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抗疫一線臨床實戰“公開課”已啟動錄製製作

武漢抗疫一線臨床實戰“公開課”已啟動錄製製作

圖說:來自武漢抗疫一線的臨床實戰“公開課”啟動錄製製作 受訪者供圖

經過艱苦努力,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目前,消化存量的任務依然艱鉅,救治任務依然較重,必須最大限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3月12日,一系列來自武漢抗疫一線的臨床實戰“公開課”啟動錄製製作。參與授課的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赴武漢醫療隊的醫療專家。

課程項目負責人、醫療隊領隊朱疇文副院長表示,新冠病毒導致的疾病,對所有人都是一個挑戰,作為醫學專業人員,應該認識到這種病毒性、傳染性疾病,必然有其自身規律。醫療隊組織了此次“公開課”,從一線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的心得,系統闡述對於疾病發生、診斷、流行病學分佈、可能的病理生理機制以及疾病的預後等一系列臨床心得。“我們確實有一些未知,但是我們已有很多已知!特別對於醫學生們來說,我們希望能夠鼓勵大家熱愛醫學、投身醫生、做好救治病人的職業生涯準備,希望以後能夠並肩戰鬥,克服病魔,為人類創造更加幸福的未來!”他說道。

作為全國馳援武漢的醫療隊之一,中山醫院醫療隊為大家熟知更多源於一張落日餘暉下的溫暖瞬間:3月5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醫療隊隊員劉凱醫生在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了一次久違的日落……落日餘暉下的兩個身影,病人和醫生,87歲和27歲,這個瞬間,刻骨銘心。那一天,這張照片感動了億萬人,能夠觸動心靈深處的唯有不做作的真情。

“我們課程的第一節就是醫學人文關懷。”醫療隊臨時黨支部書記、項目負責人餘情介紹說,前線抗疫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診療經驗,本次“公開課”課程設置還涉及新冠流行病學特點、臨床表現、輔助檢查、治療與轉歸等等,授課專家由正在前線戰鬥的多學科醫師和呼吸治療師團隊組成,希望可以為醫學生們留下寶貴的前線教學資料和經驗。

據悉,課程的重點將立足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徵、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影像學表現和評估、疾病診斷和臨床分型、重型及危重型臨床預警指標、鑑別診斷、各類治療方法、出院標準和注意事項、感控等新冠治療的方方面面。作為重中之重,在新冠治療實踐教學中,涵蓋了包括氧療、高流量氧療、抗病毒、無創通氣、有創通氣、ECMO、循環支持、血漿、血液淨化、免疫、激素治療等在內的治療方式,並針對患者出現腎功能衰竭、新冠心肌損害等肺部之外症狀的治療進行了專業解讀。

作為復旦大學附屬最大的教學醫院,中山醫院派出的這支醫療隊,致力於將專業、嚴格與精細的“中山標準”深度復刻到武漢前線。短短兩週時間,醫療隊迅速調整好狀態,從診療制度、護理方案、精細化管理到具體的操作策略……不斷升級改進,將專業、嚴格與精細的“中山標準”深度復刻到武漢前線,他們負責的病區病亡率顯著下降。班車上的醫護溝通會、MDT多學科團隊診療“覆盤”會、危重症患者深夜微信討論會……這些常規在平時醫療工作中開展的會診和病例討論以另一種因地制宜的形式在武漢前線進行著。經過不斷實踐和思考,中山醫療隊總結出“中山版”新冠肺炎診治三原則——“抓住”搶救治療;“穩住”綜合治療;“守住”康復治療。與此同時,基於精細化管理的“中山護理標準”也在重症患者的治療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標準化的交班模式、隔離區的信息系統、搶救應急預案、血氣分析指導治療、進階式氧療管理方案、系列健康教育指導等等,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制定實施,每一個護士成為了病情變化的前哨觀察員及守護兵。

日內瓦當地時間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新聞發佈會上正式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列為全球性大流行病(Pandemic),上一次同樣被列為全球性大流行病的是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這也是冠狀病毒感染首次被評估為全球大流行病,2003年的非典也未達到此程度。在全球疫情嚴峻形勢下,來自中國戰“疫”一線的這一系列“公開課”有望為國內外同行提供新冠救治實戰最可貴的經驗!據瞭解,課程將在3月底全部錄製完成,並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全國乃至全世界醫療同行“雲分享”。

通訊員 齊璐璐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