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教育要趁早,孩子一定不要“隔代”養

《小歡喜》:教育要趁早,孩子一定不要“隔代”養

季楊楊在舅舅車場玩到很晚回家,面對的是爸爸的大聲責罵。

他索性摔門離去。

季楊楊的媽媽說,“也許我們一開始就錯了,孩子一定要自己養。”

這個話在圓桌派裡也有提到過,

《小歡喜》:教育要趁早,孩子一定不要“隔代”養

李玫瑾,學心理的公安大學教授。也是圓桌派的常駐嘉賓。

她說,“教育孩子要趁早,三歲上下說不行,孩子三歲,你給他立規矩,他不從,大不了撒潑打滾鬧一通,但等他長大了,就不好說了。”

“孩子一定要自己養,你最辛苦的時候,就是積累資本的時候。資本就是錢能生錢,什麼叫錢能生錢,就是你以後要教育他,他要能聽從你,因為你前面有這個資本。”

《小歡喜》:教育要趁早,孩子一定不要“隔代”養

季勝利說,“我早知道自己兒子是這樣,他當初就應該找個事業單位,熬到退休算了!哪兒也不去!”

現在說這些都太晚了。

很多中國父母,常愛抱怨孩子不聽話,特別是在孩子犯了大錯誤,無法挽回的時候。

殊不知,孩子的今日,都是父母的昨日造就的,什麼樣的教育成就孩子怎樣的未來。

不止來自農村縣城,父母進城務工,沒有條件,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

城市生活壓力大,很多父母也是因為工作繁忙,會把孩子交給父母來帶。

這樣“隔代養”在教育上產生的很多問題是不可逆的,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那前期造成的問題後面是沒辦法修補的。

人的情感,不是物品缺失,後期是填補不了的。

這是這個時代的無奈,也是這個時代的傷痛。

《小歡喜》:教育要趁早,孩子一定不要“隔代”養

所以,李玫瑾老師說,孩子一定要自己養。

你前期養他,瞭解他,才有了方法和手段與他溝通交流。

自己養大的孩子,你打他罵他,他都不會走。

不是自己養大的孩子,別說打罵,在他青春敏感期,連一句重話都不敢說,父母小心翼翼,孩子也如履薄冰。

如果你打了或者罵了他,他可能會跟你動手,可能會離家出走。

到時候,你再說,我把孩子接過來自己養,已經太晚了。

《小歡喜》:教育要趁早,孩子一定不要“隔代”養

李玫瑾老師說,

“三歲之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是垃圾。”

因為12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本性多形成在12歲之前。

而12歲之後他真正開始他的人生旅程,有自己的領悟,有自己的看世界的角度。

父母要在孩子12歲之後“認慫”,聽見他的聲音,這樣他才會打開與你溝通的“門”。

《小歡喜》:教育要趁早,孩子一定不要“隔代”養

很多時候發現,在孩子身上或多或少會看到父母的影子,這就是耳濡目染。

父母在撫養過程中,孩子就在複製撫養的觀念與性格,以及各種行為態度。通常孩子很多時候對一件事做出的選擇跟他父母的選擇是一樣的,這就是父母在日常中就影響著孩子。

李玫瑾教授很多關於教育的見解都非常的獨到,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也只是九牛一毛。

她常說,第一次教育孩子很多事都不會,但是當會的時候卻發現一切都晚了。

《小歡喜》:教育要趁早,孩子一定不要“隔代”養

因為中國“百善孝為先”,揹負了太重的“孝道”,所以,沒有人敢說父母不好,沒有人敢說“你不配當父母”,但實際上,每個父母都應該去學習,給孩子不只物質,更多心理上的陪伴與塑造。

最後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