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在今天的女性思潮影響下,《小婦人》又被重新的改編,融入了新時代的女性思想。更加支持女性的婚姻、事業、愛情和生活等自由。這部風靡

150多年的名著,在21世紀的今天,被賦予上新的含義。

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小婦人》獲得共6項提名,但是隻獲得了最佳服裝設計獎項。未免有些遺憾,可見,對女性的關注度,目前呈下降趨勢。在奧斯卡上,越來越注意對美國夢的詮釋。這部《小婦人》事實上比獲得奧斯卡5項大獎的《寄生蟲》更耐人尋味,更Cinema。這部電影並沒有曲折離奇的劇情,也沒有那麼讓人悲痛欲絕。片中對於歐洲古典主義的奢華表現,或是對溫馨、淒冷、陽光、陰鬱的畫面,都美得讓人難以脫離光影世界。

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小婦人》改編自1868年的同名長篇小說,這150多年來,這部作品被多次搬上大銀幕。包括1933年凱瑟琳赫本版、1949年泰勒版、1994年薇諾娜瑞德版

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隨著電影技法的不斷創新,越來越近的版本逐漸被新一代的觀眾認可,對於歷史片來說,60年代的技法足以滿足。所以近半個世紀以來,更多的是拼導演的水平。在94年這部堪稱經典的版本之後,翻拍多少是有些難度。但是這位80後導演,改變了以時間為基準的線性敘事手法,把記憶和現實兩個世界不斷交叉,在這種不斷交替中呈現出幾個女孩的成長。

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包括成年世界的冷清孤寂、少女世界的豐富多彩,在這種色彩、光線的變化之下,一個困擾女性上百年的困惑故事,慢慢被展開。

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故事講得是南北戰爭時期,家裡的男主人馬奇先生置身前線。留下了太太和

個女兒。四個女兒四種性格,在7年的時光裡,她們用她們自己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惑和問題,最終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在他們成長的7年裡,陽光的暖、燈光的暖和壁火的暖照亮他們的青春,在美國尚未完全開發的鄉村美景裡,原著那些美好的畫面被搬出來,呈現在觀眾眼前。

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7年之後,一切變得那麼淒涼,少了一些寧靜美好,多了一些淒涼冷清。這種如夢如幻的現實,跟美好童年生活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在成年時期變得如此煎熬。親人的逝去、愛人的離開和生活的窘迫,不美好的現在也同樣留有那份殘存的親情。

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片子裡最有突破性質的改動,就是結尾充滿希望的開放式結局,很多人不喜歡開放式結局,是因為沒有看到自己想看的樣子,如果都要憑藉自己想象,那不如自己去看書。原著中喬嫁給了巴爾教授,最終獲得大團圓。而這部《小婦人》卻讓喬獨身一人,留有幻想。

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這部電影在今天被重新拍出非常應景,在網絡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女性問題的討論和爭論,而電影的作用應該是給人思考。《小婦人》更多的是認同女性對愛情、事業和自己的未來的把控,做到真正的“我命由我”。命運各異,女性本來就應該擁有自己決定人生的權利。這部電影也正是用這種現代觀念,詮釋了當代文學!


借《小婦人》:女性意識覺醒,並非就是網絡辱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