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槍不入的藤甲兵,被諸葛亮用妙計攻破,為何沒有大力發展

在《三國演義》當中有著很多戰爭的詳細描述,其中關於兵器的描述當中,有著一件非常有意思的防具,它就是藤甲,諸葛亮帶兵平叛在南中六次釋放孟獲,而孟獲在烏戈國的幫助之下,帶領三萬藤甲兵出戰也因此幫助孟獲在和諸葛亮的交戰過程當中屢戰屢勝。事實上從對藤甲兵的描述當中,能夠看出這樣的藤甲在如今的意義,更像是一件“防彈衣”刀劍不能入,也意味著在當時的武器之下,很難對士兵造成傷害。

刀槍不入的藤甲兵,被諸葛亮用妙計攻破,為何沒有大力發展

但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也從藤甲本身的性質上找到了缺點,他命令士兵將藤甲兵引誘到盤蛇谷當中同時封住出口,在誘敵深入之後還下令放火最終將其完全覆滅,雖然說最終仍舊是諸葛亮戰勝了這批士兵,但是從藤甲本身的價值來看,在上陣作戰的時候,確實有著非常大的意義。因為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謀,才將藤甲這件兵器說的如此不堪,其實還是因為當時的士兵並未做好預防。針對火攻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藉助於浸水或者是塗抹防火材質就能夠迎刃而解,這意味著藤甲本身就是一個上限非常高的武器。

但是諸葛亮在戰勝王孟獲之後,卻並未對旗下的士兵展開藤甲兵的佈局,其實還是和歷史有關,因為在歷史當中並未出現南中武裝隨軍出征這樣的情節,也談不上具有藤甲兵這樣的兵力。在書中之所以編造出這樣的一個情節,主要是為了讓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的一面更明顯地展現出來,也是作者建立在當時環境當中的想象。因為雖然兵器本身是使用了金屬製成,但是在當時的冶煉工藝之下,想要讓整個士兵全副武裝比較困難,這也是更加貼近現實的一種說法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之下,士兵們能夠裝備刀具已經是極限。

刀槍不入的藤甲兵,被諸葛亮用妙計攻破,為何沒有大力發展

然而在當時的環境中,能夠看出藤甲這樣的裝備其實是很容易製成的,材料隨處可見也能夠普及到非常普通的士兵身上,這也讓藤甲兵的出現有所憑藉,但是從史實的表現來看,這種護甲帶來的防禦性是非常低的。因為刀具本身的鋒利程度要遠遠超過使用樹枝編織成的藤甲的防禦,更多的是為士兵在心理上起到一個安慰的作用,在戰場上也能夠提供一種緩衝效果,比正常的衣物要好用的多。

其實在很多反映古代歷史的現代作品當中,也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武器。大多數也是受限於當時的冶煉環境。就比如說日本的戰國時期就因為當時的條件問題更多的使用的是皮革、樹藤來製作防禦衣物,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發展,其實士兵們的武器也在慢慢的演進當中,就拿日本的武士刀來說,當時的武士刀主要針對的是皮革、樹藤這樣的材料製成的裝備,也因此鋒利的程度遠遠不及現在的刀具。

刀槍不入的藤甲兵,被諸葛亮用妙計攻破,為何沒有大力發展

事實上在近代也有著關於藤甲兵的描述,在2007年時安順的歪寨村曾經放了仿製了一件藤甲裝備,根據現代人的體格編制出了一件藤甲,在藤甲在製作的過程當中,使用到非常複雜的工藝。按照描述一件藤甲需要至少兩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首先是選擇符合條件的青藤,按照非常緊密的步驟去製作好藤甲,其次在使用桐油進行浸泡,另外還需要進行晾乾。如此,、幾經反覆,才能夠讓藤甲本身的柔韌性和強度都變得更強,在實際檢測當中也能夠還原出刀槍不入的特點,相較於普通藤條編製成的藤甲確實要強上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