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白話版,第五章

原文

道衝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淵③兮似萬物之宗④。挫(cuo)其銳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zhan)⑨兮似或存⑩。吾不知誰之子,象⑾帝之先。


①衝:器物虛空,比喻空虛。

②盈:滿,引申為盡。

③淵:深遠。語助詞,表示停頓。

④宗:祖先。

⑤挫其銳:挫:消磨,折去。銳:通銳,銳利、鋒利。銼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

⑥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⑦和其光:調和隱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塵:把自己混同於塵俗。

四個“其”字,都是“道”本身的屬性。

⑨湛: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形容“道”若無若存。

⑾象:似。


譯文


大道空虛,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沒有極限,淵深得像是萬物的本源。它收斂了銳氣,解開了紛雜,調和了光芒,混同於塵垢。它深湛難知,像是時刻若有若無地存在於萬物的左右。我們不知道它是由誰生髮而出的,好像在天帝出現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


解讀


老子認為,“道”是虛體的,無形無象,人們視而不見,觸而不著,只能依賴於意識去感知它。雖然“道”是虛體的,但它並非一無所有,而是蘊含著物質世界的創造性因素。這種因素極為豐富,極其久遠,存在於天帝產生之先。因而,創造宇宙天地萬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這樣,老子從物質方面再次解釋了“道”的屬性。老子稱頌“道”雖然虛不見形,但不是空無所有。從“橫”的角度談,“道”無限博大,用之不盡;再從“縱”的角度談,“道”又無限深遠,無以追溯其來歷,它好像是自然萬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的祖先。從此說來,不是天帝造物,而是“道”先生天帝,繼生萬物。“道”是宇宙至高無上的主宰。在本章裡,老子通過形容和比喻,對“道”作了具體描述。老子認為“道”是不可以名狀的,實際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種寫狀,這裡又進一步描寫“道”的形象。


他把“道”喻為一隻肚內空虛的容器,是對其神秘性、不可觸摸性和無限作用的最直觀與最形象的比喻。哲理的揭示,只有紮根於形象,才會使蘊含的豐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動並富於想象力的發揮。老子說,道是空虛無形的,但它所能發揮的作用卻是無法限量的,是無窮無盡而且永遠不會枯竭的。它是萬事萬物的宗主,支配著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發展變化必須依賴的力量。在這裡,老子自問:“道”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呢?他沒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說它存在於天帝現相之前。既然在天帝產生以前,那麼天帝也就無疑是由“道”產生出來的。由此,研究者們得出結論,認為老子確實提出了無神論的思想。


也有的學者把老子的“道”與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相提並論,認為這兩個範疇的內涵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是永恆的存在,萬事萬物皆依“邏各斯”而產生。但它不是任何神或者任何人所創造的,而是創造世界的種子,是一種叫“以太”的物體。“邏各斯”無時無處不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但人們卻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然而它的存在是確實的。老子的“道”同樣具有“邏各斯”的這些屬性和職能,二者的形象十分近似。


典例


人們修“道”悟“道”,就是為了要像“道”那樣有能量、有涵養,懂得謙虛,能包容,能取捨,自然平凡地活著,對世事不厭煩,不逃避,掩斂自己的鋒銳,排除紛爭和煩擾,不自以為是,不怨天尤人,平平靜靜地對待生活。一個人要是有了這樣的境界,那麼置身盛世之中,他能安享太平;置身亂世之中,他能全身避害。這種人在歷史上並不少見,三國時期的劉備就是其中之一。劉備投靠曹操之後,仍有一番雄心壯志。但是曹操是一個極其多疑而沒有安全感的人,為了防止別人暗殺自己,他連給他蓋被的侍衛也殺了,且說:“吾夢中好殺人!”劉備為免遭曹操謀害,就在住處後院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羽、張飛對此不解,問道:“兄長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為什麼呢?”劉備說:“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日,曹操派人請他去赴宴,劉備不知曹操用意,心裡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陰雲密佈,驟雨將至。曹操突然問道:“玄德久歷四方,一定非常瞭解當世的英雄,請說說看。”劉備歷數了袁術、袁紹、劉表、孫堅、劉璋、張魯、張繡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這些碌碌無為之輩,何足掛齒!”劉備說:“除了這些之外,我實在不知道了。”曹操說:“凡是英雄,都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氣。”劉備說:“那誰能擔當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劉備,又指指自己,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劉備聞聽此言,大吃一驚,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覺掉到地上。正巧這時外面雷聲大作,劉備便從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笑著說:“大丈夫也怕雷震嗎?”劉備說:“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怎能不怕呢?”這樣,把自己聞言失態輕輕掩飾而過。之後,曹操也就不再懷疑劉備胸有大志,因此也就不再視劉備為眼中釘肉中刺,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劉備通過韜光養晦的辦法,消除了曹操對他的戒備心,得以保命,並且待機東山再起。


在自然界中,弱小的動物受到強大對手的攻擊時,往往會以假死來矇騙敵人、保護自己。韜光養晦實際上也是一種類似假死的行為,人類社會和動物界一樣處在競爭的狀態,不同的是,人類的這種競爭更加複雜和殘酷!實現韜光養晦的要旨在於:實施對象沒有安全感、怕人謀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誠和善意;實施對象怕有人威脅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態度;實施對象害怕失去權威,就向他表達最大的敬畏與尊崇!當一個人成功地讓實施對象相信他的這種意圖,他就是一個成功地掌握韜光養晦這種藝術的人。

道德經白話版,第五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