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唐韧——用打造产品的方式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今副业转正,在家工作月入 10 万的自由职业者。

很多朋友问我:北京竞争这么大,到底用了什么具体的方法,在 8 年时间内,获得了时间和经济上的相对自由呢?

今天的文章,记录了我通过 4 次选择,如何从职场小白转变成一个在家工作月入 10 万的自由职业者,希望可以带给你启发。


大家好,我是唐韧。

我的职业是互联网产品经理。

跟其他行业的经理不同,互联网产品经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理,只是一个岗位的称呼。

大家熟悉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微信之父张小龙,他们都是产品经理。

我每天 5 点起床,坚持写作 8 年,累计数百万字,30 岁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书名叫《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目前累计销售 30000+ 册,在专业图书领域,销量 5000 册以上就算畅销书了。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o唐韧写作的书

做产品经理之前我是做技术的,就是大家所说的程序员,因为喜欢产品,所以转行成了产品经理。

我有 4 年的创业经历,用 3 年时间,就从产品小白成长为公司产品总监,独立带团队负责两条产品线,推动了公司业务增长。

后来去京东工作了 2 年,去年离职后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副业转正。

我运营了自己的公众号,名字就是「唐韧」。两年前开设了星球「唐韧的知识星球」,目前有 1100 多人在星球内每天活跃。

在多年的产品工作中我发现,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款产品,完全可以用做产品的方式去打造和经营自己。

以下,是我的真实经历,全面的展示了我是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一款有价值产品的完整过程。


01

如果起步落后,那就赢在途中

每一次改变

都源自内心的极度渴望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我的老家在湖南安化,一个六线外的县城小镇,直到去年,我的家乡才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上大学前的我,视野很窄,能见到的新事物不多,只知道读书可以走出去。

从小地方出来的人,和大城市孩子能获得的资源相比,起步是落后的,这是现实。

小镇青年,是我的 1.0 版本。

2007 年,我上大学来到了省城长沙,学校是湖南商学院,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这是个很神奇的专业,计算机课程和经管类课程都学,是那种学的很多,但什么都不精的专业。

大学开始我就对技术着迷,因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有限,我就全部自学,然后去外面找外包项目做。

别人接项目要钱,我不要钱,只要给我实践的机会,我就愿意帮他们干。


做的项目多了,我对技术的掌握度超过了同龄人,之后再接其他项目,我就可以开出符合自身价值的价格。

2010 年,我决定考研,但是距离考试只有不到 3 个月的时间。

我死磕自己,按照 7117 的节奏拼命复习,早上 7 点到自习室,晚上 11 点回去,一周 7 天不间断。

冬天的自习室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脚上长出了冻疮,但决心和坚持让我挺了过来。

终于,我考上了!

2011 年,我来到了北京,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专业。

读研期间赶上移动互联网爆发。

凭借着大学积累的技术优势,我钻研 Android 和 iOS 开发,成了国内早期的 App 开发者。

业余时间接了很多技术外包项目,读书那几年我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

2012 年,我开始写作。

最初是在技术社区 CSDN 开设了自己的技术博客,专门写作技术类相关的文章。

那段时间我开始疯狂输出,把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分享出去,并且慢慢有了一批读者。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2014 年,我研究生毕业,同时面临大公司 offer 和创业机会,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因为我知道,这个选择,能让我这款产品升级更快。

我是公司前 5 号员工,创始团队成员。

当时是跟随我在学校的企业导师一起加入的,刚加入时,我们连办公室都没有。

从零开始搭建团队做产品,我负责移动端的技术开发。

完成这次升级,我跨越了 1600 多公里从湖南来到北京,熬过了很多个学习的夜晚,每一步都很艰难。
技术创业者,这是我的 2.0 版本。

如果想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快速成长,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实践的密度和质量。

就像一款产品,如果想持续优化和迭代,就得经过用户的不断检验并适应各种场景。

我对自己的定位从来都不是做一辈子技术,技术是我的切入点,是立足点,也是我的桥梁。

凭借技术,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然后获得了了解这个行业和相关岗位的机会。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2015 年,我放弃技术,转行做了产品经理。

这是一次很大的转变,意味着我原有的知识体系需要重构,我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是一次落后很多的追赶。

我进入了从 2.0 到 3.0 版本的重构升级阶段。

那段时间,只要是跟产品相关的工作,我都自己亲自上手做,从不挑活儿。

我认为,如果没有特别的天赋,重复去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就能够成为专家。

多做事、重复做,能提高实践密度。但有了密度还不够,还需要提升做事的质量。

所以我会去跟领导请教和讨论,有一次和我领导聊到凌晨两点,也特别感谢他当初的耐心指导。

同时,我会找其他公司做产品的前辈取经,从别人身上学习做事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再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除此之外,我还会主动去跟领导要工作。

创业公司本来就很忙,我会尽可能快速的把安排的工作做完,省下来的时间都算是赚到的。

有了密度和质量,短期内实现快速成长就不是不可能的事。

不到 3 年,我就从一个产品小白成为产品总监,最多的时候负责一个 15 人的团队和两条产品线,进入公司核心管理层。

2016 年开始,我早上 5 点起床,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完了一本书。

死磕自己,成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凌晨 5 点的北京,我见过很多次。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创业公司待了 4 年后,我感觉自己进入了瓶颈期。我明确的知道,我需要进入下一个产品升级阶段。

2018 年,我放下创业公司的事情,去了大公司,来到了京东。

在京东负责的是京东健康旗下大药房产品的工作,如果大家在京东上买药品和保健品,用的就是我们做的产品。

这是一次全新的产品体验,京东有海量的用户,数据体量也更大,这给了我做产品更大的发挥空间。

这次去大厂,我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去做体量更大的产品,去处理复杂度更高的问题,把实践密度和质量再提升一个台阶。

由此,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三次产品升级。

死磕自己的产品人,这是我的 3.0 版本。

真的!只要开始干,你就已经赢了 90% 的人。

如果给我每一次的产品升级赋予内因,我认为就是内心的极度渴望

渴望变得更好,渴望更好的发展。这种最原始的动机,能让一个人的思想发生转变,从而改变行动。

我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我拼命学习。

我渴望掌握一门吃饭手艺,所以我勤学技术。

我渴望实现人生杠杆效应,所以我选择了创业并持续写作。

我渴望实现第二曲线增长,所以我从技术转型产品。

所有的改变,都源自内心的极度渴望。


02

凭借一台电脑、一个决心、一份坚持

成为自由职业者

在家月入 10 万不是梦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2019 年,经过差不多两年的学习和锻炼,我从京东离职,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写作原本是我的副业,离职后,我将副业做成了主业。从 2012 年到现在,我已经坚持写作 8 年了。

2019 年开始,我的产品路线又发生了调整,进入 3.0 到 4.0 版本的升级迭代阶段。

上面这张照片,是去年我在厦门休假途中临时找了个餐馆写文章的场景。

虽说是休假,但我始终背着电脑,按我老婆的话说,出来玩从来都是人在路上、心在工作。

不管到哪,我的文章从来没有断更过,课程也从来没有拖延过。

有个凳子我就可以工作,哪怕是出国度假有时差,我都会按国内时间准时发文章。

很多人会羡慕自由职业者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确实很自由,也没有外部约束。

但是,真实的约束都来自内心。

成为自由职业者后,没有觉得更轻松,反而更忙了。

工作内容更多,要处理的事更多,没有上下班时间,更没有假期,连请假对象都没有。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我现在平均每天写作 7000 字、看书几十页、公众号文章日更、星球内容每天更新。

同时还维护着一个千人社群,另外也承接了一些产品项目,有时候还要去外地参加线下活动。

有朋友问我,你累吗?

我不觉得累,反而很快乐,或许这就是热爱吧!

自由都是相对的,我的约束来自内心那个想变得更好的自己,想要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就得对自己下狠手。

要变得更好,前提是决心。

是真正愿意为了一件事投入时间和精力,能够放弃游戏和电影,内心对成功有极度渴望,对所做的事情有极度的热爱。

我对自己 4.0 的产品定位很明确:成为一个不被上班约束的人,自由工作、自由生活,为自己的热爱而努力,这是我的决心。

当你真正热爱一件事的时候,时间是养料,努力是阳光,它们会一起作用呵护你的热爱,使它成长。

离职后我去了很多地方,跑遍了欧洲 5 个国家,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我去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 5 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都和当地的星友做了见面分享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边旅行边工作,持续完善自己这款产品。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改变源自渴望,如果只是单纯的渴望,那只能叫欲望,没有行动的渴望永远都无法变成现实。

事情是干出来的,结果是靠自己拿到的。

靠着决心和坚持,我一直在做自己热爱的事,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写作,一直都是。


03

把自己当成产品打造

剩下的交给时间


虽然在家办公,但我一直有早起的习惯。

早上 5 点左右起床然后跑个步回来,趁着思维效率最高的时候写文章或者写书。

我现在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我的书桌前写东西,那种只有文字陪伴的感觉,你会觉得全世界都是你的。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o和唐韧的书桌

此外,写作还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

我的公众号现在有 4 万多粉丝,相比几十上百万粉丝的大号,我可能只是个小角色。

但在产品经理这个小圈子里,也算是不少了。

内容有价值,就会积累用户基础,从而有了商业价值。

我写作的 8 年时间里,前 6 年都是默默无闻的,也没从写作中赚到一分钱。

但从 2019 年开始,我每月通过写作赚到的钱,比我原来的工资要高出很多倍,这就是时间带来的回报。

在刘润老师的启发下,我结合自身的情况搭建了一个属于我的增长模式。


也算是我 4.0 版本产品的内核。

知识是第一推动力,它会推动知识产品化,进而形成影响力,然后带来商业价值从而产生变现。

我现在的主要商业模式是广告、课酬和服务型收入,包括了写书的稿酬。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我是做产品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都会受产品思维的影响。

所以我现在的策略就是把自己做成产品,把自己做成品牌

为此,我设计了一套结构。

以「唐韧」为品牌,从产品定义、用户人群、核心服务、商业收入几个角度,列出了我具体要做什么以及我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于我而言,这其实也是一个实验,就跟做产品一样,需要不断优化和迭代。

数据会告诉我如何优化,实践会帮我修正路线。

很多人好奇像我一样的自由职业者到底每天干什么?

这里我画了一张图,基本能概括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并且还在持续完善中。


他在北京坚持写作8年,30岁在家月入10万


每天都很忙,不焦虑是假的,毕竟现在一切靠自己,需要持续创新和持续优化我的产品。

一款产品的沉淀和价值放大是需要时间的,对个人也是如此。

我一直相信,选择并坚持,时间会带来最好的回报。

2020 年,我成了只工作不上班的自由人,进入 4.0 版本的全新阶段。

在家工作自由人,我的 4.0 最新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