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澄海中山路

中山路在澄海區原城區中部,貫穿城區南北。分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三個路段,全長4360米。中山中路為原中山路,北起環城北路,南止南門頭,舊時名為鞋街。全長950米,寬14—16米。1935年拆除南門城樓,將原鞋街、樓下頭、溝下池、文明社及鹹魚街拓寬連接而成。為紀念孫中山命名。1954年起先後將王厝街、便生醫院前、李厝祠前等路段擴建連接。中山南路南起蓬嶺路,北止環城南路。該路是中山中路向南延伸的一條道路,該路曾用名五三路。1994年1月鋪設環城南路至蓬嶺路混凝土路面,1996年2月完工。2000年5月命名為中山南路。全長1335米,寬度21米,人行道兩側各4.5米。中山北路南起環城北路,北止蓮陽橋閘水電站,是中山中路向北延伸道路。1994年改建為市政道路,當年11月鋪設汽車總站至三橋收費處混凝土路面,1995年2月完工。2000年5月命名為中山北路。2002年12月鋪設324國道至老蓮陽橋混凝土路面,2003年2月完工。全長2075米,寬12米,人行道兩側各4米。中山路自環城北路至百貨大樓為單向雙車道,其餘路段為雙向雙車道。沿路兩側為多層磚混結構樓房,有澄海中心市場、澄海區工商行政管理局、交通銀行、百貨大樓、婦幼保健院、澄海旅社、政府招待所、埔美居委會、澄海區供電局、豪庭大酒店等。連通萊美路、外環南路、文祠路、益民路、寺后街、文化路、環城北路、汕汾公路等。是原城區主要商業街。

中山南路出南門一段,在古代闢望港設置的闢望巡檢司前面,稱衙前路。南門頭自古繁盛,南門內有關帝廟,城外有媽宮,周圍打鐵街、杉排街、關稅街、廟前街、鹹魚街等形成路網,南關市“在南門外吊橋內右旁”(清·雍正版《澄海縣誌》卷四),這裡商販雲集,有“熱過南門頭”的俗語。1928年5月3日,日軍炮轟濟南,製造“五·三慘案”,澄海人民義憤填膺,將衙前路更名為“五三路”。中山中路一段是鞋街,原只有四五米寬,附近真君廟、龍潭寺、駙馬祠、火燒橋,傍著三川溪一路鞋店,因此得名鞋街。193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鞋街拓寬裁直,改名中山路。1922年“八二風災”,海外僑胞捐款創建便生醫院,成為澄海第一家綜合性醫院。1939年6月,日軍侵汕,便生醫院停辦,院址成了日軍司令部。便生前面三川溪上的蜈蚣橋,因日軍瘋狂屠殺,屍體枕藉,澄城民眾慘遭殺害有名可考者約700人。1952年填三川溪、城隍池,形成的一片空地建成小公園,由中山路分成東西兩片,東面花圃小池,西面建假山、亭子及“工農兵”塑像。往東經文化路通八角樓,往北延伸到水關。水關連通玉帶河及三川溪,明朝建水關,後屢濬屢塞。1950年10月拆城牆建環城馬路,水關牆基保留,上面建“水關亭”,成為民眾休憩之所。鞋街旁邊出了一個14歲中秀才的黃際遇,遍涉各家門徑,文史、科學兼通,1947年國民政府發佈褒揚令,稱其“志行高潔,學術淵深”,“士林共仰”,留下《辯一》等各門科著作及大量日記。黃氏垂裕堂創制二百餘載的“老山合”在火燒橋附近,其豬頭粽享有盛名。

地名故事:澄海中山路


(圖片引自澄海政協文史委、澄海博物館編《歷史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