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日記(一)第一梯隊出征,文

2020年的春天,伴隨新型冠狀病毒而來,全國性抗疫工作全面展開。在戰“疫”大前線,醫護人員成為主角與焦點,有許多可歌可泣的驚豔,被諸多新聞媒體爭相報道。而在普通的縣城裡、鄉鎮裡,也有千千萬萬參與抗疫的醫護人員,這些普通醫護人員的喜怒哀樂、心裡想法,他們到底做了什麼,往往是被新聞媒體所忽略的。即使提了,也只是“眾志成城”“嚴防死守”之類的高度概括,或者是“舍小家、顧大家”一類的俗套,很少有細緻入微地描寫。難道,沒有亮點就不值得記憶嗎?

我是突泉縣城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自當首當其衝,加入了這個縣城的抗疫一線第一梯隊治療組。15天的一線緊張,之後的14天隔離寂寞,期間,我邊工作邊寫日記,白描著一些瑣碎細節。去掉口號與高歌,去掉色彩渲染與矯揉造作,我想做最真實的表達。這些細節可能衍生著許多背景問題,為避免一些麻煩,就隱去具體地點、單位與人名。

1月26日 星期日(農曆正月初二) 第一梯隊出征

天氣:晴朗。心情不錯。

正月初二,早起,準備了一些禮物,準備走親訪友,去各家拜年。忽然接到醫院電話,即日起整個衛生系統正常上班!原因是,武漢疫情有波及全國趨勢,各地方都要進行防控。

上午到科裡,我查看了兩例重患:一例是腦出血術後氣管切開患者,經過不斷吸痰、靜點抗生素後,病情趨於平穩;另一例是心肺復甦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病情危重。與值班醫生交待完下一步治療方案後,我坐在辦公室裡,翻看著疫情新聞,心裡想:這次疫情是不是又像2003年“非典”那般嚴重!

快到中午時,忽然接到院領導電話,告訴我:盟裡確診了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院裡按照上級系列緊急會議召開緊急會議部署防治工作,通知:重症醫學科整體改編為縣防治新冠肺炎一線治療組,下午到分院隔離區集合分配任務,明天入駐!

會議緊急、簡短,主要是分配了各自任務,捎帶著對第一梯隊做了幾句鼓勵,也沒時間允許我們做心潮澎湃的出征感想。沒有請戰書,只有臨危受命。第一梯隊治療組一共16人,由我們總院與中醫院的兩個科室組成,選拔的都是醫療護理骨幹精英。我是抗疫一線第一梯隊組長,任命的理由:一是重症醫學科是抗疫主力“重甲”,科主任得親自帶隊;二是我曾經是2003年抗擊“非典”首批治療組組長,有經驗;三是主任醫師,業務好;四是共產黨員,覺悟高。

記得2003年抗擊“非典”時,一位北京疫區打工妹回到縣裡,發熱咳嗽,胸片提示肺炎,需要緊急隔離就診。院裡也是緊急開會,部署病區、籌集物品等等,都好辦,就是首批治組人員不好安排,沒人牽頭報名。主管副院長一眼就相中了我,找我談話試我態度。青春的我,剛出大學校門不久,滿腔熱血,還不懂得猶豫,就豪邁地說:我上!於是就被任命為組長。

17年過去了,油膩中年的我早就懂得了猶豫,卻沒有時間去猶豫,因為白紙黑字的文件已經打印出來了。幹吧,不過是從醫生涯裡又一次水深火熱的考驗而已。有人問:害怕嗎?當了20年醫生,接觸的細菌、病毒多了去了,也沒啥可害怕的。

攘外必先安內。科裡這兩例重患需要安排轉科,腦出血那例平穩了,轉科順利。心肺復甦後這例不好安排,三個內科都無能力接診,家屬更是不同意去。費了半天勁,院裡也苦無良策,怎麼辦?總不能為了抗疫工作,就不管這例生命吧?好在科裡醫護人員素質很好,第二、三梯隊備戰的人員留下加班,兩位醫生、幾位護士一替一天,繼續監護救治。

忙活一白天,晚上回家,很累。卻要準備隨身物品,與媳婦、兒子、老人做個告別。家裡人可倒好,沒有一個過分擔憂的。媳婦是婦產科醫生,很理解這項任務,提醒我加強防護,別馬大哈。兩位老人歲數太大,腦筋都糊塗了,也聽不懂咋回事兒。兒子,這個高一學子說得很輕鬆:醫生嘛,就是給人看病的,人家白求恩在炮火裡還做手術呢。這小子,到底成沒成熟?我無言以對。

抗疫一線日記(一)第一梯隊出征,文/梁君

半夜,睡不著,總覺得出徵缺點豪言壯語,缺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般壯行。於是,信手寫首詩,自慰一下。

瘟疫橫行欲躁狂,白衣勇士裹戎裝。

第一梯隊精神抖,十六精英鬥志揚。

碧血丹心照汗青,生龍活虎寫驕陽。

大醫仁愛保家國,莫問虛榮論短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