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 華科科研團隊群策群力獻智抗疫


抗擊新冠肺炎 華科科研團隊群策群力獻智抗疫


疫情發作以來,科技部會同衛健委、藥監局等13個部門組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組,先後部署42個國家應急名目,組織發動全國科技力氣展開疫情防控科技攻關。

地處全國抗擊疫情一線武漢市的華中科技大學,就是其中的一員。

華中大是一所工科、醫科突出的綜合性、鑽研型重點大學。據統計,華中大隸屬的10家醫院在此次抗擊疫情中共投入3萬多名醫護人員、近9000張床位,還治理著方艙病床近6000張,成為全國投入床位和醫護人員最多的高校。

疫情暴發後,華中大率先成立應急專項,經過科研任務反對一線抗擊疫情任務的展開。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大校長李元元承受記者採訪時,學校施展本身優勢,重視科研攻關與臨床、防控理論相聯合,一批批專家學者踴躍投身、應急研發、專家解讀中獻智獻策。

目前該校投入了28個科研單位停止抗疫鑽研,重點團隊有24個。在鑽研方向上,集中在新冠病毒的盛行病學、疾速診斷檢測與試劑、藥物疫苗研發、臨床診治、疾病防控機制、防護產品及配備、公共衛生治理綜合鑽研等嚴重識題。

那麼華中大的科研攻關獲得了哪些成果?

抗體疾速檢測試劑盒,一滴血15分鐘出後果。“預防醫學縮小患者增量,好的疾控體系和手腕,能力實現關口前移。”華中大副校長、同濟醫學院院長陳建國,疫情發作後,隸屬協和醫院侯曉華、藺蓉傳授團隊研製出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疾速檢測試劑盒,次要用於核酸檢測呈現假陰性的狀況,以手指血作為標本,只要15分鐘就能夠驗出後果,有效率達80%以上。“晚期診斷是用核酸診斷,起初發現有一局部是陰性後果,實踐上是‘假陰性’,也就是說,它還是有感化性,新的抗體檢測劑能夠進一步確證。”陳建國示意。

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0.3秒實現測溫。連日來,在華中大校門口,一臺人體測溫紅外設施正在運行,不到1秒的工夫,間隔數米的車上人員體溫就顯示在屏幕上。陳吉紅傳授引見,這臺最新的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測溫速度快,只要0.3秒實現測溫;測溫精度高,測溫精度優於±0.3℃;測溫間隔遠,達6至8米,在機場、高鐵、學校等人流密集的應用場景中,對人流速度沒有影響,且縮小了穿插感化的概率。並且該設施應用人臉辨認等人工智能技術辨認被測指標,大大升高了誤報率。截至目前,已有一千多臺設施在武漢、廣東、重慶、河南、北京等多地投入應用。

AI輔佐醫學影像診斷零碎,提供更為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華中大-華為智能實驗室聯結隸屬協和醫院噴射科、華為雲、藍網科技等團隊,獨特研發了一套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面向新冠肺炎肺部CT影像量化剖析零碎。依照傳統的檢測辦法,患者的一份CT影像要被切成三百到四百張切片,醫生經過肉眼檢測,最快也要半個多小時,而這套人工智能零碎的應用,能夠把檢測工夫延長到幾秒鐘。並且零碎主動別離出的毫米級巨大病灶,能夠主動計算出肺部病變面積的百分比,診斷效率是人工量化評價速度的數十倍。目前該零碎已在全國幾十家醫院應用,日均調用量3000次。

病症水平機器學習輔佐分類與預警軟件,實現病例分類預測的毫秒級輸入。為了對新冠肺炎患者疾速分類,並停止預警與提早臨床干涉,華中人工智能與主動化學院張海濤、袁燁、曹治國、肖陽團隊與隸屬同濟醫院嚴麗、徐卉團隊聯結攻關,應用信息物理零碎的IHYDE機器學習聯合多通道形式特色生成與剖析辦法,開發了Pred-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病症水平機器學習輔佐分類與預警軟件。同濟醫院嚴麗醫生和麻醉科徐卉醫生示意,該項鑽研有助於將如今對重症患者停止預先醫治改良為依據多數要害指標停止預判,並提早展開臨床干涉。該軟件可實現病例分類預測的毫秒級輸入,大幅進步醫生對病情分類和停頓預判的效率。

蛋白亞單位疫苗,新冠肺炎最平安的疫苗類型。依據新冠病毒的致病機制以及國際外SARS-CoV和MERS-CoV疫苗研發停頓,聯合本身在呼吸道傳染病疫苗研製的經歷,華中大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範雄林傳授和歐陽珠清傳授聯結提出了以蛋白亞單位疫苗為根底的針對高致病性冠狀病毒通用疫苗的研製任務,研發新冠肺炎最平安的疫苗類型——蛋白亞單位疫苗。經過生物信息學剖析新冠病毒、SARS-CoV和MERS-CoV的基因組序列,優選出靶抗原並設計和分解相干的基因序列。基因工程表達純化該抗原後,將與課題組曾經創造的專利佐劑製備成蛋白亞單位疫苗。疫苗研製任務無望在一年內進入臨床試驗,擬用於兩類人群:一類是未感化的易感人群,依附在呼吸道黏膜和肺臟產生持久的RBD特異的抗體,而阻止病毒感化;另一類是隱型感化人群,依附細胞免疫反響尤其是CTL細胞反響殺傷感化細胞,開釋出的病毒被抗體中和而肅清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