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給的毒酒本該喪命,為何卻沒被毒死?

用戶3708573094


在唐朝史料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某一天,秦王李世民在參加他哥哥,當朝的太子李建成舉行的宴會後,回到家中感覺到腹中不適,他的老婆讓他催吐,才知道自己被下了毒。這個小故事雖然版本細節在不同記載中有所不同,但李建成下毒,或者說有下毒嫌疑這件事,卻沒有太多爭議。

但到了現代,很多觀點對這件事產生了一些懷疑。其中最大的疑點就是,如果李建成有機會毒殺李世民,那為什麼李世民還能通過嘔吐解毒,這不是放虎歸山嗎?因為這個值得玩味的疑點,讓人們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

而我們翻開史料卻發現了另一個細節,就是李世民曾經想要看起居注,卻被房玄齡拒絕。雖然在史料上記載中,李世民並沒有篡改史料的記錄,只能算是一種未遂或者是可能,但因為這個細節,也讓很多人認為,如果李世民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下毒事件,是不是虛構出來的呢?

這個問題,似乎和薛定諤的貓很類似,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因為存在和不存在的概率都是一樣的。但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

首先,咱們說一下存在的可能,這種可能也只是一種可能罷了,因為大量的史料記載了這件事的存在,如果想要證明不存在,沒有足夠的證據,只能通過一些邏輯推理,但這種邏輯推理沒有證據的支持,是沒有力度的。

從邏輯推理上看,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已經背上了殺害兄弟,逼迫父親的惡名,那麼,既然惡名已經鑄造,汙點已經形成,如何減少這樣的汙點呢?唯一一個辦法就是證明,玄武門之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而李世民始終是一個受害者,於是李建成必須以一個加害者的形象出現。

看似嚴絲合縫的邏輯推理背後,卻有一個巨大漏洞,那就是,加害者形象,為什麼非要靠下毒來塑造?歷史記錄中,太子黨和秦王黨的明爭暗鬥,已經擺在了明面上,太子黨削弱排擠秦王手下的人,明眼人都能看到。也就是說,李世民已經是受害者,為什麼要畫蛇添足?

另一個漏洞就是,很多人都感覺到疑點,那麼,這個故事必然是漏洞百出,以李世民的智商,怎麼可能把一個漏洞百出,讓人懷疑的故事擺出來,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於是,這個嚴絲合縫的邏輯本身,就是一種不合邏輯的主觀臆斷。當我們被所謂的邏輯誤導之後,就會忽視邏輯本身的漏洞。於是,事情從存在和不存在,變成了存在,但可能與事實不符的問題。

那麼,我們就必須再次進行分析,事實到底有那些不符之處?

我們從疑點進行分析,那就是,李世民中毒但沒有死?這是不符合邏輯的,因為,如果李建成有了下毒的行為,可以倒推出下毒的動機,既然李建成下毒,那麼,他的動機一定是想讓李世民死,但李世民沒有死,所以,動機就說不通,行為也就顯得不合常理。

這種邏輯,的確沒有太多問題,但問題依然存在,而且很明顯。那就是殺人的手法問題。

受到電視劇和小說的影響,我們想當然的覺得,一個人中毒一定是七竅出血,或者一口老血噴出,然後一命嗚呼。如果發現下毒,不是銀針變黑,就是酒水灑在磚上,泛起一陣青煙。感覺就像武大郎喝藥一樣,感覺五內俱焚,痛苦死去。

古代一些劇毒,的確有很厲害的功效,但我們需要考慮,怎麼殺人,不容易被發現。太子黨和秦王黨鬥得不可開交,但始終是勢均力敵,誰也不能一口把對方吃掉,在這種狀態下,如果真的一下子把李世民毒死,李世民手下的人,一定會難以控制,到時候結果無法想象。

所以,李建成下毒,只能用慢藥,也就是慢性毒藥,可以是半年,可以是一年,最好是讓李世民在別人看來是病死的,這種正常死亡,誰也不會想到是李建成的手段,那麼,造成的影響就會降低到最低。這是一個成熟的陰謀家需要有的素質。也是最符合事實的一種推測。

那麼,這個問題,就有了一個相對清晰的答案,李世民沒有死,一方面,李世民本身十分警惕,他一直對自己的哥哥有所防備,因此,可以在感覺不適的第一時間做出正確反應,來避免受到毒藥傷害。

另一方面,李建成也不想讓李世民在吃完飯就斃命,這樣傻子都能想到,是自己的把戲,因此,他下的毒並不重,也不多,對身體傷害很小。

因為李世民的警惕,所以,他可以第一時間避免毒藥傷害,因為李建成的謹慎,所以,不敢下劇毒。而下毒事件的背後,是秦王黨和太子黨的明爭暗鬥,也意味著這是一場勢均力敵、誰也沒有把握戰勝對方的拉鋸戰。


小小嬴政


這一天晚上,李建成在家中設宴,目的是想兄弟、叔侄在一起聚聚,增加增加感情,李世民自然也在邀請之列。想到要見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兩個人,李世民心裡就很不痛快,但又不能拒絕,只得赴宴。席間,李世民一杯酒下肚,不過片刻,就覺腹痛難忍,然後口吐鮮血,數升乃止。眾人都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常敗將軍李神通急忙攙扶起李世民,架著回了承乾殿,早就有人去稟明瞭皇上李淵。

李淵帶著御醫直奔承乾殿,看到奄奄一息的兒子大為心痛,好在御醫檢查過之後表示並無大礙,之前已經把毒藥吐得差不多了,所以並沒有傷及李世民。李淵問明事情的經過後,給李建成下達了敕令:秦王不能飲酒,以後不可以夜聚。

這件事在兩唐書和《資治通鑑》中都有記載,這裡貼上《舊唐書》中的記載:

後又與元吉謀行鴆毒,引太宗入宮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狼狽扶還西宮。高祖幸第問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飲,更勿夜聚。"

事情到這裡已經沒有李建成什麼事了,之後李淵又對李世民說:“當初晉陽起兵是你的主意,後來克定天下又都是你的功勞,我本來想讓你做太子,但是你推辭不就。現在建成已經做了多年太子,我不忍心廢黜,要不你還是回到洛陽吧,在那裡你可以建天子旌旗,效仿漢朝時期梁王的故事。”(題外話:這段話很有問題,晉陽起兵實際上李淵主導的,而李建成成為太子也是沿用的嫡長子繼承製,並不是隨意廢立的,這究竟是李淵的違心話還是後來編造的,就很難說了。)

但是李世民以不忍遠離膝下而哭著拒絕了,李淵又表示沒事的,我想你了就去見你,長安和洛陽又不是離得多遠,於是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但是後來李建成知道後橫加阻攔,李世民最終沒有去成。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李世民喝鴆酒這件事,真是處處透著詭異。最有可能下毒的會是誰呢?這個可能不好說,但最不可能的一定是李建成。李建成請家宴,無論目的如何,他都不希望李世民在宴會上出什麼事,因為第一責任人就是他,而他有這麼蠢嗎?顯然沒有,他做太子多年,能力還是有的。如果他真的在宴會上毒死李世民,那麼他目前擁有的一切可能就都沒有了,至少太子之位一定會讓出去的。我們看李淵對這件事的處理,雖然是責怪了李建成,但完全沒有給予任何處罰,這說明李淵知道李建成是無辜的。

那麼如果李世民喝毒酒這件事是真的,還有兩個人的嫌疑最大,一個是李元吉,另一個就是李世民。為什麼說李元吉嫌疑很大,因為如果他給李世民下毒,很可能造成的局面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兩敗俱傷,到時候他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有一點,這個毒對李世民居然沒有什麼用,說明這個毒本身毒性就不怎麼大,李元吉很可能並沒有真想要李世民的命,他只想得到太子之位。

當然,李世民的嫌疑也很大,那麼,李世民演這麼一齣戲為的是什麼呢?上文說了,李淵讓李世民到洛陽去。這就是李世民的目的,他最初並沒有想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而只是希望到洛陽自己的根據地去,然後在那裡他就有了和李建成爭儲的資本,而不是困在京城等著李建成把他的團隊都調離。所以他來了這一出,藉著李建成的宴會,自己給自己下毒,讓李淵知道他們兄弟之間已經不可調和了,逼著李淵做決定。李淵後來的決定正合李世民的意。但是李建成卻不肯房李世民去洛陽。

最終,李世民的團隊不得不尋找另一種方式奪權,那就是直接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當然李世民喝毒酒這件事也可能是並不存在的。真真假假也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世民確實是一代明君,開啟了貞觀之治,帶領大唐帝國走向繁盛。


尚宮女史


看來回答的人都沒有經驗。在古代中醫是非常懂得科學的,我現在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一下:李世民在赴宴之前已經懷疑李建成會對自己下毒,所以他會事先服下“動物的鮮血”。

目的一,是解毒,因為鮮血中有大量的鐵離子,與砒霜中的砷離子形成競爭胃壁上的靶位,即使中毒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如果下毒就能起到預防作用;

目的二,如果李建成沒有下毒,那麼現場吐出鮮血,就可以栽贓李建成,而且動物的血喝下2-3升不成問題,如果是自己的血,吐2-3升必死無疑。

除此之外,僅僅喝下鮮血還不行,萬一李建成下的砒霜很大,他是沒有辦法吐出來的,仍然有死亡的概率,“嘔吐”不是你想吐就能吐的,在喝下酒之前,他必須事先服用“雄黃5分”和“雌黃4分”,還有牛黃5分,急性子1錢,冰片5分,這五種藥在一起組成“霹靂散”,最強的催吐藥。服用半小時之後,胃裡的動物血,就會噴薄而出,不管酒是否有毒,都不會有分毫的傷害,因為此時的胃壁一丁點的毒也不會吸收,回去之後在喝一些清水洗洗胃,這樣就能確保萬無一失。作為帝王,未來的九五至尊 ,沒有這點手段怎麼能混得下去呢?


研究了幾十年了,不要質疑我的正確性,絕對萬無一失。這就是吐血而去不死的原因。


萬綠叢中一瓢蟲


公元618年五月,李淵稱帝后,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又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後來南征北戰的李世民的名望和聲譽與日俱增,權勢日重。對此李建成很著急,於是聯合李元吉,向李世民發難,一場太子之爭開始了。


為了除去李世民,李建成無所不用其極,什麼明殺、暗殺的手段都用上,但卻都功虧一簣。無奈之下,選擇了毒殺。一次,李建成邀請李世民到他的府邸飲酒,兄弟二人把酒言歡,閒談人生。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建成命人送上了一壺老酒,這酒不是一般的酒,是下了慢性毒藥的酒。 “府裡藏有一罈百年女兒紅,今日夜宴,特請二弟一品。”李建成一邊說著一邊給李世民倒上了酒。

為了不讓李世民懷疑,李建成自己也倒了一碗,然後先乾為敬。李世民見狀,也只好一口喝乾了杯中酒。酒一入肚,李世民感覺腹中灼燒,他當然知道自己中毒了,處境非常危險。關鍵時刻,李世民急中生智對李建成說自己身體不舒服要去出恭。



李建成見李世民已喝了毒酒,正得意著,自然允許了。李世民來到外院,先是把憋在喉嚨中的毒酒摳出來,然後跳上馬立即往秦王府飛馳。而李建成“優柔寡斷”的致命弱點再次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竟然沒有派人去追殺李世民。


李世民果真是個福大命大之人,拼死逃回秦王府後,正趕上神醫孫思邈仙遊到長安,及時服了藥王的仙丹靈藥後,李世民神奇般地來了個大難不死。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李世民喝毒酒沒有死一事在當時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得知李世民沒有死後大驚失色,甚至覺得這是上天都在幫助李世民。

李世民喝下毒酒之後有什麼症狀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李世民在喝下毒酒之後頭腦混混欲墜,緊接著就伴隨著心腹劇痛的症狀,李世民甚至還多次吐血,大有一副命不久矣的症狀,但令人不解的是,李世民非但沒有死,反而痊癒了。

據說,李建成給李世民喝的是鴆酒

這裡所說的鴆是傳說中一種劇毒的大鳥,相傳只要用它的羽毛在酒裡稍微過一下,酒裡面就會出現劇毒,人只要喝了鴆酒就會立馬就死。因此鴆酒的毒性也被眾人所知。


按照這麼說的話,李世民應該當場暴斃而死,為什麼李世民沒有死呢?我個人懷疑李建成給李世民喝的不是真的鴆酒,而是別的毒藥合成的毒酒。

當時的李淵還是實際統治者,假如李世民死在了李建成手上,估計李淵肯定饒不了他,這可能也是李建成沒有下劇毒的一個原因

李建成當時只是太子,國家大權掌握在李淵手上。李建成要是讓李世民在喝毒酒暴斃而死,李淵肯定不會放過李建成。後來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一方面控制了李淵的出行,另一方面也是佔據了輿論的主導地位。李建成在沒有控制李淵的情況下貿然毒死李世民,肯定會招來李淵的報復。



除此之外,難道李元吉跟李建成就沒有利益衝突嗎?

我們要知道這兩人是為了共同對付李世民而走到一起的,假如李建成毒死了李世民,而自己也遭到了李淵的報復,那麼這樣一來李元吉不就漁翁得利了嗎,這是他不能忍受的。

所以綜上所述,由於李建成瞻前顧後,所以沒把握好下毒劑量,才讓李世民喝下毒酒逃過一劫。


湯姆貓談歷史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給的毒酒本該喪命,為何卻沒被毒死?真相當然是李建成壓根沒想殺李世民,或者說他不敢殺李世民、

一、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地位、實力對比

李世民我們已經相當熟悉,但他除了是一代明君之外,也是一個會親自跟進和查看史書進度的人,這就說明恐怕在在他的人生中有些人生汙點被掩蓋了。其次,這樣的舉動說明李建成恐怕也不像史書上一樣無能和貪圖享樂。

綜合從李淵起兵到玄武門之變的期間的歷史,李建成的才能應該不在李世民之下,所以他的身邊才能集中了像魏徵這樣的一批能人名將!此時的李建成是正兒八經的太子,手下的能人不比李世民少,在立長不立幼的傳統下,可以說佔盡先機。

那麼,這樣的李建成,沒有理由一定要殺了李世民,因為他是領先的,李世民是屬於一個挑戰者的位置,李建成沒必要冒著大風險和揹負兄弟相殘的罵名去殺李世民,該著急的是李世民。

二.李建成給的毒酒,極可能是一次試探和警告

面對李世民的咄咄逼人,李建成肯定也是惱怒的,但正像上面分析的,李建成肯定不會打先手牌,他即使要除掉李世民也會考慮設一個陷阱引誘李世民出手,從而光明正大的除掉李世民。

但李世民也不是善茬啊,怎麼逼他出手呢?一定要逼到他不得不出手或者直接讓他怕的從此不敢和自己作對!於是這樣一個毒酒計劃上線了,李世民當然不能被毒死,但必須給足教訓,所以控制好量,讓李世民又驚又怕!

回到家的李世民果然吐血,但沒有死,這堅定了李世民的奪權篡位的決心。

三.事情發展到這裡李建成都是主動的,可惜最後被李世民的表演矇蔽雙眼

毒酒事件後,李世民假裝重病不出,讓李建成錯誤的判斷了了局勢,以為李世民已經徹底放棄對皇位的爭奪,於是開始放鬆警惕,最後李世民通過自己在軍方的力量和層層設計,成功誅殺李建成於玄武門!

四.李建成死於心慈手軟和過多的政治考慮

李建成無疑是個出色的政治家,但在與自己親弟弟的政治鬥爭裡還是犯了大忌,第一是想的太多,過多的考慮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民間口碑從而一次次猶豫,失去除掉李世民的機會;第二是心軟,已經毒酒都給李世民喝了,卻又不下死手,妄想讓李世民知難而退,最後落得個身死下場。


歷史密探零零壹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古代的毒酒沒有多麼神奇。

大部分毒酒見效是比較慢的,而且不能做到無色無味,只能用於賜死,不能用於暗算。

比如很多人是服用烏頭鹼死的。

微量的烏頭鹼就可以讓神經麻痺,最終導致死亡。

但烏頭鹼是有味道的,一般服用者都能夠發現。

所以,暗算別人不能用烏頭鹼。

一般來說,古代暗算下毒基本上都是用砒霜。

因為砒霜無色無味,一般人服用時察覺不到。

李世民服下的毒酒後吐血,很可能就是砒霜。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沒死呢?

這是因為砒霜並非吃了就死,如果搶救及時還是能夠脫離生命危險的。

砒霜服用後,通常在1個小時才會發作,如果計量大可能發作早一些。

至少服用不是很多,採用及時催吐的方式,將胃中大部分砒霜突出,被下毒者很有可能保住性命。

大家注意看武大郎被潘金蓮下毒害死時,武大郎毒發時,潘金蓮是壓在被子上,不讓他亂動和催吐的。

這樣一來,武大郎就無法自救,掙扎了好久這才死了。

如果不是潘金蓮這麼做,武松又在家,及時催吐,武大郎可能不會死。

就李世民來說,他吐血恐怕不是單純的吐血,而是自行催吐。

這樣一來,李世民吐出了大部分砒霜,自然就不會死了。

自然,到底有沒有這回事,也是很難說的。

李世民殺了哥哥和弟弟以後,他自然想怎麼寫歷史都可以。

說不定所謂的中毒吐血,只是飲酒過量嘔吐時的胃出血,也就是常說的“關係鐵、喝出血”。


薩沙






125878215蜂獾


正所謂成王敗寇,歷史向來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有關李建成以毒酒加害李世民一事,雖然在《舊唐書》、《新唐書》以及《資治通鑑》中均有記載。但一千多年前的唐初,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呢,那就見仁見智了。

首先,如果按正史記載,李建成擺下鴻門宴毒害李世民是確有其事。那麼,這其中就有不少不合邏輯的地方。

《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列傳》中記載:“建成又與元吉謀行鴆毒,引太宗入宮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狼狽扶還西宮。”

而在另外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兩部史書中,也有相似的記載。都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合計,想要以鴆毒毒害秦王李世民。然而,李世民雖然中毒,但可能是中毒不深,所以吐血數升,卻沒死掉。

那麼問題來了,自古以來皇權鬥爭都是極其殘酷的。如果李建成真的下決心要毒殺李世民,那麼他怎麼可能會讓李世民活著離開太子府呢,哪怕現場毒不死李世民,那也絕對不會讓李神通將李世民安全的帶回西宮。

再說,李建成要想毒殺李世民,也不應該在自己的太子府中動手,這豈不太明顯了麼?這樣做不管最終能否將李世民毒殺,事後李建成都必將遭至李淵的責難。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兩虎相爭,到頭來卻便宜了李元吉。需知道,李元吉這個人雖說是依附李建成的,但他自己也是狼子野心的。

《新唐書》記載,李元吉曾對手底下的人說:“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

而李建成怎麼說也是久經政治歷練,這點利益權衡,他是不可能不考慮到的。因此,李建成在自己府中設宴,企圖鴆毒李世民這事,顯然也些不合邏輯。

其次,我們從史書的其他一些片言隻語中,也能發現前後矛盾之處。

《舊唐書》中記載,李建成毒殺李世民這條計,是魏徵所提的,最後李建成採納了他的計謀。然而,李建成被誅殺後,李世民俘獲魏徵時,他卻嘆息道:“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

從魏徵這番話中,我們其實大概可以推敲到,李建成並沒有聽從魏徵的意見,先下手為強,幹掉李世民。所以,玄武門之變後,魏徵才會發出如此哀嘆。

綜上所述,李建成設宴毒害李世民一事,很可能是李世民當上皇帝后,有意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其目的就是為自己弒兄誅弟找一個合理的藉口和理由罷了。而真實的歷史上,很可能並無此事。



這些歷史要讀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鬥爭到武德九年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已是針鋒相對、不共戴天了。在長安,李建成是文官之首,有父親撐腰,關隴集團支持,而李世民朝中只有一個鐵粉蕭瑀,所以勢單力孤,相形見絀。


審時度勢,此地不可久留,李世民向老爸李淵提出,自己回洛陽。為避免兄弟相殘,李淵當即表示同意。魏徵深思熟慮後對李建成說:放李世民回洛陽是放虎歸山,你坐北朝南後會成為大患,你要三思而後行!建成把這層利害關係對李淵講了。李淵猶如醍醐灌頂,突然醒悟過來,立即改變了主意,決定不放秦王走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子請秦王到自己府中喝酒,兄弟二人相談也還算融洽,而李世民回去後卻吐血數升。李世民給李淵彙報時,說太子酒中下毒了。李淵不明就裡,只好敷衍搪塞,叫兄弟倆以後喝酒要掌握分寸。李淵找太子對質時,李建成否認下毒,此事不了了之。



不久,秦王向李淵報告太子淫亂後宮,李淵將信將疑,說明天你與太子一起來朝廷對質,第二天,爆發了玄武門政變。過程大抵如此。再看秦王和太子喝酒,秦王吐血的事:


1.二人喝酒肯定是李淵授意的,因為不能讓困龍入海,都在長安,兄弟間就不要反目成仇了。太子你要大度些,你要放低姿態宴請秦王,融洽下兄弟感情,兄弟倆肝膽相照,風雨同舟。你上位後也有一個好幫手。

2.太子秦旨請秦王喝酒,這樣的場合,他敢下毒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忤逆舉動,是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足智多謀、文武雙全的太子是不會惹火燒身的,所以,秦王吐血,可能是喝高了,導致胃出血,事後,秦王為扳倒太子以此事做文章,來嫁禍於人。



3.李建成當儲君符合立嫡立長的法理原則,父親垂青自己,朝臣擁戴就不說了。有戰功,脾氣好,人緣佳;而秦王無上位的正統說辭,又得不到父親與兄弟的親睞,要走向九五至尊的寶座,談何容易!沒點手段與陰謀,不說當皇帝了,遲早會死於非命。所以,我認為:李建成是無辜的,他沒下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