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习作的两个内容和作文素材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习作的两个内容和作文素材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有习作练习,关于中华传统节日,可以写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的一件事。

近年来,仪式感这个词很流行,尤其对节日的仪式感。现在,国家对一些传统节日像端午节都给了假期,也是希望中国人珍爱我们传统文化,我们确实该好好地纪念每个节日,而写一篇作文也是对传统节日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在写这类作文的时候,自然少不了素材的搜集和整理,然后确定选题并写下来。素材这一块,相信在集体授课的时候,老师一定会布置搜集整理的任务,所以我就简单搜集一些附在后面。孩子们可以多搜集一些,用思维导图整理出来。

下面是两个板块,一个是写作方法,一个是素材。

一、 写作方法

写中华传统节日的作文,必要的节日习俗一定要了解,也一定要依据这些节日的特点、来由、习俗来写。对于很多人,现在过节的过程越来越简单,很多人过节主要是美食。

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吃团圆饭,重阳节陪老人吃顿饭,给老人买一些礼物,别的习俗可能不那么讲究了,比如赏菊、登高,赏月、拜月等等都被省略掉了。但那些节日的元素是需要我们牢记,需要我们纪念的。我们在辅导孩子习作的时候,更要注意节日的元素。

很多孩子不了解一些节日,如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等,可以通过搜集整理,丰富这方面的知识,这单元习作本来就是个综合性学习。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节日之后,才方便下笔写作文。

按照教材要求,这篇作文可以写成两种形式。一个是写过节的过程,一个是写在节日里一件难忘的事。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习作的两个内容和作文素材


1.过节的过程。

如果孩子想写过节的过程,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老舍的文章《北京的春节》(这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大家可以网上搜一下),老舍先生写春节,从腊八开始、买杂拌、二十三小年、除夕、初一,一直写到元宵节。在这里春节指的是一段时间,而不是初一那一天。

也就是说,写过程,这个节日的元素一定要有,虽然没必要面面俱到。比如写清明节,清明节的核心是祭祖,这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清明节也叫踏青节,这个时节,春光正好,正是踏青、放风筝,在自然里漫步的好时节,这些内容都可以写进去。

比如写中秋节,可以写吃月饼、赏月亮、饮葡萄酒、吃团圆饭,可以从人们着手准备过中秋节开始写,中秋节寓意团圆、美满,中国人非常重视过中秋节,有俗语说,宁可不在家过年,也要一起中秋月儿圆。

孩子们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应该有了自己想要写的节日,无论写什么节日,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每一个环节不慌不忙地写清楚,写完这一个再写下一个。

写过程,孩子越熟悉的越好写,可以先把要写的各个环节简单列一下提纲,在行文的时候就会更加流利。如果家长朋友每一个节日都认真对待,强化节日仪式感,那么孩子在写这类作文时就方便多了。

2.节日里的一件事

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写事作文的要素就要具备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中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安排,不能太机械。

重要的是,这个作文题里面,一件事前面有一个关键词,是节日里的,所以,这件事一定要有节日的元素,要与这个节日相关联,不然这件事即便发生在节日里,从作文要求上讲,也失去了其意义。这件事一定要与节日有关系。

比如,你写清明节,却写自己在逛超市,无论这件事有多印象深刻,写得有多好,如果它关联不到清明节,关联不到扫墓或者踏青,那这篇作文就不成功。

怎么写呢?举个例子。比如写中秋节,写帮妈妈做饭,可是爸爸因为单位临时有事,一家人没能吃成这顿团圆饭,望着自己辛苦的劳动成果,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一想到爸爸在工作岗位上,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上团圆饭,又觉得一天的劳动非常值得。

敲黑板!节日里的一件事,要与节日有关,密切关联!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习作的两个内容和作文素材


二.素材整理。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挑几个孩子们熟知的整理一下。

我们熟知的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等。中国各地风俗不太一样,有的少数民族还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等。

春节

(经常有孩子分不清除夕和春节,春节是一年的第一天,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两天挨着,所以在习俗上也一般归拢到一起了,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不好说把这两天分开。包括一些名家写春节,也是除夕春节一起写,没有分得那么清楚,说到底,不管除夕还是春节,都是过年,春节从某种意义上讲,指的是春节前后的一段时间)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春联和年画、年糕和饺子、拜年、压岁钱、除夕守岁、吃团圆饭。

过去放鞭炮也是个重要习俗,现在为环境与安全着想,全国各地基本上已经取缔这种活动。

诗词:《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雪》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元宵节

时间:正月十五

习俗:吃元宵、观灯、猜灯谜、踩高跷、舞龙、舞狮、扭秧歌

诗词:《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元竹枝词》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清明节:

时间:四月初五前后

习俗: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植树、蹴 鞠(现在发展成足球)

诗词:《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郊行即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习作的两个内容和作文素材


端午节:

时间: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香蒲、饮雄黄酒、佩香囊、纪念屈原等

诗词:《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南歌子· 游赏》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中秋节

时间:八月十五

习俗:吃月饼、看月亮

诗词:《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赏菊、插茱萸

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传统节日素材网上有很多,还可以搜集一些格言俗语,或者有关节日的传说等等。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习作的两个内容和作文素材


孩子们能够书写每一个传统节日,是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它,纪念它,它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赞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