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可爱365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一方面他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军阀,终结元朝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有很大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他在开国后,为了保住朱氏江山,又像千年前的刘邦那样,大杀功臣,还重新恢复肉刑、殉葬等腐朽落后的东西,开历史的倒车。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的行为举止,总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那么,朱元璋对待那个在他小时候,侮辱过自己的地主,又是怎样处理的呢?为什么又要那样处理呢?

那个地主名叫刘德,是个出了名的尖酸刻薄之人。对待给自家打工的农民,刘德一向是玩命的压榨,非要榨干他们的全部的价值不可。

在刘德压榨之下,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最终累死在了田坎上。通常来说,假如地主家的农户死了,地主一般都会负责为农户办理身后事。而朱元璋当时也认为,自己从小替刘德放牛,刘德肯定不会坐视不理。

怀着这样的想法,朱元璋和二哥便抬着父亲朱五四的尸体来到刘德家门外,请求他帮助处理安葬之事。

谁曾想,刘德见到朱元璋一家后,觉得家门口躺了个死人太晦气,一时大怒,招呼下人,用棍棒将他们赶走了。

刘德虽然没有人性,但当时的地主也不全是坏人。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得知消息后,觉得朱元璋一家确实可怜,便主动提出帮助安葬朱五四。

(刘德剧照)

朱元璋家里实在太穷,连一块给死人安葬的土地都找不到。无奈之下,刘继祖单独拿出了一小块地,最终才让朱五四得以安息。

当时正值战乱年代,这样一件小事,很快便没人再议论了。但刘德与刘继祖两人的表现,却被朱元璋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登基成为了皇帝。成为皇帝后的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荣归故里,回去看看小时候居住过的地方。所谓“衣锦还乡”,这也是古人最常有的一种心态。

得知朱元璋要回来,乡亲们都倍感自豪。唯独当年侮辱过朱元璋的刘德,却吓得不敢露面。

朱元璋回到家乡后,立刻派人将刘德带到面前。

刘德见到朱元璋后,赶忙跪在地上磕头认罪,痛骂自己狗眼看人低,希望朱元璋大人有大量,天子有天量,饶他一条狗命!

实际上,刘德这样的表现,全在朱元璋的意料之中。对此,朱元璋只是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知今日为天子耶?”

这话的意思是说,当年我无权无势,你看不起我,是很正常的事。谁又能想到,我现在能够当皇帝呢?话说完之后,朱元璋不仅没有为难他,还赏赐给了他30顷良田,并免除了他10年赋税。

朱元璋以德报怨的做法,让刘德喜出望外,他只能在地上不断叩头,以谢天子大恩。

(朱元璋雕像)

心里记着仇人,当然也记着恩人。朱元璋随后急切询问了刘继祖的近况。却得知他已经不在人世。感慨万分的朱元璋,随即下令,追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让其子孙后代,永受大明庇佑。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他能从人之常情来考虑问题,这也是草根出生的他最特别的地方。其次是他有一个政治家宽阔的胸怀,知道应该善待百姓,做出好榜样。也正因为这样,朱元璋虽然对官员们很残酷,但是,对老百姓还是不错的,推行了大量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开创了“洪武之治”。

(参考资料:《《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一》,《明太祖实录》)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家庭属于贫困中的极品——赤贫,家中的老鼠都被饿的含着热泪离开了。

父母没文化给他起个像样的名字,只好用数字代替称呼,朱元璋最初叫朱重八,他家祖辈传流都是以数字为名,比如他父亲叫朱五四,他叔叔叫朱五六,他哥哥叫朱三四……

朱元璋8岁时,为了活命去了地主刘德家放牛,当时他的小伙伴徐达和汤和也在刘德家放牛。

地主刘德为富不仁,每次放牛回去都要看看牛的肚子鼓不鼓,不鼓说明没吃饱,哥仨免不了一顿毒打,最后还不让吃饭。



▲地主刘德

哥仨气得没办法,有一天,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制裁刘德的办法。在放牛时他对徐达和汤和说:“刘德太可恶了,这回咱们把他的小牛犊烤着吃了”。

徐达和汤和听了急忙摇摇头说,“刘德每天回去清点,少了牛还不打死咱们?”

朱元璋附在二人耳边一阵嘀咕,徐达和汤和听了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就你小子坏,亏你想的出来,哈哈……

第二天,三人早早赶着牛上山了,随后把小牛杀了烤着吃了,最后把现场清理干净,唯独剩下一条牛尾巴。

原来朱元璋想出的妙计是把牛尾巴放在山石缝里,露出一点点,让徐达和汤和装作用力往外拉,然后他急忙跑回刘德家,装作火急火燎的让刘德赶紧上山。



▲小时候朱元璋

“小牛犊掉山涧了,幸亏被拉住了尾巴,我们力气小快拉不住了,德叔快点去吧”朱元璋此时嘴上像抹了蜜,一口一个“德叔”叫着。

随后刘德随朱元璋跑到了出事地点。刘德赶到后,徐达和汤和拉出那条牛尾巴,泄气的说,你们来晚了一步,拉断了牛尾巴了,小牛犊掉到了万丈深渊了。刘德望着黑咕隆咚的山涧,心疼的直落泪……

朱元璋哥仨完美的骗过了刘德,这件事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于35年后,因此事改变了地主刘德的命运。


▲放牛娃朱元璋

刘德35年后被朱元璋厚赏!

(话接前言)转眼间,朱元璋为刘德家放牛7年多了,公元1343年,安徽凤阳发生了一场瘟疫,朱元璋的父母染病去世。

朱元璋和哥哥身无分文,于是跪求刘德看在父母一辈子为他打工的面上,给块墓地好把父母安葬。但是刘德无情拒绝了,并骂骂咧咧把兄弟二人赶了出去。

就在朱元璋兄弟万般无奈下,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给了朱元璋一块墓地,朱元璋的父母得以入土为安,这一年朱元璋16岁。

父母都死了,朱元璋身无牵挂,他发誓不再为刘德家放牛,于是踏上了四处漂泊之旅。



▲乞丐朱元璋

朱元璋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苦难的经历造就了朱元璋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内心强大心怀天下,朱元璋要砸烂旧时代,开创新未来。

经过25年的血雨腥风拼杀,朱元璋在40岁时终于推翻了暴元,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实现了他的帝王梦,荣华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公元1370年5月,朱元璋御驾回老家凤阳祭祖,顺便看看自己的恩人刘继祖。

等回乡后才知道刘继祖已经作古,追封恩人名号,赏赐他儿子100顷田地,并授其子孙后代世世为官。

当时朱元璋回乡吓坏了地主刘德,刘德屁滚尿流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罪,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痛哭流涕。



▲朱元璋的恩人刘继祖

朱元璋走上前很大度的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最后朱元璋没有为难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刘德最后的结果。

结语: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朱元璋不报复刘德就不错了。为何还要以德报怨赏赐无数呢?讲真他赏赐恩人刘继祖无可厚非,对刘德这样做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从头想想就明白了,当初不是刘德给他碗饭吃兴许他早饿死了。别说刘德剥削朱元璋,朱元璋放牛是有报酬的,况且他还偷吃了刘德家的一头小牛犊。



▲明太祖朱元璋

到后来朱元璋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眼界宽了。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当了皇帝就与以往不同了。比如到后来朱元璋禁止吃牛肉,明朝是禁止吃牛肉的,因为当时牛是生产工具,牛皮是用来制作铠甲的原料。

朱元璋不会对之前的事斤斤计较。讲真他杀刘德举手之劳。朱元璋心想,刘德不欠我家的墓地,刘德给墓地是情分,不给墓地是本分,谁家土地是大风刮来的,都是用血汗换来的。马云钱再多凭什么给你钱呢?想想这些你就能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做了。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还乡,并没有处死当时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小时候是个给地主放牛的放牛娃,当时他在的那家地主叫刘德,刘德和平时大家所想的地主一样,富的流油,还抠抠嗖嗖的,平时舍不得给朱元璋还有下人们吃饭,所以朱元璋经常饥肠辘辘。

朱元璋小时候其实就很有大无畏精神,因为太饿了,做梦都想吃牛肉,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放牛的时候联合其他小伙伴把地主家牛给吃了,后来地主知道后,把他痛打一顿,还报官捉拿他,朱元璋走投无路,去寺庙当了和尚,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成为了明朝开国之君,不得不说,朱元璋草根出身,成为九五之尊,让人不得不钦佩。


估计在当上皇帝以后的朱元璋心里,童年的阴影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可能特别对虐待殴打他的地主刘德最难以忘怀,当了皇帝后的朱元璋来了次衣锦还乡,却没有杀了刘德。

刘德是万万没想到以前的放牛娃竟然当了皇帝的,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带了一些官员来到了安徽凤阳的村子里,乡亲们看到朱元璋回来都感动涕零,夹道欢迎。

可是刘德就彻底怂了,当时他已经是个老人了,他怕啊,自己把自己锁在自家屋子里,生怕朱元璋会对他清算,朱元璋让手下把刘德带了出来,当时刘德想的是这下死定了,到了朱元璋面前一个劲的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自己错了以及求皇帝饶他一次小命之类的话。

朱元璋并没有杀刘德,还给了他三十亩良田,刘德感情涕零,朱元璋不杀他是因为刚登基要恩泽天下,作为皇帝应该大度宽宏、以德报怨,没必要和一个小百姓过不去,这样还能图个好名声。

可见朱元璋还是有广阔胸襟的,毕竟刘德当时苛待小时候的朱元璋也是正常的,谁能想到当时连饭都吃不上的放牛娃,日后能成为九五之尊的大明开国皇帝呢?


小聪历史客栈


估计刘德可着劲儿喝6亿核桃乳也想不到朱元璋会当上皇帝。

朱元璋当皇帝后,自然要荣归故里。刘德这个地主早吓得慌了神,战战兢兢跪拜在朱元璋脚下,“罪该万死”“请赐罪”之类的说个不停,祈求朱元璋能饶自己一条命。

刘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朱元璋小时候给他放牛,刘德为人刻薄,一日三餐不让吃饱,还常常借故殴打朱元璋,不让朱元璋吃饭。

朱元璋的父亲也是刘德家的长工,按理说朱元璋父亲死后,作为东家,刘德应该给点丧葬费,但刘德为人铿吝,一分钱都不给,当朱元璋去要钱的时候还将朱元璋打了一顿。

现在朱元璋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了,刘德焉能不怕?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计较什么,只是告诉他“你当年的所作所为是人之常情,而且我那时候身份低微,谁能想到我会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事情过去就算了。”

刘德感激涕零,却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又赏赐了他1500亩地,还免除了他10年的赋税。

为什么朱元璋要“以德报怨”呢?

因为当年朱元璋父亲死后,刘德不管不顾还躯干朱元璋,但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是个厚道人,悄悄的给了朱元璋一点钱,又给了他一块地让他将父亲安葬,入土为安。

朱元璋回乡并不是寻仇的,以朱元璋的身份何至于跟一个小地主过不去呢?原来他回家是要报恩,想寻访刘继祖的下落,然而没想到刘继祖此时已经驾鹤西去,朱元璋无以为报,于是就给了恩人刘继祖弟弟刘德良田1500亩,并免除他十年的赋税。

刘继祖已经死了,被追封为义惠侯。而刘继祖的后代刘英及其家人,也一直收到大明的关照,在家乡广置田产,终生免除赋税徭役,和朱氏皇子皇孙的待遇相同。


另类文史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放牛,受尽剥削之苦,连亲人死后没钱埋葬,地主也是不管不顾,逼得朱元璋走投无路,出家当了和尚。

后来朱元璋跟着起义军反抗元朝成功,他衣锦还乡的时候遇到了孩时的东家地主刘德,但此时的他对刘德完全没有了小时候的仇恨,反而赏了刘德30顷的良田,并免了刘德10年的赋税。

朱元璋这一举动让人难以理解,他是穷苦孩子出身,对于地主土豪的压榨应该深恶痛绝,为何不打击,反而要奖励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就是阶级问题。

封建时代的阶级矛盾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

我们所熟知的地主有半夜鸡叫的周扒皮,为富不仁的黄世仁。这两位虽然是戏剧小说中的人物,但一提到这两人,老百姓都是深恶痛绝。

在解放初期,《白毛女》的戏剧很流行,有一次剧团去部队演出,由于当时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非常专业,把地主的丑恶嘴脸都展现在舞台上。结果台下的战士们看得咬牙切齿,有一名战士举起枪就准备要向台上的“黄世仁”射击,幸好被班长及时制止。从那以后,部队看《白毛女》的戏一律不准带枪。

老百姓对地主只有恨,年幼的朱元璋也如此,只是后来这种恨消失了。

当朱元璋功成名就后,他回到了故乡,看到了地主刘德,但他的恨已经不在。因为他知道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并不在于他和刘德之间,而是整个社会的原因。作为封建社会的帝王,朱元璋还是要继续维持这样的制度,因此他没有处罚刘德,反而给他奖赏。

刘德非常幸运地得到了30顷良田,虽然古代的计量单位不一样,但换算过来也有2万多平方米了。如此荒唐的赏赐可以看出,地主的坏主要还是来源于万恶的封建制度。


水煮汗青


这要说明一个重要信息,刘德还有个兄长叫刘继祖。他们兄弟两个人给明太祖的人生做出了极大的影响。

据说,明太祖少年时代曾经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生活,一家人靠着给本村地主刘继祖、刘德兄弟的庄子上当佃户为生。到了大元至正末,有一年,天灾相踵,继而瘟疫流行,明太祖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和大哥朱兴隆不幸先后病逝,可怜见日后的大明太祖高皇帝此时连给父母兄长下葬的地儿都没有。因为没有钱买棺材,只能用草席包裹父母和兄长的遗体。之后还是少年的明太祖就跑去找东家刘德,希望对方能施舍一块坟地用来安葬三位亲人,但遭到了刘德的拒绝。幸亏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在一旁看不过去,就拿出一块地,让明太祖安葬了家人。

后来明太祖起兵反元,以吴王的身份衣锦还乡。富贵还乡后的明太祖已经不是当年的放牛娃,而是即将执掌天下的开国之君。过于复杂的人生经验使明太祖在回忆自己的前半生时肯定会比寻常人看的更深刻。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兄长;自己的恩人刘继祖、自己曾经厌恶甚至是仇恨的刘德……这一切似乎只属于放牛娃朱重八,而不属于吴王朱元璋……一切都过去了。于是,明太祖封刘继祖的子孙为侯,和大明朝与国同休。而对于昔日的“恶人”刘德,明太祖则很平淡的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时的所做所为,不过是人之常情。我贫困之时,你怎么会想到我将成为皇帝?”

明太祖一生在很多地方都刻意的向汉高祖致敬,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总觉得同样“白手起家”的彼此十分相似。但是,有一点明太祖对汉高祖对十分的不以为然,那就是汉高祖记恨嫂子对自己当初的刻薄, 封自己的侄子刘信为“羹颉侯”。“羹颉”之意就是“断粮了”。 对此明太祖公开说过:“论高祖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恨寡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则度量亦未弘矣。”也就是说,汉高祖这样做,显得太睚眦必报。 所以人生经验更加丰富坎坷的明太祖决定以大度和恩惠给自己的前半生做个了结。

在离开家乡前,明太祖请自己的乡亲父老吃了一顿宴席。在酒席上,明太祖向父老乡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家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嘱咐大家平日种田、做生意时不要离家太远,因为淮河两岸仍旧有不是战乱。乱世之人,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未来,大家一定要活下去,亲眼看一看我的时代。

顺便说一句:明太祖早年身世成谜,他的家族究竟是来自来自于何方也是诸说纷纭。在《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明太祖说:“但朱氏世次自朱仲八以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在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爰自金陵太平,驻节开府,为基本之地,实乡郡也”。并且继续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也就是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而这里也是大元句容郡王玉里伯牙吾世家的聚居地。 这种看似坦率的态度其就更让人难以琢磨这他的真正身世。之后,明太祖又自述其祖父是因为不堪重赋才离开句容并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到淮西谋生。也就是说,明太祖家族是在后来才辗转漂泊到安徽凤阳。

但是,这这一切,都只是传说。真相依然沉默在历史的深处。

明太祖的祖籍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


放牛娃

安徽凤阳明祖陵神道。


陳大舍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了,从一无所有的平民坐到地位尊极的人间帝王,如果耐心去了解这位颇具争议的皇帝,则会发现他真的与一般人有些不同。

朱元璋幼年时期,家里非常穷,连粮食都买不起,几乎是吃了上顿就没下顿,没办法,为了生存,他只好外出谋生计,最终一位叫刘德的地主让朱元璋给自己放牛,就给他提供饭食,但没有工钱。朱元璋思考了半天,还是咬咬牙答应了,毕竟先让自己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便开始了给地主放牛的生活。

不过刘德这个人十分小气,每顿只给朱元璋一碗饭,多的没有,一天下午,朱元璋实在是饿的受不了,而恰巧此时有头母牛在产子,他便心中有了想法,既然做地主的不仁就别怪自己不义了,于是等到母牛顺利产下牛犊子时,一不做二不休生火将牛犊子烤吃了,心情顿时大爽,这是他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吃肉。等到傍晚下山时,刘德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因此朱元璋也就躲过了一劫。

自此之后,朱元璋偶尔还会以相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刘德也一直没有发现。几年后,朱元璋的父母去世,但他并没有钱安葬双老,于是求助刘德,可刘德一毛不拔,甚至还吐了一口口水,自那以后,朱元璋就发誓再也不给刘德放牛了,于是外出闯荡,终成一代帝王。



等朱元璋衣锦还乡再次见到地主刘德时,这个曾经苛刻到极致的财主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直呼饶命。朱元璋微笑着让他起身,笑着道:贫穷时你又怎么会想得到我能当上皇帝呢?之前你那么对待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于是非但没有惩罚刘德,还赏赐给他良田三十亩,同时免除了数年的赋税。

由此观之,朱元璋能以平民之身当上皇帝,的确有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呢。


叶落趣谈历史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

其出身贫苦人家,家无立锥之地,亲人在大饥荒中接二连三地死去,他当过和尚,做过叫花子,风霜江湖,历经战阵,终于完成了神奇的人生逆袭,华丽转身,成为了华夏大一统皇帝,创大明三百年基业,壮哉!

想想看,从叫花子蜕变为皇帝,这中间又饱含了多少悲欢与唏嘘。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朱元璋钦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陵,朱元璋考虑到自古以来皇陵碑都是腐儒代笔的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于是亲自捉刀,作《御制皇陵碑》,备述创业之艰辛、江山来之之不易。

碑文从悲惨的童年写起:父亲务农,起早贪黑,却朝夕徬徨,食不果腹。俄尔天灾流行,亲人罹殃。父亲六十有四而终,母亲五十有九而亡,长兄又死,合家守丧……

接着便是对地主刘德的血泪控诉:“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字里行间,看得出朱元璋对刘德是非常怨恨的——地主刘德理都不理我们,呼喝斥骂,嚣张凶恶。我的父母大哥给他种了一辈子地,死了,他也不肯施舍一块荒地给我们来埋葬,邻居们都为我们忧伤惆怅。

不过,紧接着,朱元璋又提到:“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即刘德虽然狠毒无人性,但他的兄长却非常慷慨,义赠薄地,让死人入土为安。

刘德的兄弟叫刘继祖。

刘继祖的儿子年龄和朱元璋差不多,是朱元璋非常要好的小伙伴。

这位小伙伴看到了朱家的窘境,回跟父亲诉说,于是就有了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善举。

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新造的皇陵,就是在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原址上造成。

不用说,朱元璋对刘继祖一家是非常感恩的。

而早在龙凤十二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平定淮东,便有过一次返乡省墓之举。

该年四月初九日,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夺回了濠州。

说来也巧,当天,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忌日,而距他父亲的忌日刚过三天,且距他母亲的忌日尚有十三天。

于是,朱元璋便有了返乡省墓之念,并于四月十三日动身。

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回到了阔别了十二载的家乡。

这时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见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儿时玩伴。

朱元璋感慨良多,一面让人增大加固父母的坟墓,一面让刘继祖的儿子“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赐朱户,免其赋役。

朱元璋还赐刘继祖儿子名“英”,许诺他日必“报夙昔相念之德”。

朱元璋宴请家乡父亲,流泪说:“吾与诸父老不相见久矣。今还故乡,念父老乡人罹兵难以来,未遂生息,吾甚悯焉。”

和父老话别时,朱元璋信誓旦旦地说:“乡县租赋,当令有司勿征。二三年间,当复来见。”

在这种背景下,他当然没有报复、或问罪当年狠毒的刘德。

而当两年后,大明开国,朱元璋已经贵为天子,就更加不会为过去这一小过节问罪刘德了。

重回家乡,他对已经吓得面如死灰的刘德意味深长地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对于大恩人刘继祖,朱元璋敕授他的儿子刘英为从仕郎,署令卫护皇陵,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追赠刘继祖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并亲笔题写诰书。

《追赠刘继祖诰》有提到“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之句,《追赠义惠侯夫人娄氏诰》则说:“非独夫之仁惠外施,实由内助之功。”

朱元璋还亲自祭拜了刘继祖夫妻,写《祭义惠侯刘继祖及妻夫人娄氏文》念念不忘刘氏夫妇“惠朕葬地,遂得安于阴宅”之德。


覃仕勇说史


在封建等级时代,一个穷了五代的农民摇身变成天子,这是千百年来人人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朱元璋却做到了,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同时,因为农民身份变成了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从他开始,更多的穷苦百姓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朱元璋有着迈进时代的意义。

小时候的朱元璋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老爹叫朱五四。取这样一个名字并不是朱元璋的老爹足够文盲,而是元朝政府为了方便户籍管理、省事而出的狗屁取名制度。那个时代的人今天要交这个税,明天要交那个税,真是可怜元代那些贪官污吏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税来,就连老百姓睡觉都要交“睡觉保护税”。穷人穷得叮当响,哪里有毛贼会来抢劫。但贪官却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治理的好,才没有贼人出入,所以得交这份睡觉税。

朱元璋的家庭本来都是靠租赁地主得的田过日子,遇到好地主五五平分,遇到霸道地主二八份还算不错的了。得到了这么点谷子,又要开始交这种那种税,简直了锅盖都要翻个底朝天了。朱元璋母亲饿死的时候,家里桌子上就剩一碗粥了,里面只有五六粒米饭。几天后,就一个接一个地饿死了。最后就剩朱元璋和他的侄子了,因为他们吃了地主刘德家的牛。

朱元璋给地主刘德放了十多年的牛,跟朱五四一样兢兢业业,到他16岁时,贪官已是遍地生花。交不起税就抢农民家留给来年春天的谷种,断人活路。朱元璋已经饿了好多天了,于是他在给刘德放牛之际,拉上徐达、汤和、朱文正等人把刘德家的牛仔给杀了,饱餐了一顿。当然刘德是不知道牛仔被朱元璋吃了,朱元璋谎称牛犊丢了,但依然被刘德狠揍了一顿。

朱元璋老爹饿死的时候,他跑去求地主刘德赏口棺材和一块葬地。他觉得朱五四给刘德干了几十年,这点应该会可怜他。但刘德拒绝了他,其实朱元璋也料到了,因为刘德打他的时候简直是往死里打。刘德对朱八八说:“你爹给我打工,我没亏待他,没缺过他的工钱,他干活,我付钱,我又不欠他什么,凭什么死了还要我出钱。”按章程来讲,刘德确实说得没错,但按人情来说,道理说也说不完。

幸得另一位地主刘继祖好心,把朱五四给安葬了。刘继祖和刘德是什么关系,历史已无从考证了,但他们都姓刘,都是当地地主,相必祖上是有关联的。所以,这里要区分的是,刘德是按他的地主章程办事,而刘继祖是按人情来处理他的事情。就对与错而言,刘德只能说心狠,他并没有错;而刘继祖可以说是心地善良。

可刘德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咸鱼翻身,而且还变成了皇帝。在朱元璋回到凤阳老家后,村民跪拜,刘德低着头在队伍中不敢吭声,但朱元璋是个记恨心很重的人,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在找刘德和刘继祖,刘德化成灰他都认识。朱元璋喊住刘德,刘德吓得直哆嗦,没想到朱元璋还走过去把他扶起来,并对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就是说你做的事都是人之常情,朱元璋不怪他。

朱元璋对人情分得非常清楚,要按人情算,他欠他手底下那批将军和臣子们,那是还都还不清,可那些人的结局,都是个惨字。所以,朱元璋也是个按章法办事的人,他也觉得刘德没有错。并且还赐给了刘德30顷良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刘德给租田地,他全家早就饿死了,并且还有刘德的那头牛仔,可以说是救了他的命,只不过朱元璋不好意思说罢了,打内心深处,朱元璋是个感恩的人。同样,朱元璋也封了刘继祖的儿子为义惠侯。


读文学史诗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朱元璋当皇帝衣锦还乡后对于当初苛责自己的地主刘德应该是挫骨扬灰,泄愤一番,但事实却是朱元璋不仅没有惩处刘德反而对刘德说了一句话,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是你当年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不会去追究的。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知道我今天会做皇帝呢?不知者无罪。

除了不怪罪刘德之外,朱元璋还大度的赐予刘德30顷良田,并免除他10年的徭役和赋役。

如此做法令许多人大跌眼镜,要知道朱元璋在世人的印象中是杀心很重的帝王,动不动大开杀戒,流血千里,剥皮充草也不在话下,可偏偏对待自己“仇人”,朱元璋却善心大发,这是为何呢?

古来能成大事者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朱元璋也明白,不然他不会坐拥天下。在他贫困时代,刘德是他需要仰望的存在,而如今天下在他掌管之下,对于刘德这样的蝼蚁,在朱元璋看来留下来比杀掉更好。

帝王取得天下可以靠武力,但治理天下却需要民心的支持,不杀刘德以怀柔仁政一来可以获取民心,二来显示自己的帝王胸襟。

题外话:朱元璋幼年时,刘德是怎么对待他的呢?其实刘德也没有真正虐待朱元璋,当时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是刘德家的佃户,就是给刘德家种地的,朱元璋给刘德放牛。后来朱五四病逝,家穷没地安葬,朱元璋希望刘德看在朱五四给刘德种地一辈子的份上能给块地来安葬自己的父亲,地主都是精明的,再说朱元璋祖上几代都是种地的,刘德也没想着朱元璋一家以后能出人头地,所以直接给拒绝了。正当僵局之时,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朱元璋可怜,给了一块地,安葬了朱元璋的父亲。然后朱刘两家就没了交集,再之后就发生了朱元璋衣锦还乡那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