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历史名词,叫“留级生”

曾经有个历史名词,叫“留级生”

我上小学是在八十年代,而大学前的求学经历,则涵盖了整个九十年代。

那时候的中小学阶段,有一个名词叫“留级生”,到如今,已经成了十分久远的历史名词。

从小到大我没有留过级,但是有很多留级生同学,至今我还记得某个新学期的开始,老师带进四五个同学进教室,从此我们就成了朝夕相伴的伙伴。

那时候的学生没有玻璃心,即使刚开始有人喊叫着“留级生,栽茅坑”(后边是否还有词语,我就记不太清楚了),但同学之间很快就打成一片,学也在一起,玩也在一起,没有谁再去在意别人是否是留级生。

而之所以会留级,自然是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没考好,自身成绩不足,结合往期多次考试成绩,最后由学校强制降级学习,甚至说新学年里成绩还没有达标,还会再次留级。

而我的很多留级生同学,在意识到学习重要性以后,后发制人发奋图强,至今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

曾经有个历史名词,叫“留级生”

至于说什么时候取消留级生制度呢?我就印象不深了,为此我特意向一位教龄35年的资深小学老师求证了一下,对留级生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李老师告诉我,取消留级制度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而那时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准确讲是九八、九九年左右开始。而由于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严格落实取消留级制度,应该到了05、06、07年的时候,也就是在学籍管理变得严格了以后。

而谈到取消留级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时候,李老师有些痛心疾首,直言取消留级制度,不过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形式上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所采用的拔苗助长的措施。而取消留级制度以后,每个年级不再有升级的成绩考核,多年来,相当于是给社会输出了大批不合格的名义上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实质上知识不扎实性格不完善的新型文盲。

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网络中有一句调侃“同样是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你为什么那么优秀?”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无疑说明,有很多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人,事实上并不是那么优秀的现状。

曾经有个历史名词,叫“留级生”

李老师的观点是,本来一个班级里的学生,由于智力发育成长环境个人特殊情况的不同,有的学生在一个年级确实完成不了规定的学业,更可况还有些同学提前上学了一年甚至两年。如果留级一年,也许就会变成好学生。而被动升级,硬往上凑,就只能导致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终虽说形式上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成为了教育主管部门以此来炫耀的数字,却最终只能沦为流水线上的打工一族,这毫无疑问,是对学生极端不负责的表现。

听李老师一番话,我真是醍醐灌顶,瞬间明白了好多道理。我终于理解现在为什么投身直播业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了,即使是有的人直播跳河跳楼出现失误,也难以阻挡其他人的热情。除了直播赚取打赏,他们还能依靠什么来生存?知识就是力量,从一开始,他们就注定了无所依靠的结局。

曾经有个历史名词,叫“留级生”

而说到社会上有人提到取消留级生制度,是为了照顾学困生的自尊心,怕留级没有面子,李老师对这种说法则嗤之以鼻,小学生初中生没有升级压力,看起来是有了面子,而初中毕业以后呢?混得风生水起的自然是少数,大多数人靠什么来生存?还需要到高中到大学到更高层次的学府去深造去求学,才能将来在社会上立足。而小学初中里的先天不足,又会限制学生能够到达的高度,以至于有相当多的学生,成绩只够沦落到职业学校,或者是美容美发挖掘机修理等等行业,岂不是更加没有面子?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初中毕业后,学生就迎来人生的第一次分流,好多学生只能选择职业学校,高中毕业后更是如此,高考后在学校门口,随手接过大爷大妈递过来的宣传单,就选择了一所野鸡大学,很轻易地就打下了悲剧的根底。这些年部分社会问题的爆发,很难讲取消留级生制度可以脱离了干系。

曾经有个历史名词,叫“留级生”

另外就是,取消留级制度以后,小学初中就没有学业压力了吗?学不会的不懂的怎么办?那些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校外辅导班,星期六日寒暑假里如火如荼的培训机构,是不是在2004年后,才迎来了最好的生意契机?

这正是当今教育的悲哀之处,教育产业化,一个个都像被拧紧的发条被动地向终点奔去,细思极恐啊。

一番交流后我是豁然开朗,再次感谢李老师的真诚赐教。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