵事件发生时,夏侯玄虽然手握十万大军,但是一来没有接到曹爽的指示(曹爽在司马懿眼里就是一个草包,挟天子却没有令诸侯的本事),二来名义上虽然是征西将军,但是实权都在郭淮等人手里,面对树大根深的司马家族,有心也无力。



其实,夏侯玄完全可以和他的叔父夏侯霸一样投奔蜀汉,但是没有。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初,夏侯霸将奔蜀,呼玄欲与之俱。玄曰:‘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遂还京师。”

夏侯玄年少时就很有名望,仪表出众,别人看见他以为“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提出诸如“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策略,司马懿认为“皆大善”,但是都以时令不成熟为由没有接纳施行。夏侯玄不仅博学多识、才华出众,而且精通玄学,同何宴开创魏晋玄学先河,被称为“四聪”之一。夏侯玄最后神情自若,从容就刑,也算是性情所致!


墨梅逸清寒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在大将军曹爽等人的陪伴下赴高平陵拜谒魏明帝曹叡之墓,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京师,并且上书魏帝曹芳揭露大将军曹爽罪行,曹爽轻信洛水之誓,放弃抵抗投降后被诛,从此曹魏大权尽入司马氏一族,史称“高平陵之变”。

在这次夺权之争中曹爽本有机会绝地反击,因为魏天子曹芳在他的控制中,曹爽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司马懿一争高下,因为在他掌权时期四处安插自己的势力,题目中的夏侯玄就被曹爽安排统领关中,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夏侯家族和曹氏的关系已经不用多说了,夏侯尚死后其子夏侯玄继承其爵位,曹爽专权时夏侯玄因和曹爽是表兄弟而得到重用任征西将军、督雍、凉二州军事。

在“高平陵之变”后,夏侯玄从关中前线被征调回朝,他没有起兵反抗,更不屑像夏侯霸一样投奔蜀汉,而是乖乖交出兵权回朝担任虚职,为何夏侯玄会不战而降呢?

首先,曹爽的举棋不定让夏侯玄无法奋起一搏

司马懿控制京师后大司农桓范逃至曹爽军中曾力劝其挟持魏帝曹芳至许昌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许昌有兵而且武器充足,身为大司农的桓范又有权调动粮草,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可是曹爽举棋不定,坐失良机成为了司马懿的阶下囚。

权倾天下的曹爽尚且如此,夏侯玄就没有了奋起一搏的勇气。

其次,司马懿发动政变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曹爽专权任人唯亲很多朝中重臣都被排挤,而且不知收敛衣食住行很多方面都与皇帝别无二致,甚至连魏明帝曹叡的才人都被曹爽占为己有,朝中虽无人当面反对曹爽,但是早已引起公愤,所以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可以说身后站满了满朝文武,夏侯玄虽有兵权但是曹爽失势后夏侯玄即便起兵也无人呼应。

夏侯玄回京后明哲保身行事小心翼翼史书记载”玄自从西还,不交人事,不蓄华妍。“,夏侯玄虽然顺利熬死了司马懿,但是最终还是死在司马师手里。


一点点历史


司马懿当时发动的是政变,不是造反作乱。是有郭太后懿旨和曹芳的官方认可的。因为《三国演义》的描写,大家多会以为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一个人掀翻了魏国朝廷,其实不然,司马懿掀翻的只是专擅朝政、把持尚书台的曹爽一党而已,而满朝文武几乎都站在司马懿一边。只不过政变的成果最后被司马懿窃取。夏侯玄本来和司马家有姻亲,关系不错。虽然他和曹爽也是表兄弟,但曹爽的为人作风朝堂上有谁不反感。再说了夏侯玄效忠的是曹魏,而不是他曹爽一人,当然是以官方命令为准。并且当时他驻守在长安,如果他真的要作乱造反的话,前有司马氏掌控的曹魏重兵,后有蜀汉在虎视眈眈,前后夹击下必定是自取灭亡。所以不管是为了曹魏天下还是他自身安危,他只有选择这么做。


瀟灑哥2018


首先就是司马懿跟夏侯玄并不友好。夏侯玄曾经给司马懿提过很多很好而且有用的建议,但是都没被所用。 而且司马懿也非常认同这些建议,当时夏侯玄的威望很高,司马懿为了灭灭夏侯玄的威风,所以也就没有采纳这些建议,以各种理由拒绝了。慢慢的两人的关系也就陷入僵化。\r

当时的曹爽意思也不是很明确。在发生政变的时候,曹爽没有反抗,而是投靠了司马懿,这换成我,我也不敢擅自动兵攻打司马懿。古代的时候,正常情况下要想动用一定规模的军队,必须有君主诏令和虎符,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皇帝命令、没有虎符而出兵,就是造反或叛国,按律会被屠灭九族,手下将领不会跟随。\r




老王说历史1


两点原因,第一点是夏侯玄水平太差,第二点是司马懿占有舆论优势。下面我就简单的讲一下。

首先第一点,不得不说不仅是夏侯玄水平差,是整个曹氏宗亲(包含夏侯氏)整体水平都差,曹爽兄弟就不讲了,带着皇帝,手握兵权,手下还那么多谋臣,居然那么轻易就投降了,难怪被评价为“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而夏侯氏也好不到哪里多,夏侯玄算是曹氏宗亲里水平比较高的了,然而也是没有什么谋略,也没有什么政治敏感性,就算雍凉诸将都是司马懿派的,退一万步说,夏侯玄作为皇室宗亲,完全可以号召天下其他地方的曹魏派势力入京勤王,而雍凉诸将不支持至少也不至于公开造反吧?居然怀着幻想,只剩一人会中央了,最后被罢免全部权利,被逼还是反了,但是没有权利的他已经完了,真不愧是是魏晋玄学代表,政治上也是顺其自然,而夏侯家的其他兄弟叔伯也都如犊耳,车骑将军夏侯霸居然头像蜀汉了。

第二点,为什么曹爽兄弟以及夏侯玄都没有反抗?包括各地方曹魏实力派对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也没有什么反应,那是因为司马懿确实舆论工作做的好,只讲只针对曹爽,只罢免曹爽权利,加上曹爽确实工作做的不好,连曹魏元老蒋济都被司马懿迷惑了,使得天下初认为司马懿的政变是为了曹氏政权为了皇帝,没想到司马懿不守信用,政变后大开杀戒,杀的曹氏宗亲以及曹魏派几乎全灭。

所以夏侯玄虽然手握大权,但也被司马懿蒙骗了,所以没有反抗,但是也不叫投降,而是去中央抗衡司马懿的,只可惜晚了。


曹小翔xixi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觉得有以下两点:

第一,师出无名。我们都知道司马懿发动的政变是趁曹爽陪天子在祭祖时,发动武装夺权事件,最后曹爽在老臣蒋济的劝说下,曹爽投降史称“高平陵事变”或者“高平陵事件”,因为妹发生政权更替,我觉得叫政变不准确,毕竟之后害是曹芳做皇帝吗。本题的主人公夏侯玄此时身为雍凉都督,手握十万部队,离京城较远,等知道这事儿的时候,曹爽已经投降了。再者,当时皇帝在司马懿手中控制,特别有三公之一的蒋济支持,满朝文臣都站在司马懿这边,可以说司马懿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夏侯玄妹有任何理由进京勤王保驾,事实上如果皇帝不传旨意,你私自动用部队,那就是叛乱,司马懿可举全国兵力名正言顺的讨伐你,所以夏侯玄主观上虽然有兵在手,但是实际上也不能随便动用。

第二,姻亲关系。夏侯玄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次子,右将军夏侯霸的侄子,大将军曹爽的表弟,准确的说是标准的皇亲国戚,但是同时他也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亲大舅哥,司马师的原配夫人是夏侯玄的亲妹妹。虽然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但是他对曹爽几次收拾司马师这个妹夫也表达过不满,所以“高平陵事变”中,夏侯玄也是一手托两家左右为难,更何况当时司马懿的承诺是善待曹爽,善待曹氏宗亲,后来没履行诺言是后来的事,但是起码在当时满朝文武是相信司马懿的,这从客观上也限制夏侯玄决策。后来司马懿假借圣旨对夏侯玄明升暗降,削去兵权,这也为最后夏侯玄的结局留下了伏笔。


地中海的蔚蓝29395427


大将军曹爽等人陪魏主曹芳去城外拜谒祖墓,司马懿趁此在京师发动政变,夏侯玄手握10万大军为什么不战而降?分析一下夏侯玄当时的心里,他可能有如下两方面考虑:一丶司马懿抢占了所谓的“道义”至高点,指责曹爽“背先帝托孤之恩,奸邪乱国,其罪当诛”,而郭太后明知是诲陷不实之辞,但她惧怕司马懿的淫威,还得表示“支持″。这样司马懿就拿到了上方宝剑,铲锄曹爽是太后的"旨意″。如果夏侯玄出兵讨司马懿,就给人一种错觉容易背上“乱贼同党″的黑锅。这样一来必定遭到全民共诛之,全国共讨之。二、从实力上看,司马懿是托孤重臣,现为征西大都督手握重兵。自己是世袭父爵而得志,心里很清楚就是个“接班的″,征西大将军不过是捡来的,虽然手握10万人马,和司马懿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论能力论智慧,出兵征讨没有胜算的可能。叔父夏侯霸不服,结果怎样?兵败降蜀。所以,夏侯玄基于以上考虑,岂敢造次。只有乖乖地归降。


完颜佚名


古代讲名正言顺

司马懿发动的政变不是造反,而是清君侧。因为司马懿是三代元老,忠心可鉴,而且曹爽由于惧怕司马懿而让刚刚实施不久的新政又变成了任人唯亲。还有就是夏侯玄此人忠于大魏,不忠于曹爽,他要的国家繁荣昌盛,如果司马懿可以做到又有何不可。再有就是夏侯玄和司马家平日里关系也不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