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團隊專家張挪富:在武漢的“生死狙擊”

鍾南山團隊專家張挪富:在武漢的“生死狙擊”

張挪富說,這些天心情慢慢好起來了。

3月9日,張挪富和他帶領的廣東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醫療工作組援助武漢已超過1個月。收治危重症患者62人,13人拔除氣管插管,15人從ICU(重症監護室)轉入普通病房。這份“成績單”讓張挪富感到欣慰:“彷彿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钟南山团队专家张挪富:在武汉的“生死狙击”

從抵達武漢第一週“在忙亂和搶救中度過”,到如今重症救治“秩序井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廣醫附一”)副院長、呼吸內科教授張挪富在此過程中扮演著“多面手”的角色:既是醫療專家,又是隊伍管家;他還出現在新聞發佈會、央視鏡頭、疑難病例討論會,不避難題,大膽直言,只為提高救治效率,挽救更多生命。

專家:

“最重的病人交給我們”

“ICU改造剛剛完成,危重症患者已經被推到門口等待入住。”初到武漢時的緊張局面,張挪富仍歷歷在目。

當時,隨著疫情發展,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效率、降低死亡率成為重要課題,更多的重症醫學科專家增援。2月1日,張挪富帶領由7名廣醫附一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組成的工作組奔赴武漢,進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以下簡稱“協和西院”)。

钟南山团队专家张挪富:在武汉的“生死狙击”

“ICU還沒有開,就等你們過來了!”疫情緊急,協和西院院方直奔主題。

“既然這樣,我們就接下來,把最重的病人交給我們!”張挪富回應道。

如此應允,張挪富心中有底:作為鍾南山院士團隊成員,在抗擊“非典”期間,他參與診療的同樣是最危重的病人。

然而,萬事開頭難。當時醫院收治的約200名患者中,絕大多數是重症,張挪富要與時間“搶”生命;原有ICU不符合傳染病收治要求,張挪富要主持改造,合理劃分緩衝區、潔淨區、汙染區。

改造完成後5天內,ICU 20張病床全部收滿,“幾乎每天都在忙亂和搶救中度過”。

提高存活率!所有隊員心中只有一個信念。

在首批患者中,35歲的金女士是最讓張挪富印象深刻的成功案例之一。2月5日住進ICU後,金女士經歷了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心肌損傷、感染性休克等多重險境,更棘手的是,她還屬多重耐藥,目前已知抗生素中只有一種對她有效。

“每天‘磨’這個病人,決不放棄。”張挪富想方設法調來了有效抗生素,並兩次連線鍾南山遠程會診,20多天後,金女士終於成功拔除氣管插管,轉出ICU,整個團隊士氣也大受鼓舞。

專家,不僅救治個案,也著眼大局。

為實現新冠肺炎患者“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協和西院總床位迅速增加至約800張。以危重症患者佔比10%估算,現有ICU病床顯然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單純增加床位,沒有恰當治療,死亡率是很難降下來的。”意識到這個問題,張挪富向國家衛健委工作組建議,在全院其他16個普通隔離病區開展有創通氣治療,並配備大無創呼吸機,被國家衛健委當場拍板採納。這相當於增加了數十張ICU病床,危重患者“人等床”的窘境大為緩解。

管家:

“把隊伍帶來,也要全部帶回去”

57歲的張挪富身材高大,做事雷厲風行;談到自己的隊員,他卻幾度哽咽,流露出柔情一面。

“我是這支隊伍的‘管家’,我把他們帶來,也要全部帶回去。”張挪富說。

保護隊員不受感染,是這個管家最關心的問題。

2月中旬的一天,5套醫用正壓防護頭罩“坐”上從廣州開來的D922次列車,連夜趕到協和西院。

每套價值數萬元的正壓頭罩,是戰“疫”中的緊缺品,也是有創通氣操作的最有效防護物資,能夠最大程度保護醫護人員免受噴濺物、氣溶膠感染。

钟南山团队专家张挪富:在武汉的“生死狙击”

眼看有的隊員為挽救患者生命,冒著極大風險進行氣管插管,張挪富十分著急。經過多方聯繫,他從廣州一家醫院借來5套正壓頭罩,並協調鐵路部門、國家衛健委等多方,幾經周折,這批物資終於到了隊員手中。

2月7日晚,又一批廣東醫療隊50名隊員抵達武漢,加入張挪富團隊,整建制接管ICU。隊伍擴大了,張挪富卻失眠了:保證隊員“零感染”,作為管家,他的責任更大了。

張挪富第一次流淚,是因為一張照片。一天,5名隊員下夜班後,將合影發到了微信群中。當時武漢天氣寒冷,走出病房的隊員卻渾身溼透,看到他們疲憊的樣子,張挪富掉淚了:“每個人都在拼命,作為隊長,我能給他們什麼?”

他首先考慮的是解決交通問題。新一批隊員駐地距協和西院20餘公里,乘坐應急公交車上下班,耗費時間精力。張挪富聯繫廣汽集團提供4輛轎車,並制定了車輛使用和消殺制度,隊員單程至少節約1個小時。

除此之外,很多隊員出發緊急,衣物不夠,張挪富籌來羽絨服、保暖內衣;戰鬥時間久了,頭髮長了,張挪富聯繫理髮師為隊員理髮……這位全國呼吸領域的知名專家,做起後勤保障來事無鉅細。

“感覺天塌下來也有他撐著,任何事情都可以請他幫忙解決。張院長給了我們一顆‘定心丸’,讓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臨床一線當中去,沒有後顧之憂。”隊員李雯靜說。

發言人:

疫情面前,實事求是很重要

“有些危重患者突然出現心肌變化,翻身時突然就‘沒有了’,給我們很大的壓力。”

“收治能力得到改善後,接下來要做好精準治療,把醫療制度建立起來。”

2月16日,張挪富做客央視新聞直播間,談及重症救治現狀,他的坦率直言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張挪富自稱是“敢說的人”。他認為,在疫情面前,實事求是很重要。在公開場合,他就像這支重症救治團隊的發言人,直面問題,敢於發聲。

在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他透露:ICU裡60%以上的病人上下呼吸道都可以檢出病毒,在血液、糞便也找到了病毒,說明重症病人病毒載量高,理論上傳染性可能高於輕症;

在央視新聞直播間,他坦言:這是他從事呼吸專科30多年來,第一次感到專業能力的不足,感受到診治過程中的困難和無助,希望加快開展新冠肺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在病區接受媒體採訪,他倡議:不應過度渲染醫護人員感染現象,造成恐慌情緒,因為院內感染只是出現在早期。在疫情面前,媒體應當積極傳播共同戰“疫”的正能量。

不僅如此,在許多內部會議上,張挪富也總是率先拋出問題,並努力尋找解決方案。

在協和西院定期組織召開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疑難死亡病例討論和成功病例分享會上,作為專家組組長和主持人,張挪富發問:診療當中是否留意抗凝問題?有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感染菌群可能不同,藥物有無及時調整?

在向國家有關專家組彙報時,張挪富建議:疫情發展到今天,應該調配更多流行病學專家支援武漢,儘快地鎖定傳染源、“掐死”傳播渠道,杜絕人傳人。

“一切本著對待病人的責任心,為的是提高救治效率、降低死亡率。”張挪富說,在“戰場”上發聲,這是他唯一的出發點。

從艱苦作戰到秩序井然,看到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轉出ICU,張挪富感到欣慰。他仍不忘鼓勵隊員繼續保持昂揚鬥志,“直至完全勝利”。

記者手記

張挪富的“戰時日記”,和他的兩個打算

儘管每天從早忙到晚,張挪富仍保持著寫“戰時日記”的習慣。短短三言兩語,既有每天內心活動、真實感受的記錄,也有對各種壓力的排解和“吐槽”。

2月7日,新一批廣東醫療隊抵達,支援協和西院ICU,張挪富的隊伍壯大了。他在日記中寫道:“國家有難,我等必須擔當,戰友們,既然來到了前線,我們必將同心協力,平安凱旋!”

為借調醫用正壓防護頭罩,張挪富絞盡腦汁,動用了諸多關係。他將這番周折記錄在日記中,回看時,又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張挪富透露,對於“戰時日記”,他做好了兩個打算:

第一個打算,是在取得勝利回到廣州後出一本畫冊,將“戰場”上的照片、感人故事和日記集納在一起,發給每位隊員留念;

第二個打算,“假若我不幸犧牲,那就讓媒體把日記公佈出來。總要留下點什麼吧。”

談到隊員,張挪富曾一度哽咽落淚;說到這裡,他卻出奇地平靜。這位在抗擊“非典”時曾不幸感染、出院後又返回“抗非”一線的“老兵”,今又淡定從容衝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正是一大批像他這樣的“白衣戰士”,讓我們堅信戰“疫”的勝利終會到來。

【採寫】武漢特派記者 卞德龍

【攝影】武漢特派記者 徐昊

【作者】 卞德龍;徐昊

【來源】 廣東健康頭條南方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