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社工:用“四心”谱好“学听宣帮”抗“疫”四部曲

(二)因地制宜重点学。组织社工认真学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关于社会工作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实务指引(第一版)》,结合南安地区和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尚好社工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等相关内容,指导社工有针对性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例如,工作指引要求社工要给予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生活困难的确诊患者,要通过协助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链接社会资源,在物质上、心理上提供援助。

二、耐心听,筑牢心理防“疫”墙

(一)线上心理援助暖人心。成立“彩虹计划”线上南安疫情心理援助小组,目前由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3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4名国家社会工作师、1名线上宣传志愿者组成,旨在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压力舒缓、情绪支持、认知调整、心理疏导等服务。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咨询服务、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关注微信公众号后留言等方式,向心理援助小组咨询因疫情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目前已累计服务300余人次,为广大群众传递无声力量。同时,呼吁拥有相关资格证书或相关领域服务经验的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等爱心人士加入疫情心理援助小组,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线下走访入户解心结。联合社区党员、志愿者一起开展线下走访入户工作,了解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特殊需求,给予人文关怀。入户时,详细询问住户近期的移动场所和接触人群、是否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等相关问题,并发放随身携带的疫情防控宣传单,反复叮嘱住户“戴口罩、勤洗手、少聚会、多消毒”。及时了解居家隔离人员的心理状况,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政策宣传和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并提供简易的自我排压和放松方式,化解其负面情绪,引导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疫情。在入户过程中,社工会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居民有需求的时候,可以及时寻求社工的帮助。

三、精心宣,传播抗“疫”正能量

(一)专业科普驱散“情绪雾霾”。指定专人收集权威部门发布的疫情防控相关信息,确保信息内容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并通过“尚好社工”微信公众号向各项目点服务微信群、社会大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及时更新疫情动态,既为各项目点社工提供了有效信息,助其根据疫情变化调整工作方法,又能引导群众科学理性认识疫情,减少恐慌心理,提高对疫情的防范意识,促使社会大众采取积极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截至目前,已推送各类疫情防控宣传报道20余篇,营造了“疫情防控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二)在线活动点亮阳光心态。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展“‘疫’起行动悬赏令”专题活动,活动分为三期,每期五天,引导群众通过自我心理小测试、填写线上调查问卷、分享音乐电影、自绘画作和自制美食、为亲友和前线的医务工作人员写下防疫留言等方式,纾解自身焦虑,抒发内心情感,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加油。新颖的特色活动帮助广大居家人员转变自己的心态,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重拾生活的乐趣,点燃对生活的向往。

四、暖心帮,守望特殊“疫”情线

(一)困难群体关爱行动不停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困境儿童家庭、残疾人家庭心理援助入户关怀活动,为困境儿童、残疾人测量体温,并了解他们在疫情期间的身心状况、居家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等,针对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社工通过表达同理心、运用社会心理教育、重塑认知等方式,增强他们应对危机的能力,重新认识目前所处的环境,从而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为疫情期间无法创收的重度残疾人链接资源,协助咨询残联等相关部门,帮助服务对象申请一次性补贴和就业补助,积极协助他们规划疫情结束后的工作生活问题,缓解当下的焦虑心理。结合“3.3全国爱耳日”,线上宣传听力障碍残疾人在疫情防控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听力障碍相关知识,营造关爱听力健康和参与疫情防控两不误的社会氛围。

(二)未成年人帮教不掉线。

创新检察官+社工的服务模式,探索通过网上交流、视频课程等方式为涉罪未成年人开展“见面但不当面”的“云帮教”。帮教过程中,检察官着重通过分析涉“疫”典型案例等,开展涉疫普法宣传;社工则重点了解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近期活动轨迹、疫情知识掌握等方面情况,提供线上心理援助、疫情知识普及等服务。疫情发生以来,社工联合南安市检察院转变帮教方式,利用微信视频、电话交流等现代通讯手段,了解8名未成年人帮教对象的近期表现,及时关注其疫情期间发生的心理变化,结合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开展疫情普法和防疫知识宣传,提醒帮教对象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不触犯法律底线,纠正其潜在的行为偏差和认识偏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