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和我們老了,從《推手》看親情和李安


當他們和我們老了,從《推手》看親情和李安

老朱(朗雄)和陳太太(王萊)

斷斷續續終於把《推手》看完。這是李安「父親三部曲」的序章,卻是我放在最後觀看的。

郎雄飾演的老朱被兒子曉生從北京接到美國,本以為是享天倫之樂。然而,由於曉生的妻子瑪莎是外國人,她和老朱之間不僅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也迥異。兩個人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卻比陌生人還要陌生。瑪莎自顧自寫作,老朱帶著耳機看中文電視或寫書法。一次,瑪莎胃出血,老朱給她推拿,竟加劇了瑪莎的病情,導致住院。曉生夾在妻子和父親中間左右為難,十分痛苦。當他發現老朱似乎對中文學校裡的教廚藝的陳太太有好感,他和陳太太的女兒一拍即合決定撮合兩位老人。於是在週末,撇開各自的洋伴侶,帶上孩子和老人們一起在公園裡燒烤。爬山時,年輕人們徑直向前,想要給兩位老人一些獨處的空間培養感情,哪知他們的心思陳太太早就明白,她坐在半山腰大哭一場,這讓老朱既尷尬又難過。他離家出走後在中餐館後廚洗碗,卻因為動作慢被老闆百般嫌棄,他使出太極拳功夫堅決不動不走,最終發生武鬥上了新聞。他的太極絕技讓人驚奇,陰差陽錯得以在唐人街謀得一份工作,獨立租房,偶爾和兒子孫子見面。陳太太也從女兒家搬出來了。兩人再次重逢。


當他們和我們老了,從《推手》看親情和李安

老朱的三代同堂


當他們和我們老了,從《推手》看親情和李安

老朱和兒媳婦瑪莎

我想多年後,等我成家立業再看這部電影或許會有更多的體會。李安用溫和的方式在這部電影中展現了東西文化的差異但更主要的卻是父子母女等代際之間的矛盾。曉生並不是一個不孝順的孩子,他在美國安家落戶後就把老朱接來。日常生活中對老朱雖算不上無微不至,但日常噓寒問暖總是有的,偶爾也幫老朱跑腿裱畫。他夾在老朱和瑪莎之間左右為難。那天老朱躺在床上,說到過去那段苦難的日子,捱打時,他只顧著兒子沒有顧到妻子,妻子就那麼走了。「 這輩子我對不起你媽,只對得起你!」老朱這句話一說,曉生想要勸他分開住的話又落回了心裡。但老朱又怎麼會不知道兒子的想法呢。他離開時給曉生留了信「 常言道,共患難容易,共安樂難,想不到這句話,卻應驗在你我父子身上,從前在國內多少個苦日子,我們都能夠相親相愛地守在一起,美國這麼好的物質生活,你們家卻容不下我,唉,兩地相比,不由得我懷念起你小的時候種種可愛之處。不要找我,安心過著你們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們全家……天下之大,豈無藏身之地?賃一小屋,了此殘生。世事如過眼煙雲,原本不該心有掛礙。」

當他們和我們老了,從《推手》看親情和李安

我們可能即將成為曉生,我們該如何對待我們日益年邁的父母;我們終有一天也會成為老朱,我們又該對我們的子女懷有什麼期待,該如何和他們相處呢?儘管時代在進步,物質不斷豐富,但是這些情感的共性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好的文藝作品便是在一幀一幀的畫面中帶給我們思考。

《推手》和《喜宴》的劇本都是李安為掙錢而參加當年由吳念真等人擔任評委的臺灣有關部門的比賽而寫的。《推手》、《喜宴》分獲劇本大賽第一和第二名。後來,徐立功投資1200萬臺幣給李安拍《推手》時,李安的存摺裡只有43塊美金。在猶豫與糾結中,李安邁出了他的第一步也是至為重要的那一步。《推手》的攝影師林忠良回憶「雖然是他的第一部,可是他在每一場的調度,他都有自己的想法。」

我想外圓內方大概是李安的人生哲學之一,他總是謙謙君子,但據合作過的演員說在拍攝現場,他卻是說一不二。待人接物自然是周到有禮,但內心深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人想要什麼。這大概就是李安。他不是光芒四射的鑽石型人才,他和他的作品都像玉一般,有種厚重的質感在陽光下又可見其通透,可以放在手心裡妥帖的觀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