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发展史:剑指辽东

满族发展史:剑指辽东

编者注:@瓦剌勇士长期在他办的2020天津满族文化交流社(精英群)内讲满族历史,受到大家一致好评。他将陆续整理文字资料,在这里给大家讲满族历史,欢迎大家发表自己意见,一起讨论有关历史问题。

2月16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

2月17发了文章《满洲起源的传说》,

2月18日发了文章《满族历史:肃慎的出现》,

2月19日发了文章《肃慎名称以后的满族历史》,

2月20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初露锋芒》,

2月21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辉煌历程》,

2月22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黑水崛起》,

2月23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大金国崛起》,

2月24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大金国与中原的邂逅》,

2月25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大金国的国朝文派》,

2月26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文艺复兴》,

2月27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依兰福地》,

2月28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女真诸部云起》,

2月29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建州女真六贝勒》,

3月1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扈伦诸部》,

3月2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启运之都》,

3月3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老罕王崛起,得道多助》,

3月4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日落扈伦》,

3月5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日落扈伦(二)》。

3月6日发了文章《满族发展史:日落扈伦(三)》。

今天发第二十部分。

满族发展史:剑指辽东


剑指辽东

辉发部源于明朝初期在忽儿海(今牡丹江)地区设置的“忽儿海卫”(行政机构),管辖地包括松花江下游地区。后来明朝改忽儿海卫为“弗提卫”,由“塔失为”指挥。后来恼纳、塔失叔侄发生“争印事件”(夺权),明朝廷为平息纷争,将卫一分为二,以恼纳领忽鲁哈卫,以塔失掌弗提卫。弗提卫以今天黑龙江牡丹江口以下(今富锦县)为中心。至星古礼为弗提卫首领时,率部分部众南下至今呼兰河流域“扎鲁”(音译)地方,后投纳喇氏噶扬噶图墨土(居璋地),2人杀牛祭天盟誓,从此改姓纳喇(nara)。传至“旺吉努”(王机砮)为首领时,南迁至辉发河地区,筑城于“扈尔奇山”(今吉林省辉南县辉发山),始称辉发部(以地为名)。

公元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辉发部“拜音达礼”被努尔哈赤所杀,辉发部灭亡。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元,史称“后金”。两年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历数明朝压制建州,偏袒叶赫的行经。开始挥戈中原,誓师伐明!当时诸部相继归顺,只有叶赫最为强盛,当努尔哈赤准备攻取叶赫部之时,明朝开始介入此事,派兵驻守叶赫东,西两城,(当时叶赫作为后金政权最大的敌人,如果被收腹,意味着明朝对东北地区管辖的瘫痪)。努尔哈赤经过一番考虑,决定暂且放弃攻打叶赫部,将主攻方向改为抚顺,为日后一统中原打下基础。公元1618年,后金政权攻克抚顺,抚顺守军兵败城陷,消息传到北京,使得万历皇帝大为震惊,同时也使明朝开始正式重视女真,万历皇帝此时此刻真的按耐不住了,为了铲除心腹大患,明朝决定于公元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联合叶赫部和朝鲜一起讨伐后金政权,(实际上明朝早有平定辽东的计划)明朝调动八万(一说十万)兵马挺进辽东。企图一举歼灭后金政权,直捣“兴京”(赫图阿拉hetu ala)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是地名——位于抚顺市大伙房水库东南。《御制萨尔浒战事诗》开基创业日兴京,廿万明师一鼓平。心膂股肱克大敌,父兄子弟肇皇清。据险设伏选精骑,列阵飞石尽劲兵。尚间崖头方破队,斐芬山畔复摧营。八旗赫濯雷霆迅,四路奔逃风雨警。是月,明国派总兵杜松(榆林人)王宣(保定总兵 榆林人)赵梦麟(陕西人)刘挺(江西人)李如柏(辽东总兵 铁岭人)马琳(宣府人)贺世贤(榆林人)副将麻岩(大同人)监军广宁分巡道张铨(大名府人)海盖道康应乾(河南人)辽阳分守道阎鸣泰(保定人)开原道潘宗颜(宣府人),文武大臣统兵二十万,侵入满洲(manju)。

明朝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指挥大军进攻努尔哈赤。并且让叶赫部以及朝鲜一起参与进攻(适得其反)。一开始计划三月份出征,后经上方催促,只好提前一个月进军,当时明军兵分四路分别是:北路由马林统领一万五千人,加上叶赫部骑兵。西路由山海总兵杜松统领三万余人,从沈阳出发经抚顺直奔苏子河一带。李如柏率领两万五千人,从西南进攻。南边由刘挺率领一万两千人,外加朝鲜军一万余人从宽甸堡出发。努尔哈赤得知明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随即采取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

满族发展史:剑指辽东

明朝几路大军中以山海总兵杜松为主力,从沈阳一路浩浩荡荡挺进辽东,当杜松听说,后金军在“界樊城”修筑工事,急忙下令进攻,当三万主力临近“吉林崖”时,杜松发现,此地势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立即将兵马一分为二(杜松的冒然进攻给战役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杜松当时想依靠火器营在野战中占得优势,却因为缺少骑兵的协助很快被后金军打的狼狈不堪,很快被消灭殆尽,“杜松”也丧命于乱箭当中。这时后金军队开始攻打北路的马林,马林得知主力军杜松以被消灭,于是采取了防守反击的战术,将自己的军队行驶至“尚间崖”,实际上马林如果直接正面应战,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后金军是整体打局部,与杜松之战势必消耗精力,此时马林部以逸待劳,但是,马林考虑的是与杜松的粮草辎重会师“斐芬山”(无形中给自己至于死路),虽然明军的火器营给了后金军很大的伤害,但是,没有骑兵部队也是无法取胜,这时的马林将希望寄托在叶赫部的骑兵部队。结果事与愿违,马林的军队也被吃掉。

这时候后金开始主攻刘挺的南路明军,实际上南路军队战斗力并不弱,只是装备比较落后,再加上当时因为地形原因,半路上耽误了时间,这时努尔哈赤并没有主动出击,而是让金军化妆成溃散的明军,引诱刘挺走进埋伏圈,(当时几路明军将领并不团结,互相争功心切,再加上分兵作战互相并不了解战情)。

当刘挺听说杜松大军已经攻打努尔哈赤,害怕被杜松抢了头功,立即命令将士加速前进,岂不知努尔哈赤早已“守株待兔”,这也是明军最后的机会,此战,后金军充分利用了骑兵部队的优势,一鼓作气,消灭了刘挺部。那么,李如柏这个时候在哪里呢?实际上李如柏并没有参与战斗,而是选择了撤退,也算是保存了势力。

就这样,“萨尔浒之战”历经五天,共消灭明朝军队四万五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提升了后金政权的士气!纵观这场战役,明朝可谓是举全国之力讨伐后金,青山处处埋忠骨,阵亡的明军将领绝非贪生怕死之辈,也绝不是酒囊饭袋,他们只能说是大明王朝腐朽无能的牺牲品。与其说是后金军队骁勇善战,还不如说是明朝的指挥不利造成的惨剧,数万明朝将士含恨血染黑土地。此战大胜后,努尔哈赤开始准备攻取叶赫。


作者瓦剌勇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