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为什么会选择在河洛地区?

冇佢哋咁叻嘅


“天雨粟,鬼夜哭”。

这是仓颉成功造字后的奇异天象。

很少有人留意到“雨粟”两个字——这显然是在祭祀求雨。

因此,仓颉造字的动机——最有可能的推测,就是他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浓重祭祀和祈祷,而造出了大量文字与天神沟通。

而仓颉造字的方法也非常有意思:

“仰观天地,俯看山川形势,查鸟兽之迹……”。

历史上,也有人这么干过:

“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而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

《八卦》,就是最早的《河图》,或者是包含《洛书》?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经·系辞上》

这个《河图》的“图”,《洛书》的“书”到底是怎么样的东西?

图,繁体“圖”,“口”即国,里面的“啚”即“鄙”的本字,鄙,指乡村、乡镇。因此,圖即国度。

那么,《河图》就不难理解了——是指围绕着某条河流的国家地图。

河,唐代前都是特指黄河,也就是《河图》实际上就是《黄河地图》——至于是以河道为主体,还是指河道+陆地,这不必拘泥。

总而言之,它是一个疆域图。

那么,是包含整条黄河,还是指其中一段?

■中华第一宫

距今约5500-5000年间的黄河上游的甘肃大地湾遗址之第四期,发现大型宫殿式建筑遗址。



编号为“F901”的大地湾宫殿,为复合式建筑,以山坡中轴线分对称、座北朝南,门前有附属建筑和宽阔的广场。整座建筑总面积达420平方米,仅主室面积就达131平方米。

✔宫殿的存在,为伏羲——这位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个人王者”(而不只是部落酋长的级别)及其历史的存在和可信度提供了证明。

那么:《河图》之“河”,应锁定在上游区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地湾遗址分为五期:

第一期7800-7300年。

第二期6500-6000年。

第三期5900-5500年。

第四期5500-5000年。

第五期5000-4800年。

这5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期为单纯的男性狩猎区域——无女人墓葬,无固定居所遗址,狩猎遗址较多。

第二期为固定聚居地区——出现女人,也有小孩,因此朝落规模迈进。但人均寿命较第一期的男性居民还短,推测是近亲繁殖导致。

第三期已经是村镇级别——但是人口暴涨,后期又出现衰落,因为大量人口搬迁,分析仓储遗址是因为食物不足。但是,同时也开始了集体农业化的趋势,私有化的趋势也随之。

第四期为家庭式社会小国——农业全面代替狩猎业,居民房子众多,其中分大、小房的情况值得留意,墓葬明确出现“夫妻生活”:即男女的墓葬成组合的连葬在一起,虽未合葬,但从随葬品与墓葬形制可推知,这些离得很近的男女墓地,一定是家庭式的夫妻关系来的。

都知道“正姓氏、别婚姻”是伏羲完成的——从大地湾遗址来看,伏羲的历史还是比较可靠的。

伏羲除了画八卦,正姓氏、别婚姻,还造了《书》契: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

原来伏羲造字比仓颉还早?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易经·系辞上》

契:丰+刀,用刀在木头上(丰,从木)刻划。


書:上部是“聿”,即“笔”(筆)的本字,西周后添加竹字头“⺮”头,以此强调竹子的属性。 但甲骨文書本身已经具有了毛笔的属性:


有的人说毛笔是蒙恬发明的,非也,大错也!


距今6000多年的『姜寨遗址』出土有带颜料的成套砚台,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下列陶器的笔画:

大地湾彩陶


大地湾彩陶2



显然,毛笔早就存在——巧的是,姜寨遗址的时间节点又对的上大地湾遗址的“国度时代”,即出现宫殿的时代,出现婚嫁的时代。

既然毛笔早就存在,那么,伏羲“造《书》契”就变得可信——伏羲选择了木板,在上面刻划他想说的话,由于影响深远,为后世所争相效仿,于是:

“由是文籍生焉”——形成了书籍。

《洛书》,其实也是《河书》,只不过它不再是指整条黄河,而是明确指明洛水——黄河下游的洛水。

仓颉的故乡,就在洛阳洛宁。

《河图》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从上游(大地湾)传到下游,被2000多年后的黄帝史官仓颉传承,并且发明出新的字体,集成《洛书》。

所谓“仓颉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字,命名也。

仓颉造字,就是指他给自伏羲以来的所有文章进行了准确命名,并要求按这个标准,于是,中国文字定型,并且开始走向统一。


無風即風


下面,附上我本人原创的仿鲁迅体小说《造字》,搏方家一笑。

造字

毒毒的太阳已经慢慢西下了,大地上还是蒸腾着一阵阵的热气,洛水一如既往滚滚而下。远处,几十个农夫在黍子田里,一点点的用陶罐装了河水在浇黍子。远处的天地一片黄。不知道名字的大鸟,在天上飞来飞去,偶尔落在洛水岸边,啄食着水里的什么东西。

仓颉已经很累了。

他今天用熊皮绳打了十五个大结七个小结,公孙轩辕黄帝此时到南边江水,巡视已经臣服的神农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去了十五个月圆零七个日出了;树皮绳打了五十二个大结,这是连续第五十二个日出天气没有下雨了,黍子的叶子耷拉着,陶罐浇水总不够它们喝的,一陶罐水浇下去,好像只听见“哧儿”的一声,就被太阳给收走了。如果它们长不好,下霜前就结不出黍子来,部落里的百姓们不知道又会饿死多少人。

仓颉是轩辕黄帝的史官,负责记录部落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轩辕哪天祭祀上天,跟哪个部落征战,胜负如何,天上的日月星辰怎么运行,每天的天气阴晴,庄稼今年的收成,都要凭他手里的大大小小、粗粗细细、材质不一的各种绳子,打上各式各样的结来记下来。

“唉唉,我真的太累了。”仓颉终于放下了手里的草绳,揉了揉眼睛,由于比别人多涨了两只眼睛,他揉的有些费时间。然后捶了几下自己的腰,站了起来。太阳终于靠近了地平线,仓颉也想歇歇了。

像往常一样,仓颉走过长长的河滩,走向洛水河边,弯腰捧起河水,喝了几口。天上飞的大鸟们,并不害怕部落的史官,他手里什么兵器都没有,而且也从未对它们形成过威胁。大鸟们在他身边不太远的地方起起落落,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各种爪印就印在了河滩上。还有一串串过往的各种兽类的爪印、蹄印。和大鸟们的爪印错落一起,看上去就像仓颉今天辛苦了一天打的各种各样的绳结。

仓颉看了一看,继续捧河水来喝。

喝了几口,停下来看了看那些像绳结的各种印迹。

他终于不再喝水,在河滩上转来转去,尽量小心的不要踩到那些鸟兽的印迹。天黑了下来,仓颉躺在大地上,睁大四只眼睛,张望着天上的星辰。

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农夫们继续在浇灌黍子。仓颉却不再打结绳子。他来到洛水河边,继续转来转去。

第三天、第四天……不知道第几个日出时间了,因为仓颉自己没有结绳,他好像忘了自己史官的责任,天天除了看鸟兽印迹就是日升月落星辰轮转。再不然就是拿一根树枝在沙滩上划来划去。

这天,随行轩辕帝南巡的副史官沮诵来找仓颉,发现仓颉躺在树下,几近奄奄一息。因为没有好好吃饭和休息,他已经眼窝深陷,面容枯槁了。如果不是他的眼神却发出贼亮的光,如果不是他看到沮诵后双手向天呵呵怪笑。沮诵几乎要以为他是僵尸了。

仓颉已经说不出话来,他根本不想听沮诵叨叨跟随轩辕帝南巡如何登上了熊耳山,如何泛舟湘水,臣服了的炎帝和蚩尤部众如何欢迎轩辕帝……他拉着沮诵,跑到他的河滩上,黝黑的脸涨得紫红,手拿一根树枝,在湿漉漉的河滩上画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圈圈点点,看上去像鸟兽的爪印,又像是仓颉打下的大小不一的绳结……

其时天色近晚,沮诵看着仓颉怪异的表情,听着他嘴里莫名其妙的怪叫,却不怎么害怕。因为,他已经被更加怪异的天象骇住了:远处的天空一片血红,天色开始变得昏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电闪雷鸣,风声中隐隐夹杂着阵阵刀兵之声和似乎有鬼怪的凄凄厉厉的哭叫声。风沙席卷过来,势要淹没仓颉所画的圈圈点点的符号。仓颉一下子扑在地上,拼命的压住那些符号,雷电在他身边噼里啪啦作响,却怎么和撼不动仓颉瘦骨嶙峋的身躯……

不知过了多久,风雷之声终于停歇下来了。天光大亮,祥云四起。黍米如同降雨一般,从天空簌簌洒落。

两个傻乎乎的史官呆坐在地上,手捧着黍米,听着隐隐约约从云端传来的对话:

“就这么算了?这些蝼蚁们从此可就拿到了打开天门地门心门的钥匙了。他们以后将掌握所有的技能,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天地同寿,日月同明。”

“那又能怎样?尽管为天地不容,鬼神所忌,但这是命数,他们终究要走到这一步。”

“可是,他们的智慧越高,能力越大,机巧越多,他们的本真就越来越少,谎言和智慧越来越发达,他们的德行越是堕落,距离湮灭也就越近了。”

“你已经看到了,这不是我们能够阻止得了的。只能让他们自生自灭了。走吧,我们且到阿尔法星上看看,那里的人们现在还只是三叶虫呢。”


雅风阁书法培训


仓颉造字只是历史传说,是虚构的。事实上,字的出现比仓颉要早很多。

传言,仓颉遇灵龟负书,识八卦而作文字。八卦,起源于对四正四维的一种空间定位方法。所以,有古人认为仓颉造字,来源于观察天空星宿及地面山川河流的灵感。

又有传说,仓颉是从猎人按虎、狼、牛、羊的脚印捕猎的故事中得到启发,造出了象形文字。据《平阳府志》记载:“上古仓颉为黄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见灵龟负图,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变,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但实际上,经考古学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仓颉造字并非真实存在。

按照传说,仓颉不过是公元前两千六七百年时的人物。

而根据考古发掘出的资料来看,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但是这一切都说明了,文字存在的年代,要远远早于仓颉出现的年代。并且,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顶多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说他造字,未免太抬举这个还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的家伙了。

虽然不是最早,但河洛地区也曾出土过文字资料,这也证明,当时的河洛地区是人类的聚居地之一。其原因也很简单,适合居住、容易生存。

根据碳14对遗址地质的物理测定,科学推算,在数千年前,水文方面,河洛地区水源充足却又不易发生水灾,而当时的气候,河洛地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江南南部,甚至可能还暖一点,这样的自然环境适宜原始人居住活动——仅此而已。

顺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