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窮,不如守中。

橐龠(tuó,yuè):用手操作的鼓風工具,即古代的風箱

芻狗:在古代意為草扎的狗,祭祀用品。

解讀《道德經》第五章

本章的第一段話常被曲解為類似 “天地與聖人不仁慈,將萬物生靈與百姓視為祭祀之物、低賤之物,肆意壓迫”。並反覆在小說,電影中被當做臺詞引用。

我舉一個經典橋段,主角看到百姓被官兵鎮壓,便引用這段話,來表達對此事的憤慨,然後就引出主角帶領百姓正義反抗壓迫的情節。

解讀《道德經》第五章

但是這段話真的是這個意思嘛?其實不然。

因為本句話中,老子所說的“不仁”,並非儒家思想中的“不仁愛,不仁慈”

這裡的“不仁”,乃是“不偏愛、不干預”的意思。

本句話的真正含義是說“天地、聖人很公平,沒有私心,對誰都一視同仁。”

解讀《道德經》第五章

如此才知本段的正確含義是“天地不偏愛於任何事物,任由萬事萬物生生不息的發展,就像草扎的狗一樣,燒了再扎,成了再毀。得道聖人在統治他的百姓時也不偏頗,而是無私無差別的對待他們。”

天地不偏愛,聖人無私心,天地萬物皆平等,各自按本性,本心,繁衍生息,自生自滅,如此天道長存。

解讀《道德經》第五章

反過來若是天道偏袒,聖人私心,那事物自然不能長久,回看歷史帝王專制王朝覆滅,多是最後統治者無能,政府腐敗,特權階級壓迫百姓,最終被反抗之力滅亡。

而盛世王朝則統治者多無私心,不避諱人才出處,任用天下才人,遠離奸邪,制定合理的賦稅,讓百姓可以修養生息,最終國力強大。

解讀《道德經》第五章

我們繼續往下看

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

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道祖把天地比作風箱,風箱的作用在於使爐火更旺。那爐火是什麼,就是天地間的萬物生靈。天地空盈,萬物生靈藉此生存,倘若給萬物加上各種條條框框,加以約束,就如風箱的空間變小,風也就小了。

這也就是老子主張的“無為之治”,也是道祖所闡述的天道。

解讀《道德經》第五章

而天道只會按其規則運轉,人不應當將自己當成什麼天選之子,萬物之主,盲目自大。

上天不會對任何一個人偏愛,無論出身如何,我們應當保持清明之心,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憑自身努力,完善自我,提升實力,踏踏實實,努力奮鬥。

解讀《道德經》第五章

修道之人更應該知天命,盡人事。

最後小道提醒大家,我們不光是要讀懂道德經,更要體悟其中真諦,學習其中道理,運用於自身,這才是道德經存在的意義。

福生無量天尊

慈悲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了作者權益,請聯繫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