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羽生之前有哪些著名武俠作家和作品,武俠小說最初出現在什麼時候,春秋時期有武俠小說嗎?

燃綠


1

在中國這片熱土上,武俠小說的存在興起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這期間有很多人為之奮鬥而不斷地創新。武俠也從單一的形式成了內涵越來越豐富的一種文學形式。這樣的文學形式可以說一個由俗到雅俗共賞的一個過程。就是在不斷的演變過程中,我們發現武俠小說各個方面越來越來完善,好像慢慢形成了一個閉環。這種閉環似乎給了後人突破的空間越來越少。但是武俠小說一直都在斷斷續續地不斷創新,不斷給人新的刺激。

文學史上豪俠傳奇伴隨著中國小說第一次繁榮而發生。在晚唐,中國的傳奇小說以獨立身份登上文學史的舞臺。那時候的小說還不叫小說而是叫"傳奇"。豪俠傳奇是那個時候的小說的重要支柱。它的出現就顯示出高超藝術高度和思想水平,一直影響到後來武俠小說的寫作。其中不少作品站在了歷史高度,顯出非凡氣度。以隋末唐初群雄逐鹿中原的《虯髯客傳》,以唐末藩鎮鬥爭為背景的《聶隱娘》和《紅線女》可以算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第一批武俠小說。

雖然那時候的武俠小說情節簡單,人物也比較扁平,也沒有什麼所謂的招式什麼的。但是豪俠傳奇成熟的構建了武俠活動基本場景—江湖。大俠常活動於山野草澤之間,江湖是中國靜態社會下的動態。這些就奠定了武俠小說的基調,豪俠人物形象具有"超越凡庸"的英雄氣質,人物也開始具有獨特色彩慢慢生動起來,活動場景也變得非常單一與具體。

元明時期的,前武俠小說進入《水滸傳》為代表的"水滸時代"作品,算是一種草莽英雄傳奇。《水滸傳》的材料和源頭來源於民間。從這裡開始,武俠小說的精神價值觀念和俠客所需要具備的"忠義"在這裡形成。

俠義公案小說產生於近代。代表作有《綠牡丹》、《施公案》、《三俠五義》等。這些小說明顯是封建專制加強的產物,因為這些人已經成為維護封建王權的遠離江湖的俠客。從以武犯禁的俠客成為了類似的公務員形式的俠客。俠客開始遠離江湖而貼近封建皇權。

2

1922年平江不肖生連載《江湖奇俠傳》開啟武俠小說新天地,這一民國時期小說被稱為成為"舊武俠小說"。這應該算是中國第一部完全真正意義的武俠小說。20世紀20年代代表作家為"南向北趙",到了30年代出現了"北派五大家",到了40年代,由於抗戰影響,武俠小說勢頭有所減弱,但應該還是"北派五大家"的天下。

這一時期,武俠人物重新回到了江湖,使武俠小說成為真正的"武俠小說",經過半個世紀的積累,具有典型形式的或者武俠小說的基本模式就已經開始成型了。民國武俠小說最重要貢獻是將"江湖"迴歸為武俠活動的必要場景,那些俠客們不再是那種為朝廷辦事介於皇權和江湖之間的中間地帶的人物了。有人還說:"它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它整體渾成的長篇格局和借鑑"新小說"的手法,極大豐富了武俠小說的藝術表現力。"

然而,民國武俠小說終究是不能滿足於時代對於這種新奇文學形式的要求。新的時代終於產生了。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開始連載。1957年的《射鵰英雄傳》奠定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1958年前後,臺灣出現"三劍客",成為三股新的潮流,直接促使20世紀60年代臺灣武俠小說的繁榮。1970年《射鵰英雄傳》被首次作為香港武俠引進臺灣,臺灣武俠小說由三劍客帶領而自成一脈體系而影響武俠小說世界。

"那時候香港處於資本主義傳播環境中,商業傳媒具有現代意識懂得培養消費者。新武俠小說興起之時,英國強佔香港已半個世紀,而且由於中國大陸的戰爭紛擾和社會變遷,受過新式教育的文化人湧入香港,給武俠小說發展注入新的血液。"

"民國舊武俠僅有的民族問題是"反清復明"。在香港,受殖民環境影響,作家人文意識逐漸融入世界大背景下。比如金庸筆下的一個調和、妥協"五大民族"的共同混合體韋小寶。武俠小說的內涵得到提升。"

3

與古龍不同的溫瑞安,從1970年開始發表小說,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與追求,開始以"現代派"為自己的武俠小說正名。當時的臺灣的《中國時報》、《聯合報》所刊登大部分武俠小說,也都冠以"現代派武俠小說"這樣的名稱。武俠小說這一"現代派"新浪潮由此展開。在這樣的情況下,溫瑞安成為了繼"金庸、古龍、梁羽生"之後第四家武俠小說大師。

溫瑞安大膽嘗試、大膽的創新,引起武俠觀念在20世紀90年代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概念的變化:,溫瑞安所重視的俠義內涵,不僅僅是以俠的現實身份和在江湖身份,他崇尚的是所謂"勢"與歷史等多種類別文化的相結合。

4

20世紀80年代末新觀念與新傳媒的共同作用下產生了"超新武俠"與"玄異武俠"這種新文體。"傳媒的變化以及作家的這種變化的處境,都導致問題意識的新變。20世紀90年代網絡的發達,也是武俠小說問題新變的原因。武俠文體另一大批經典遊戲,比如《金庸群俠傳》、《傳奇》、《仙劍奇俠傳》等。"



一往文學


這個問題太廣泛了。應該說,梁羽生和金庸、古龍三個人代表了新派武俠小說的最高水平。



在香港的作家裡,梁羽生是第一個開始寫武俠小說的,《龍虎鬥京華》在報紙上連載,因為影響巨大,能夠促進報紙銷售,金庸應老闆的要求,也開始在自己工作的報紙上連載《書劍恩仇錄》。



在梁羽生之前,也有一批用白話文寫武俠小說的作家,他們也非常有名。比如還珠樓主、王度廬、宮白羽、鄭證因、朱貞木等人,都是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的代表作家。



其中,還珠樓主和王度廬的作品代表了舊派武俠小說的最高水平。受徐克和李安的電影影響,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和《雲海爭奇記》,王度廬的《臥虎藏龍》《劍氣珠光》等“鶴鐵五部曲”等作品,到現在還有影響力和生命力,小說也都很好看。宮白羽的《十二金錢鏢》、《黃花劫》,鄭證因的《鷹爪王》八部曲都是舊派的代表作品。



要是更早一些的作家,應該可以列出一大堆作家和作品。比如司馬遷的《史記》中的遊俠、刺客列傳,荊軻刺秦王,被陳凱歌拍成武俠電影;另外,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裡的紅線女,也被侯孝賢拍成武俠電影《聶隱娘》。


還有四大名著《水滸傳》,更早一些的代表了明代和清朝時期武俠小說最高水平:比如《三俠五義》、《小五義》、《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這些小說因為沒有版權,其中一些故事也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比如《少年包青天》和《俠女十三妹》等。


探照燈


公認的武俠小說的濫觴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與《史記·遊俠列傳》。

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人物,在他之前,擁有著數目眾多的武俠小說與小說名家。

在古代,武俠小說起初均為短篇,多是存在於其它文集之中,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風格與表現。

如在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武俠短片多是與鬼怪神異之事有關,多出自於幹寶的《搜神記》,曹丕的《列異傳》,葛洪的《神仙傳》,王嘉的《拾遺記》等。這些記載鬼怪神異之事的文集,多有短篇武俠小說陳列其中。

魏晉六朝的鬼怪神異之事的短篇,為武俠小說的誕生構建了堅實的基礎,而武俠小說的真正萌芽出自於唐朝,唐傳奇中的武俠短篇正式為武俠小說立宗。比較有名的是杜光庭的《虯髯客傳》,裴鉶的《聶隱娘》、《崑崙奴》等。

宋元時期,產生過數目眾多的話本,為長篇武俠小說的誕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明清白話小說的出現,是中國小說史上的重大事件。《水滸傳》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白話小說,也是長篇武俠小說的萌芽,對後世的武俠小說產生了很大的啟蒙。

清代的石玉昆所著的《三俠五義》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長篇武俠小說,對後世的各種武俠小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掀起了武俠小說的高潮。小說中的有關武功技,江湖勾當,以及機關埋伏等種種名目之演述,均對以後武俠小說之內容素材有決定性影響。

民國時期,是武俠小說的繁榮時期,擁有著為數眾多的武俠名家。

有名的有:

平江不肖生,向愷然,作品主要有《江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等。除了武俠小說之外,他還著有《拳術見聞錄》《拳術傳薪錄》《拳師言行錄》、《拳經講義》等武俠理論專著。其《近代俠義英雄傳》中的人物大刀王五、霍元甲、趙玉堂、山西老董、農勁蓀等都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現代武俠小說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重要的思想,都是從向愷然這裡開始或加以發揚光大的,他也是現代武俠小說的奠基人。

趙煥亭,著有《奇俠精忠傳》,與平江不肖生向愷然齊名。他對現代武俠小說的貢獻甚多,他創造的“內力”,“內功”,“外功”,“先天真氣”等概念,給了以後的武俠小說作家以極大的啟迪。

王度廬,被稱為悲劇俠情派。代表作為鶴鐵五部曲:《鶴驚崑崙》、《寶劍金釵》、《劍氣珠光》、《臥虎藏龍》、《鐵騎銀瓶》。其中最為生動的《臥虎藏龍》被李安改編為電影,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還珠樓主,李壽民,被稱為“奇幻仙俠派”,曾被譽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畢生著有武俠小說36部,其中《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等11部蜀山仙俠(劍俠)系列小說,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劍仙世界。

宮白羽,筆名白羽,社會反諷派,著有《十二金錢鏢》、《武林爭雄記》、《偷拳》、《血滌寒光劍》、《聯鏢記》等。

此外,還有“幫會技擊派”鄭證因 ,“奇情推理派”朱貞木等小說名家。


大夢16


若說武俠小說最初出現的時候,最早應該算金庸大師一直想寫而為寫的三十三劍客圖所講的那些傳奇故事吧。其後不但發展,明清小說中有了很多武俠之類人物的形象,到民國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平江不肖聲,宮白羽,王度盧的臥虎藏龍這本大家都知道的武俠小說,然後才有梁羽生開篇,金庸其後發展壯大的新派武俠小說。至於春秋時期,那時候寫書容易嘛,寫個字還要刻在竹子上,成本既高,消耗又大,君子文人哪個看得上這些,看看左傳之類,都是恨不得一句話就一個字說完,這還是其中佼佼者,已經讓我們這些人看得毛氣火辣了。武俠小說就別提啦,人沒那個功夫搞這個,平時一起扯扯淡,編編故事就好,然後消失在空氣中,在時間的長河裡都不留下一點蹤跡,那才叫踏雪無痕呢。

最早關於俠士的記載,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歷史司馬公史記之刺客列傳。季布一諾,千金不換;荊軻刺秦,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豫讓刺衣,不負如來不負卿,還有聶政專諸每個人身上都帶有現代大家熟悉的武俠小說中人物突出的優點,但是那也不是武俠小說,講求的是一個俠的精神,來自下層平民老百姓之間樸素的觀念,而和士大夫之列的儒的精神相應對,形成了影響千百年來的武和儒的民族文化內核。

民國時候,百花齊放,各種思潮此起彼伏,所以對應就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流派。當時最賣座的應該屬於張恨水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吧,那時的武俠小說好歹也是有不少銷路的,好歹能讓人謀個生。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就想象奇瑰,波瀾壯闊,就是人物眾多,線索繁雜,所以人物形象不太突出。其後王度盧的鶴鐵五部曲,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屬臥虎藏龍了,其實這幾部小說也都還不錯的,江小鶴,李慕白,到玉蛟龍,韓鐵芳一脈相承。不過看了金古之類的之後再看這些,還是會覺得不爽氣,哈哈。

最為人所知的就當屬於金古梁溫黃這個時期的新派武俠小說了吧。梁羽生龍虎鬥京師一炮而響,金庸書劍江山繼其後,引領了數十年的新派武俠小說熱潮。其中以金庸最為突出,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一部賽一部,各自有不同的寫作方向卻都十分精彩。之後有了古龍的浪子形象的俠客,聰明正義,仁愛,而且敘事結構吸引人,把現代人性經歷溶於小說之中,成為金庸之後又一高峰,再到天生奇才的溫瑞安,玄幻系列的黃易,直接引出了現在網絡小說的百花齊放。

俠的精神,其實更貼近於我們普通老百姓,助人為難,一諾無悔,即便損壞自己的利益也要幫助他人的樸素觀念,本就零零散散存於我們心中,只是小說家以自己的作品把這些用武俠人物形象固話出來了,這些精神在武俠小說出現之前就有,在武俠小說之時也存在,即便不是武俠小說,作為俠的精神的載體,何時出現又有啥關係呢。大家說是吧?


斌比冰水冰


這個問題太廣泛了。應該說,梁羽生和金庸、古龍三個人代表了新派武俠小說的最高水平。在香港的作家裡,梁羽生是第一個開始寫武俠小說的,《龍虎鬥京華》在報紙上連載,因為影響巨大,能夠促進報紙銷售,金庸應老闆的要求,也開始在自己工作的報紙上連載《書劍恩仇錄》。在梁羽生之前,也有一批用白話文...還珠樓主,李壽民,被稱為“奇幻仙俠派”,曾被譽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畢生著有武俠小說36部,其中《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等。


初夏染指憂傷151113280


帶長鋏之陸離兮……


五樓十二城主


我的回答會讓您很失望,我讀書少,而且不喜歡看我認為歷史記載的名門望族,或武俠大亨,歷史名著,大多是勾心鬥角,爭權奪利,謀財害命,或才子佳人,名媛名妓,說實話,這些東西對守紀守法的普通人來說,不看為好,免增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