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们和我们老了,从《推手》看亲情和李安


当他们和我们老了,从《推手》看亲情和李安

老朱(朗雄)和陈太太(王莱)

断断续续终于把《推手》看完。这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序章,却是我放在最后观看的。

郎雄饰演的老朱被儿子晓生从北京接到美国,本以为是享天伦之乐。然而,由于晓生的妻子玛莎是外国人,她和老朱之间不仅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迥异。两个人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比陌生人还要陌生。玛莎自顾自写作,老朱带着耳机看中文电视或写书法。一次,玛莎胃出血,老朱给她推拿,竟加剧了玛莎的病情,导致住院。晓生夹在妻子和父亲中间左右为难,十分痛苦。当他发现老朱似乎对中文学校里的教厨艺的陈太太有好感,他和陈太太的女儿一拍即合决定撮合两位老人。于是在周末,撇开各自的洋伴侣,带上孩子和老人们一起在公园里烧烤。爬山时,年轻人们径直向前,想要给两位老人一些独处的空间培养感情,哪知他们的心思陈太太早就明白,她坐在半山腰大哭一场,这让老朱既尴尬又难过。他离家出走后在中餐馆后厨洗碗,却因为动作慢被老板百般嫌弃,他使出太极拳功夫坚决不动不走,最终发生武斗上了新闻。他的太极绝技让人惊奇,阴差阳错得以在唐人街谋得一份工作,独立租房,偶尔和儿子孙子见面。陈太太也从女儿家搬出来了。两人再次重逢。


当他们和我们老了,从《推手》看亲情和李安

老朱的三代同堂


当他们和我们老了,从《推手》看亲情和李安

老朱和儿媳妇玛莎

我想多年后,等我成家立业再看这部电影或许会有更多的体会。李安用温和的方式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东西文化的差异但更主要的却是父子母女等代际之间的矛盾。晓生并不是一个不孝顺的孩子,他在美国安家落户后就把老朱接来。日常生活中对老朱虽算不上无微不至,但日常嘘寒问暖总是有的,偶尔也帮老朱跑腿裱画。他夹在老朱和玛莎之间左右为难。那天老朱躺在床上,说到过去那段苦难的日子,挨打时,他只顾着儿子没有顾到妻子,妻子就那么走了。「 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老朱这句话一说,晓生想要劝他分开住的话又落回了心里。但老朱又怎么会不知道儿子的想法呢。他离开时给晓生留了信「 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却容不下我,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的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烟云,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当他们和我们老了,从《推手》看亲情和李安

我们可能即将成为晓生,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日益年迈的父母;我们终有一天也会成为老朱,我们又该对我们的子女怀有什么期待,该如何和他们相处呢?尽管时代在进步,物质不断丰富,但是这些情感的共性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好的文艺作品便是在一帧一帧的画面中带给我们思考。

《推手》和《喜宴》的剧本都是李安为挣钱而参加当年由吴念真等人担任评委的台湾有关部门的比赛而写的。《推手》、《喜宴》分获剧本大赛第一和第二名。后来,徐立功投资1200万台币给李安拍《推手》时,李安的存折里只有43块美金。在犹豫与纠结中,李安迈出了他的第一步也是至为重要的那一步。《推手》的摄影师林忠良回忆「虽然是他的第一部,可是他在每一场的调度,他都有自己的想法。」

我想外圆内方大概是李安的人生哲学之一,他总是谦谦君子,但据合作过的演员说在拍摄现场,他却是说一不二。待人接物自然是周到有礼,但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想要什么。这大概就是李安。他不是光芒四射的钻石型人才,他和他的作品都像玉一般,有种厚重的质感在阳光下又可见其通透,可以放在手心里妥帖的观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