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认清生活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很多时候人们讲求第一眼印象,无论是对待人或事,其实对于电影也是这样。第一次看某一部电影的年纪和人生阅历决定了对一部电影的印象究竟是如何,有些电影适合在年少时看,有些电影适合经历了一些人生的起伏以后再看。真正经典的电影是经得起每个年龄段的观众去推敲的。

今天要推荐的这一部《死亡诗社》就是一部这样的经典佳片。

《死亡诗社》的名字听起来好像很恐怖,其实只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了直译而已,同一部影片在香港的上映译名是《暴雨骄阳》,而在台湾的上映译名是《春风化雨》,很多人如果因为名字错过了这部不能不看的好电影的话,现在正是放下偏见的好时候。

《死亡诗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认清生活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死亡诗社所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可以很简略的概括为一个热爱诗歌的老师带领学生与刻板教育体制做斗争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简单的故事线发展里,名为基廷的老师用一首首诗歌和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了同学们如何理解诗歌、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抱有对于诗歌的热情。诗歌在这里看似只是诗歌,其实已经远超于诗歌本身所代表的东西,而是可以引申到浪漫主义的层级。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说去做一些很形式主义的事情,比如说每天抱着诗集大声诵读,或者把诗歌标榜成某种"在远方"的灵魂伴侣。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无论遇到怎样的生活坎坷,都不要放弃生活中的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小学,一知半解的看完以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反叛精神,过了十余年再次回顾《死亡诗社》时,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影片中对于世代冲突的描写。十岁时所看见的死亡诗社是对于教育体制的反抗,是对于权威的挑战,但是当我现在再来看这部电影,我意识到《死亡诗社》最终并不会是一部关于学校、诗歌或体质的电影,它是非常直白的去讨论死亡、或者说是讨论生命的一部电影。

《死亡诗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认清生活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在电影一开场的场景中,出现的是一个小男孩正在为上学做准备,再他的上方则悬挂着一幅早逝的学生的画作。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死亡"为基廷准备的课程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他与学生们分享的第一首诗就是具有隐含意义的诗作之一。(罗伯特.赫利克的《致少女:珍惜时光》)。在我最喜欢的电影场景中,是基廷老师给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他带着他的学生们来到学校中一个展示优秀毕业生的玻璃柜前,给大家看被展示在其中的黑白照片。他这样对大家说:"他们看起来和你们没什么不同,对吧。"摄影机从照片中被定格的黑白的青春慢慢摇到鲜活的青春的男孩们的脸上时,基廷老师继续说:"相同的发型、一样充满荷尔蒙,和你们一样,他们也相信自己注定要成就伟大的事物,就像你们一样,他们的眼中也只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死亡诗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认清生活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和年轻人探讨向死而生这件事其实很纠结,一方面你要打破这种青年人对于究极的强大的幻想,类似于打破某种对于尼采的"超人"的论述;另一方面不能破坏的是青年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那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也正是《死亡诗社》想要传达的一种精神。基廷老师一直在强调的并不是说我们就只要虚无的、浪漫的、理想主义的一切,而是说我们在获得了物质的时候,或是在追求一种物质上的温饱或富足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依然要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死亡诗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认清生活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这就回到了一个很原始的问题,那就是人文学科对于社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部来自1989年的美国电影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中国近十年的问题,最近十年甚至二十年里我们国家的素质教育存在一个没有明说但是大家心里都在默默遵循的原则那就是崇理轻文,当然这与我们国家当下的国策和国家发展原则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综合国力和经济政策决定了我们需要更多的科技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可以很直白的讲,从当下来看,我们的国家需要科学家胜过需要哲学家。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导向,哲学可以作为科学的源头,现有人文社科才有之后数学物理这些科学技术,当我们的综合国力慢慢提高,当我们慢慢走向物质上的不必恐惧时,我们的精神该如何弥补,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对一代又一代人进行这样的引导,即不可以将人文一类的学科视之过轻,而是应该尊重文科的权利,尊重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死亡诗社》的激情和理想,在认清生活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在这样的现实意义之外,说回《死亡诗社》这部影片本身,我们所从中感受到的,直到学生们夜里自发的在山洞中朗诵诗歌,直到尼尔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冲突选择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直到基廷老师回到教室整理自己的东西准备离开时,他像第一次为大家上课一样从后边的小门走出去,同学们突然站在桌子上念起那首惠特曼的诗:"哦,船长,我的船长。"这不是单纯的对于刻板权威的反抗,而是一种真正上的精神上的站立,直到这一刻我们才可以说,基廷老师所言传身教的一切真的影响了班上的同学们,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做到这件事情,但是哪怕只有一个人真正明白了生活的意义,那么基廷老师所做的一切都不再是没有意义。

无论观众是第一次看《死亡诗社》,还是第二次第三次看这部影片,他对于大家的意义都是依然不可替代的,我们从影片中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感受到生命易逝,感受到韶华难留。用鲍勃•迪伦的话来说,一个人不是忙着出生就是忙于死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只有一次的人生,去过那种充满激情和信念的生活。无论何时都要牢记的事实就是,即在我们的生活故事中已经存在一个必然的结局,但是在到达结局以前,人生的剧本依然是由我们自己来谱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