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

我對思維模型這個詞接觸的很少,對其概念意義並不瞭解。我覺得還是用思考方法更好一些吧。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四種思考方法和一個行為準則,希望對你有所啟示。

這四種思考方法是:反向思維、第一性原理、思想實驗、帕累託改進。一個行為準則是:我的社會學法則。

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


反向思維

反向思維顧名思義就是朝著相反方向去思考問題。這種思維方法有點像我們曾經上學解題時學的排除法。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很多問題,我們沒有辦法去正面面對,這時候反向思維可能會派上用場。

舉一個我曾經使用過的例子。那時候是高考報志願,當時第一次面對,確實有點手足無措。我拿著一本厚厚的報志願的書,不知道如何選擇。選擇太多,往往就會造成選擇困難。我問自己你未來最喜歡的職業是什麼?我當時無法回答。然後我問自己你最不想遇到的工作是什麼?我卻一一可以列出來。例如醫生、律師等等都是我不想從事的工作。後來我的參考書變薄了,最後只剩下可供我選擇的選項。等我到網上填報志願那天,我就只帶著一張最後總結的表就夠了。

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


第一性原理

我雖是學習理工科的,但已經想不起自己是什麼時候接觸到第一性原理的。也許是從翻看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這本書簡直是第一性原理的典範;也許是在大學專業課的課堂上,可以說第一性原理是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物理學第一定理;印象最深刻的是馬斯克運用第一性原理創建特斯拉、spaceX、馬斯克的移民火星計劃等等,這讓我對第一性原理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亞里士多德的書中,第一原理是這樣表述的: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這是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說在每一個問題中,一定存在一個最根本的東西,這個東西才是影響問題的核心因素。

舉一個例子。有一件事他本來應該去做的,但是有時候他為什麼不去做或者遲遲不肯做?我們可能說他懶惰,他貪玩等等,但是這些是真正的原因嗎?如果是懶惰,他為什麼在吃的方面從來不懶惰。大人們有時候讓小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但是他會表現的聽不進去,這也是因為他懶嗎?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他真的沒有聽懂問題。一個人不會下棋才不會去下棋,一個人如果會下棋就總想下一下。老話說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其實也是這個原因。因為不行動的根本原因是不懂,不懂才會不動。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懶人,只有不懂的人。再難的事情如果一個人懂了學會了,都會去做。一個人最大的惡是無知,不懂很多事情,這個世界就真的與你無關了。

在馬斯克眼中,我們應該更多運用“第一原理思維”去思考問題,而不是“比較思維”。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隻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這要消耗大量的腦力,但是更能做出正確的重大判斷。

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


思想實驗

思想實驗是科學上的概念,意指使用想象力去進行的實驗,所做的都是在現實中無法做到的實驗。在物理上,有很多偉大的思想實驗,例如伽利略斜面實驗,愛因斯坦追光實驗,薛定諤的貓等等。思想實驗如果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問題時,相當於一場思維的預演。相信我們也都經歷過一些預演,例如消防預演,參加演出的預演等等。這些預演都是現實的,而思想實驗是虛擬的。

我們平時會說你要想清楚後果,其實這就是一個小型的思想實驗了。遇到很多抉擇時,我們都會做思想的推演。例如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在選擇工作的城市時,他會想去大城市還是回老家呢?去大城市,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但是不能陪伴父母;回老家,可以有很多時間陪伴父母,但是找工作難。讀別人的傳記也有類似思想實驗的效果。看別人傳記相對於自己把一生過了一次,人家好的地方可以學習,做的不對的地方讓我們反思。多看傳記,相當於自己活了好幾輩子。

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


帕累託改進

說起帕累託改進,大家最熟悉可能是二八定律。80%的收穫由20%的努力帶來,80%的利潤由20%的客戶創造,80%的快樂由20%的來源產生。為了得到更好的結果,你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20%的事情上,因為它們可以帶來80%的收益。但是如果你對帕累託改進只是僅僅就這些認識,那麼你就知道的還不夠。

帕累託改進是經濟學的一個概念,指在某種經濟境況下如果可以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或交換,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而不會降低所有其他人的福利或滿足程度。所謂“帕累托最優”就是上述一切帕累託改進的機會都用盡了,再要對任何一個人有所改善,不得不損害另外一些人,達到這樣的狀態就是帕累托最優。在經濟政策中為了改善某些人的利益而損害另外一些人,這就不是帕累託改進。 最好我們能夠找到一些政策,對一部分人有益,同時不損害任何人。這就是帕累託改進。

帕累託在很多方面都對我們是一個好的指導。我們的社會到底有沒有一種最好的狀態呢?答案是有的,這就是帕累託改進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被稱為“理想王國”。在帕累託改進的社會,所有的人的利益都是最大化的,所有的生產都是最優的,所有的的資源分配也都是最優的。沒有比帕累託改進的社會更好的社會了,差一點或者過一點都不是最好的社會。

帕累託改進也是博弈論上的概念。為了你的更好理解,我們舉一個例子。假如比爾蓋茨一天敲代碼可以創造200美元的價值,煮飯可以創造100元價值,另一個人敲代碼可以創造20美元的價值,煮飯可以創造80元的價值,這時候兩個人該怎麼辦呢?毫無疑問,兩個人應該合作。比爾蓋茨只敲代碼,另一個人只煮飯,儘管飯做的不如比爾蓋茨好吃。這樣整體利益是最大的,280美元,其他的組合都小於280美元。這其實也是帕累託改進。

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


上面都是一些對我比較重要的思考方法,但是大家也一定要懂得基礎的數學邏輯。主要是四種命題形式:原命題、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原命題和逆否命題互為真假。還有兩種推理方法: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下面介紹我的社會學行為準則,我用它去看待社會和做出行動。

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


我的社會學法則

(1)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

(2)一切只在一念之間,選擇也是一念之間,但是後果必須承受。

第二條法則的推論:我不知道我該做什麼,但是我會知道我不該做什麼。

第一條法則: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運用於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切事物的發生是具有兩面性的,好壞各一半。不管你遇到多麼好的事情或者糟糕的事情,但是它依然是中性的,好壞各一半。例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第二條法則:一切只在一念之間,選擇也是一念之間,但是後果必須承受。一切事物的發生是不連續的,而且這種不連續之間還是相互獨立的。人們做的每個判斷和選擇都是那一念之間完成的。即使如此,你要對你的判斷和選擇負責任。

例如,因為你的一時衝動殺死了人,這很可能是你的一時衝動,但是不好意思,你必須為你的行為買單。

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

第二條法則的推論:我不知道我該做什麼,但是我會知道我不該做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未來會發生什麼,生活該怎麼過。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我不該做什麼

,例如殺人打架等等觸及法律和道德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