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这个城市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大家请叫我鹏姐


在外地人眼里,开封就是颓废、衰败的代名词。因为整个城市除却西区之外感觉都是破破烂烂的。

其实想想也是,交通不畅,旅游上不来。工业不强,经济上不去。优势资源被郑州拿走了,这样的城市想要有大的发展那是非常难的。

但是呢,作为开封人,我依然对这座城市有着很深的感情。

历史上的辉煌只能是过去,留下来的遗产就是现代人的骄傲。

别的不说,这个城市生活节奏相比较周边其他城市有点慢。并且这几年环境整治的慢慢好了起来。沿着城墙散步,可以说风景还是非常不错的。顺着御河观光,也是非常惬意的。

还有遍布老城各处的地方特色小吃。这里给外地人一些建议,你们跟团过来旅游,往往都是鼓楼夜市,小宋城等地。品尝过开封小吃,很多人都觉得就那么回事。其实这也不能怪你们,因为初来乍到一个新地方,让你们去追求那些口感不错的美食确实有点为难。

不要说开封,放眼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如此,很多美食并不是在景区或者旅游团指定的场所,这里做的东西大都似是而非,形似而神不像。真正的美食往往隐藏在一些老街胡同里,本地人尚且很多人找不到,更何况外地来的呢!


白酒有黑幕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封人,出生在开封老城区,成长在龙亭湖边,那时候的开封老城区确实破破烂烂,道路狭窄,当然这有着历史原因。

开封周围有城墙,东西南北有四门,老开封人世世代代都住在内城,城墙边都是没人愿意过去住的,人口众多而内城面积有限,私搭乱建比比皆是,即使这样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城墙边居住。所以历史遗留下来的就是胡同众多,道路狭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是太好。

开封城出了城门大概就是田地了,小时候我住在西门大街,也就是现在的大梁路,那时候道路非常拥挤,上下班经常堵车,重点是全部是自行车,汽车非常少。由此可见,连自行车都堵的街道有多窄了。1996年夏天西门大街拆迁,整体拓宽街道,新的街道取名为大梁路,贯穿开封市东西两端,成为市内的主要干道。

从此开封就开始了艰难的改造之路,为什么说艰难呢?实在是开封内城人口数量太多,胡同,大杂院,棚户区,让这些祖祖辈辈住了上百年的老人从老房子里搬迁,真是的太难了。并且老城区明清民国的老房子很多,文物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改造开封真的的错综复杂,难道全部推平重建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龙亭湖周边现在是绿树掩映,车水马龙,谁知道二三十年前那里就是一个大的早市,充斥着卖菜卖各种生活用品的商贩,龙亭湖里有居民在洗衣服洗菜,还有刷粪车的,整个龙亭湖就是脏乱差,改造起来极其困难,所幸,经过几十年的改造,湖边居民整体搬迁,各种仿古建筑拔地而起,今日的龙亭湖风景优美,如梦如幻。

开封内城注定没有高楼大厦,说开封落后的人去开封新区看看吧,再来客观的发言,根生蒂固的谣言已经不适用在新的开封了。我家拆迁后就搬来开封西区,刚搬来时真的很荒凉,几乎就是在开封的西区边界上了,可以说我就是西区崛起的见证者,开封新区不断的扩张版图,一大街,二大街…现在已经和中牟县接轨,成为一个新的生活圈,统称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叫做开封新区,而我家也成为了新旧城接壤的地方。新区有多好我就不一一赘述了,知道的人自然知道。

毕业后我看过大海的广阔,看过高山的峻秀,可是心心念念的还是这中原热土,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看的多了才知道自己心中所想心中所爱,开封,真的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


知卿若己


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元旦,在老城区玩了两天,给我的感觉是北宋文化气息很浓。像开封城墙,街边的糖人、灌汤包,清明上河园和晚上的夜景,鼓楼夜市,万岁山等等,都让我觉得开封是一个很有文化内涵的城市,节奏很慢,适合休闲生活。

第二次去的时候是去开封一些大学,给我的感觉是开封很多地方还是比较破败的。在河大老校区周围有很多低矮的民房,听说是现在也面临拆迁。在河南新校区和黄水附近,虽然建设的比较漂亮,但周边配套设施较少,依然不算繁华。

第三次是在去年的开封菊展期间去的,给我的感觉是菊花围城,游客众多,新区建设的非常漂亮。坐城铁到宋城路一路上可以看到开封新区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很漂亮。再看各个景区的菊花展,也是颜色缤纷,感觉开封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旅游城市。

总之,我对开封这个城市的印象是非常好的,文化气息浓厚、旅游资源丰富、城市充满特色,以后有机会肯定还会去。

我是海域蓝豚,持续更新更多河南本地问答,喜欢请加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谢谢!


河南这些事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仔细想来,这是我定居开封的第四个年头了!当初,机缘巧合下,来到了开封这座城市,不知不觉,截止今天,我已经来到开封1352天了,从最初的孤身一人来开封打拼,找工作,买房子,找对象,结婚生子,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

来开封之前,对开封的了解也就是开封府里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什么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龙亭公园,也就听人说说,没啥印象!为啥就选择开封了呢?

说来惭愧,因为本来在郑州工作的好好的,因为嫌郑州工资太低了,索性辞职了,想一气之下,直接去南方打拼,家人说年龄大了,该找对象了。又不愿再回老家了,就想着在郑州周边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就在那时,第一次来到了开封,这座八朝古都,大宋东京城,开封昨天之辉煌,世人皆知。然而,很多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辉煌在什么地方,辉煌到什么程度呢?

开封最辉煌的时候,当然是北宋时期,一朝皇都国所系,万邦来贺天下闻。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中华之文明,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

今天的开封,确实是有点尴尬的。

过去越是辉煌,反衬着今天,就越是让人感觉出差距,进而从历史的比对变成现实的心理落差。虽然生活在这里的开封人心安理得,甚至心高气傲,并不承认这一点。

这座城很滋腻。每月挣一万块钱有一万块钱的活法,每月挣一千块钱有一千块钱的活法,都能活得很滋腻。这座城滋腻在哪儿?用城里老百姓话说,“挣钱不多,图个快乐”......

------这是作家王少华先生笔下的开封

虽然,开封工资也很低,但是有一个比郑州更美的宜居环境,我最后选择留在开封,开始了我的人生旅途…四年来,我爱上了开封小吃,爱上了开封这座城…


大宋柯南


去年去过一次开封,整体感觉脏,乱,差,整个城市没有大城市的样子,跟名气不符,龙亭公园垃圾堆积,破败不堪,里面的游船坑人,收了钱随便划几下就赶游客下船,西司门夜市小吃又难吃又贵。


所思所念ng


实话实说 开封现在的规划很牛 巴不得把开封城墙内整体改造成仿宋公园 但和其它以城市为旅游地的不同 要么像山西的平遥古城或丽江 本身就是老东西 面积比较? 投入小,。要么像横店影视城一样有商业公司投入基本运行。开封纯政府投资 纯街景无门票 为了环境 四线城市无大型实体经济做税收后盾 个人感觉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不改变思路 经过十年二十年到那个样子了 政府沓了一屁股债 或者因为投入不足维护出问题 现在御河因为维护跟不上有点显破旧了 河道里抬眼就能看见垃圾 杂草遍地 好么 大家说御河是建业投资的 可是要知道政府是用御河两边的土地换的 人家会吃亏 所以 不看好开封的发展 或者有一句话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土豆哥哥76654857


开封是一座古都,原来被称作七朝古都,现在因为发现了夏王朝的一处遗址,改称为八朝古都了。

虽然名义上称作八朝,但事实上对开封影响最大的还是大宋。相对于那几个正牌的朝代,宋是一个明显被忽视的一个朝代。历史上有一个很普遍的观念,汉唐都是很强盛的,但是北宋雀氏积弱积贫的。但事实上,宋代不惟是当时中国的正宗王朝,而且富庶繁荣的程度,亦非一般的正统王朝可比。

中国古代的交通主要靠水,交通贸易比较达的地方,一般都有河海的便利。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并不临海,却有河,河谓为汴水,正是这条河,从西到东,横贯全城,通达江、淮。在这条烟波浩瀚的河流上,舟船如织,往来日夜不停,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这种达的漕运让大宋国富甲天下,也让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然而,事物的展总是一条曲线,既到达了顶峰,接下来自然就是逐步下滑。千年以来,这个城市从帝都转为省城,从省城又转为普通城市,地位一降再降,经济自然是一落再落,除了城中留下的几处遗迹,和那一圈相当完整的古城墙,还引得三五个游人,早已不复昔时之繁华了。但是,上百年的帝都经历,宛如给它的血液里注入了皇家基因一样,这座没落的城市,似乎始终生活在自己的城墙之内,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它总是淡定地迈着八字方步,按着自己固有的节奏,不紧不慢地闲庭信步,优哉悠哉。


梦想照亮天空


我生在开封,长在开封。儿时和小伙伴在街巷中玩耍,吃着小贩拉着长腔叫喊的零食长大。开封的春天是美的,百花齐放,清明文化节更是增添了浓浓的春意,开封的夏天很热,就像开封人的热心肠,开封的秋天菊花盛开,开封的冬天雪飘飘洒洒,。开封有高耸的铁塔,巍峨的龙亭,古老的相国寺,满门忠烈天波杨府,开封府、包公祠可以一睹刚正不阿铁包公的一身正气!游在清明上河园中仿佛回到了北宋繁华的街景中,开封的美食更是全国闻名,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的小笼包子,香飘四溢的炒凉粉,酱牛肉,桶子鸡,麻辣花生,黄焖鱼等。我的家乡还在发展中,未来开封会更美。


用户6488117451496


若干年前,有一个美国人写了一篇文章叫《从纽约到开封》,文章的大概意思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的繁华如过眼云烟。当这个美国人看到如今的开封市,从一个国际的繁华都市,变为省会,最后我为地级市,如此破败不堪,禁不住感慨万千。从而联想到纽约也可能像今天的开封一样,在历史长河中衰败下去,要想保持城市的繁荣,需要人们有进取心。

若干年前,从河大老西门往西走,就会见到一个狭长的胡同,胡同又窄又长,里面满是大学生和闲杂人员,熙熙攘攘,店铺,小吃,还有租房的。两边的房屋都是当时开封的老居民家属,楼房并不高,顶多三层而已。这些住户早年曾在厂里上班,很多厂倒闭,家庭生存成了问题,许多家庭都离了婚。不过由于临着河南大学,这些家庭开起了小旅馆儿,有的在门口卖起茶叶蛋,小吃店等生活还算说得过去。

穿过狭长的胡同,就是一条大街,大街向北不远是复建起来的一个大城门,过了城门就是北郊乡了。这一段胡同也很多,情况就不乐观了,房子低矮破败,如果遇到雨水天,道路积水横流。

不过这里的早点还不错,胡辣汤,油条,油馍头,还有咸糊糊,应有尽有,价格也不贵,味道也很好,男女老少围着桌子喝碗胡辣汤,吃点油条,看起来他们挺满足的。还有好喝酒的人,提着酒瓶子要了一碗羊肉汤,大早上喝一碗羊肉汤,几杯辣酒,汤喝完了,酒还没喝完,最后拿起有酒瓶子一饮而尽,看得外地人目瞪口呆。

河大东门,沿着城墙是一些树木,早上一群群的老头提着鸟笼子在哪儿遛鸟,还有许多抖空竹的人,他们斗的技术挺高,中间有一个线网格,好像打羽毛球似的,两边人把空竹抛过网格抖来抖去,那技术看起来精湛,真是高手在民间呀!

当年在那读书时,经常会去一家地方喝胡辣汤,他的胡辣汤是白胡辣汤,胡辣汤里有细小的豆腐块儿,汤中飘着绿丝丝的青菜叶子,喝起来有点儿稍微辣的感觉,很清爽,再要几根油条,油条胖乎乎的,外焦里嫩,价格也不贵,胡辣汤1.5元一碗,油条1元1根,比学校强多了。不过需要排队,吃的人很多,所以我们都会起的很早,就是喝上一碗胡辣汤吃几根油条。

北书店街是一个步行街,青黑石铺的路,两边的房子保持着民国的风貌,古香古色,街中间有一条向西的小巷,沿着小巷向西走,不远就是陕山甘会馆,从山甘会馆可以看出,曾经的开封是相当繁荣的。在这条小巷的中间,有一个破落的小门店,从雕刻的门楣看来,应该是民国时期留下的房子,看到房的样子,你会不由得联想起他的曾经。门上写着几个字,王记烧饼店。打烧饼的爷俩是回民。父亲长得又高又大,六十几岁的年纪,儿子大概十八九岁的样子,这爷俩娴熟的动作,看着就舒服,打出的烧饼又大又焦又香,中午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烧饼可以加馓子,也可以加鸡蛋,其他蔬菜什么的。看来生意真的很好。有时闲时几个同学在那儿买一摞烧饼,喝上对面的鸡血汤,那也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冬天喝的身上暖乎乎的,然后在那个地方买些便宜的衣物什么的。

开封的小巷名字起得很有历史感,什么磨盘街,豆芽街,牛古街等等。在偏僻寂静的小巷中会看到许多老人坐在椅子上打发着时光,其中也许是隐士高人,听说一个治疗秃头的老中医就住在一个深巷中。

曾经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巷中,遇到一位身穿绿色军装,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的中年人,我与他擦肩而过,看到他的背影,想了很多。

在开封,凡是十字路口能摆下桌子的,晚上就是一个夜市。晚上人们就会在那吃喝猜拳。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72家正店,就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宾馆吧,其他不入流的小店不计其数。当地的老开封人都哓得,哪家的是百年老店,人家也不连锁,几代人传承下来,门面不大,但是味道很有特色。

几千年的古城,传承的东西,有时你说不出,但是可以感受到,也许这就是古城的文化。


高中心理教师


曾经的汴梁城让开封人外在有一股傲气,2000年的衰败让开封人内在自卑,两千年以来黄河的泛滥让有本事的人移民了,留下的也不敢置业,过一天是一天的代代相传,人口不多白酒销量全国却名列前茅,这几年郑州东扩扶持了一些产业,但是无奈底子太薄,看样子有被放弃的意思,从东京到纽约的距离这太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