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 蓿 情 结

又到春光烂漫时,又想起了老家的苜蓿菜。

苜蓿原本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牧草的首选。可在老家农村,在春意渐浓的季节里,却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过去的好些年里,我吃过不同地方的菜肴,但对于老家山里野生的苜蓿菜,始终是情有独钟,喜爱之情难以用言语形容。

记得小时候,每到万物复苏、春风拂面的春季,山里向阳的地方就有苜蓿的嫩芽破土而出。我们就开始用手拨开地表的浮土,用心地掐回来当做开春的一顿美味。那是个物质相对贫乏的时期,一个冬天就依靠土豆和萝卜应付着过,集市上没有什么新鲜的蔬菜,再说即便有也没有这项奢侈的家庭开支。春天来了,苜蓿可以食用了,味道鲜美,集天地之精华,自然让山里人很喜爱,即便农活再多,也要抽出一点时间,采一些回去,改善一下生活。

对于苜蓿的营养价值,我不大知道。我们在小时候吃的是新鲜,现在吃的是稀奇,可我们的父辈却在好长一段时间内当做填饱肚子的主食吃。听父辈们说,那些年,生活紧张,没有什么可吃的,连树皮都不放过,苜蓿是最好的可吃之物,自然在刚露出地面时就被忍饥挨饿的人一扫而空。我成长的几十年中,总会听到一些吃不饱饭饿而引发的痛苦难忘的往事,父辈们经历了这些,自然对于吃饭的问题格外重视。听他们说苜蓿菜吃多了胃会非常难受,甚至人都有了“菜色”。但不吃又不行,饿的连觉都睡不着,更不说挑食了,从他们说话的表情看,饥饿真的很可怕。

我记忆中的苜蓿菜总是很好吃的,不论是做汤,还是凉拌,味道都很纯正。一个冬天见不到绿色的漫长岁月里,菜肴中有了鲜嫩的苜蓿菜,食欲也就不由地大增。为了一饱口福或者顿顿饭菜中有绿色点缀有美味可供享用,放学回家或者忙碌之余,我们都要投入地采苜蓿菜,好些人用小刀去剜,我直接用手小心地去掐,看着一朵朵刚拥抱春天的小芽被我们无情的掠夺时,心中感到愧疚,但为了生活,如此做法并不为过,况且我也会隔三差五地掐取,不会真正地“赶尽杀绝”。起初还要到处寻找长势较好的苜蓿菜,可不出一周,苜蓿已经铺满了整个草地,就不再选择了,随便哪里都是收获颇丰。当然,清明过后不久,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苜蓿,这个时候,几乎没有人再想起吃苜蓿菜了,苜蓿就真正成了牧草,发挥着它最为本质的作用。

这些年我进城了,每年春天,首先看到的是街道的蔬菜摊位上有了翠绿的苜蓿菜,被一个小小的塑料袋装着。这熟悉的野味被如此这般地摆着小小的摊位上,我总没有决心去购买。苜蓿菜,始终是老家山里的好。或许是感情问题,我总认为老家大山里的苜蓿菜在经历了一个寒冷冬天之后,被大风一阵又一阵呼啸着生长出来的最为有味。可我不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回去采苜蓿菜的。过去的好多年内,即便从老家带回一些进城,孩子们也是不大热情,没有我这样真挚的喜爱之情。

孩子没有经历过这些,不理解是正常的。我总喜欢着吃这个春天里的美味,可父辈们的态度始终是暧昧的,我知道这暧昧的态度后面都有一段酸楚的饥饿记忆。时代不同了,经历也就不同了,对于一些事情的认识就有很大的差距。我一直对这个大山里的苜蓿菜怀有深厚的感情,始终觉得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值得珍视的,它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曾经点缀了我的饭碗,也点缀了我的人生。人生,拥有这么一段回忆是甜美的。

前天下班回家,母亲打来电话,说老家的苜蓿菜能吃了,她采了一些,让我周末有时间回家带进城尝个鲜,我听了之后,心里顿时感到特别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