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上市背後:價低競爭下的邏輯……

拼多多,這個創立才3年的新晉電商網紅,終於在美股上市,掛牌交易。

拼多多上市背後:價低競爭下的邏輯……

為完成其上市計劃,拼多多找到了陸奇。眾說紛紜下,拼多多與陸奇實現了雙贏,特別是拼多多,再次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

與拼多多要上市同時火起來的,還有“拼多多正在大量刪除負面新聞”的傳言。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劣質、廉價、假貨,都是拼多多的代名詞,甚至很多人聽到這三個字都想翻白眼兒,總之就是一個大寫的嫌棄,表示我不是這三億人中的一位。

但是,被用戶噴到快原地爆炸的拼多多,竟然用三年的時間上市了,還遠遠超出此前快速上市的趣店以及聚美優品,幾乎可與小米相提並論,著實有些不可思議。

拼多多上市背後:價低競爭下的邏輯……

拼多多的大獲成功,說明了一件事:市場商業邏輯,竟然是“低價者勝出”。

然而在假貨、低價競爭面前,沒有誰是贏者。

1、拼多多口碑為何這麼差?

病毒式地傳播涉嫌虛假廣告或是長期的詬病之一。

拼多多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便宜,不只是有大量的一分錢的商品,還有許多商品比市場價便宜了幾倍甚至一個數量級。

在拼多多的宣傳廣告裡,9.9元可以買下全世界你想要的任何東西。如電動汽車、冰箱、高級刮鬍刀、電動摩托車、電飯煲、微波爐等等。

拼多多上市背後:價低競爭下的邏輯……

在便宜的同時,拼多多被不斷受到假冒偽劣、貨不對板、山寨貨橫行的質疑。

在拼多多這片初生卻瘋長的草原上,商家們一路狂奔,但同時要說服自己接受一個充斥著低價低質商品的平臺。“之前16.9元一雙仿阿迪的運動鞋賣了1000萬雙,但是用回收了無數次的橡膠做的,穿一天腳就很臭。”

拼多多上市背後:價低競爭下的邏輯……

低價是沒有品牌概念的,但便宜不是原罪。雷軍說,創辦小米的初心,“就是想改變中國產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讓老百姓用上優質的產品。”他希望改變便宜沒好貨的認知,雖然這很難,但小米在一些品類如手機、家電做到了。

拼多多上市背後:價低競爭下的邏輯……

一邊被質疑假冒劣質產品氾濫,一邊又因為“打假”尺度遭遇商家強烈反彈。這是拼多多面臨的困局。

2、人心的慾望不止,假貨便不止。

在隋唐《啟顏錄》一書亦有記載往酒裡摻水的事情:“一人云:‘酒,何處漫行來,騰騰失卻酉。’諸人問雲:‘此何義?’答雲:‘有水在。’”

“三天內退貨”這樣的行業要求也早由唐代的店家開出,《唐律疏議》中有云:“只要消費者在購買時立有合約,買回後三天內發現問題的,都可以找賣方退貨;賣方不退的,可以向官府舉報,並抽賣方四十鞭子。”

時至今日,中國卻依然擺脫不了假貨氾濫的命運。

都說羊背上的國家是澳大利亞,馬背上的國家是蒙古,那麼我想,假貨上的國家一定是中國。

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沒有原則,沒有底線的人,合謀把那些有原則的人淘汰出局了,最後一家獨大、無惡不作。

看看近幾年輪番轟炸的事件:蘇丹紅、三聚氰胺、皮革奶、地溝油、疫苗造假、降壓藥致癌,一些本應搞研發、關乎民生健康的企業,卻成了資本的槍手,對社會各個群體進行無差別的掃射。

拼多多上市背後:價低競爭下的邏輯……

這20年,是電商發展的黃金時期。PC時代我們有淘寶,隨後有京東、亞馬遜;移動時代又誕生了拼多多,他們的崛起使比價變得更容易。除開美工和描述,價格因素成為了買賣最重要的因素。

當假貨和真貨競爭的時候,假貨勝;

當尊重知識產權和侵害知識產權的產品競爭的時候,侵害知識產權的勝;

當低質低價和高質高價競爭時,低質低價勝。

當微博抖音圈子出現一款流行產品的時候,第二天在網上就出現同款產品,價格遠遠低於實體店鋪零售價;當一則廣告創意和文案被甲方比稿的時候,不久就會告知未中標,原因很簡單,沒有其他公司便宜,省錢是王道。

拼多多上市背後:價低競爭下的邏輯……

“低價競爭”意味著企業沒有充足的資金進行研發製造,缺了這重要的環節,不說產品質量,整個社會充斥的也會是爛大街和山寨的產品。中國也就只有製造而沒有研發,這也是很多消費者樂意去國外購物的原因。

有什麼樣的消費者,就有什麼樣的企業家;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有什麼樣的國家。這是基本規律。

3、世間萬物都有平衡法則,黃崢贏得了市場份額,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達到GMV超過千億一目標,京東用了10年,唯品會用了8年,淘寶用了5年,而拼多多隻用了三年。

馬雲說過“我最怕的是老酒裝新瓶的東西,你看不清他在玩什麼,突然爆發出來最可怕。假如從來沒有聽說的,這個不可怕。”

拼多多上市背後:價低競爭下的邏輯……

確實,馬雲花了19年的時間,才為阿里巴巴制定和完善了平臺治理規則,其間經歷了無數風波、質疑、訴訟。

這些歷程,拼多多一步也省不了。

還是那句話,在假貨、低價競爭面前,沒有誰是贏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