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北宋軍事孱弱,屢戰屢敗,飽受遼國和西夏的欺凌,不得不靠繳納“歲幣”來換取苟且偷安。事實果真如此嗎,反正很多史料上是這樣記載的。

如果這些史料能夠穿越回去,落到遼國或者西夏人手中,他們肯定會義憤填膺的痛說家史:我們是什麼狗屁征服者,我們只不過是北宋豢養的牧馬放羊的奴才。北宋的“歲幣”“歲賜”只不過是主人給家奴應得的工錢而已。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宋遼榷場


枉顧事實稱讚兩個貨幣發行權都被剝奪的國家強大,如果不是惡意諷刺,就是別有用心,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起拉磨的蠢驢,或者是草原上的牧羊犬。

北宋和遼國之間最大的矛盾是燕雲十六州,似乎北宋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天大的罪過。

可是在遼國統治者眼中,北宋才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

燕雲十六洲是兒皇帝石敬瑭孝敬遼國的,石敬瑭是粟特族人(突厥人的旁支),跟跟契丹人一樣,都屬於遊牧民族,因此燕雲十六洲跟北宋沒有一毛錢關係。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燕雲十六州


可當年周世宗柴榮北上伐遼,攻佔了莫州(今河北任丘北)、瀛州(今河北河間)、易州(今河北易縣),愣把燕雲十六洲變成了十三洲,尤其是瀛洲,遼國最大的鹽場就在瀛洲。

北宋繼承了後周的天下,非但沒有把河北三洲歸還遼國的打算,反而在平定了南方之後,又來打剩下燕雲十三洲的主意,雖然北宋的兩次伐遼都鎩羽而歸,卻順帶幹掉了遼國的鐵桿小弟北漢。

遼國和北宋進入軍事對峙狀態,從這段歷史看,北宋初期對遼國一直處於進攻狀態,說明北宋的戰鬥力不次於遼國。

一直到鹹平五年(1003年),遼國才聯合黨項政權首領李繼遷(西夏景宗李元昊的祖父)分東西兩路一起伐宋。

西路李繼遷出師未捷身先死,剛出徵就被幹掉了。遼軍主將蘭陵郡王蕭撻凜也在澶淵城下被射死,遼國慘敗。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三弓床弩


就在這個時候,北宋卻伸開橄欖枝,表示願意和遼國罷戰言好,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開放雄州(今河北雄縣)、霸州(今河北霸州)、安肅軍(今河北徐水)、廣信軍(今河北徐水西),以及遼國境內的新城(今河北新城東南)榷場(集市)。

遼國大敗之餘,沒想到還有這等好事送上門來,於是沒多考慮就答應下來。從此宋、遼之間結束敵對狀態,開始互市貿易。

党項李德明(李繼遷的兒子)看到遼國和北宋握手言和,擔心他們騰出手來會收拾自己,於是也遣使入宋,奉表稱臣。北宋於景德四年(1007)開放保安軍(今陝西志丹),鎮戎軍(今寧夏固原)榷場。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壁畫:契丹人


澶淵之盟是在北宋軍事勝利後簽下盟約,很多人對北宋給遼國和後來的西夏“歲幣”腹誹頗多,認為這是個屈辱的盟約。可事實上遼國和後來的西夏,也一致認為自己才是盟約中吃虧的一方。

北宋的“歲幣”就如同老闆付給工人的工資,遼國和西夏不知不覺中淪為給北宋打工的打工仔。

也許有人認為北宋給遼國的“歲幣”是一筆鉅款,可遼國人會委屈的告訴你,這些錢只相當於北宋25個二品官員的俸祿,而北宋朝廷的二品大員不下300百個。

北宋給西夏稱“歲賜”,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摺合成銀兩和遼國差不多。北宋就當又多出了25個二品官的俸祿。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北宋官員俸祿

這就難怪遼國和西夏心裡不痛快,北宋在這事兒上做的不厚道。名義上是公平貿易,可宋朝絕對享有鉅額的貿易順差,因為遼國和西夏能夠賣給北宋的品種實在太少了。

據《遼史》上記載,遼國皇帝下令禁止向北宋出售馬和羊。這個記載完全是出於修訂《遼史》時總篡官的臆測,遼國本來可以拿來交易的東西就不多,而馬和羊絕對是大頭,如果遼國真敢停止馬、羊交易,就等於是自斷經脈,遼國經濟對北宋依賴之深,已經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北宋一直在遼國、西夏之間玩平衡手,如果遼國單方面終止馬、羊的貿易,北宋完全可以加大西夏的貿易量,最後受傷害的還是遼國。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遼史》和《宋史》記錄的內容自相矛盾頗多,在《宋史》中,並沒有宋遼之間中斷貿易的記載。卻偏有些人雞蛋裡挑骨頭,遼國以貨易貨,用一匹馬交換北宋600斤茶葉,成為攻擊北宋和遼國貿易不公平的最重要憑證之一。甚至有些專家認為,這樣的貿易就相當於遼國對北宋赤裸裸的劫掠。

可就事論事,一匹馬現在至少價值10000元,而那些小飯館裡使用的茶葉,在批發市場一斤絕對不超過2塊錢,批發價15元的茶葉,質量就相當不錯了。更何況宋代對馬匹的需求量大,價格更高,北宋用600斤茶葉交換一匹馬,絕對是公平交易,如果非要找出一個吃虧的,那也是遼國。

遼國對北宋的依存度很大,遼國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需要從北宋進口的東西太多了。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首先就是糧食,遼國因為有了燕雲十六洲,大多數人就基本上告別了遊牧生涯,而燕雲一帶只是戰略要地,生產的糧食卻不能滿足當地人的需要,否則隋煬帝就不用開鑿大運河了。

而北宋時期,對大運河的使用被人為的忽略了,後來疏浚運河時,就發現了不少北宋時期向遼國運送糧食和陶瓷的沉船。

除了糧食,鹽也是北宋對遼國出口的一大項,很多史料中記載,遼國鹽的價格只有十幾文,比北宋百姓吃的鹽便宜的多,進而推理出遼國物價低,鹽產量豐富。

但他們忘記了現代經常用到的一個經濟術語:傾銷。

遼國早些時候最大的鹽場在瀛洲(河間),現在瀛洲已經屬於北宋,這也是北宋寧願賠錢也不肯把瀛洲歸還遼國的主要原因。

北宋之所以以極低的價格向遼國出口鹽,主要是為了拖垮西夏的經濟。西夏和遼國能夠出口的東西大多雷同,可西夏的鹽卻是遼國欠缺的。

史書不少北宋向西夏購買鹽的記載,而且價格不菲。實際上北宋並不缺鹽,滄州沿海,江浙沿海,四川井鹽,山西運城等地都是比較大的產鹽區,年產量數億斤,實在是沒有再從西夏進口鹽的道理。北宋政權之所以幹這種賠錢生意,就是為了避免西夏直接與遼國直接進行鹽的貿易,進而牢牢把握住西夏的經濟命脈,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山西運城鹽湖


糧食,鹽,茶葉,漆器,紡織品都是北宋對遼國、西夏的貿易大項。但出口最多,利潤最豐厚的就是酒,西夏和遼國糧食不能自給自足,需要大量進口,就更沒有富裕的糧食用來釀酒了。

遼國和西夏對酒的需求量很大,以至於兩國皇帝不止一次下達民間禁酒令,但收效甚微。

北宋用來出口的酒主要出自南方,那裡是北宋的糧食主產區,有豐富的資源可以用來釀酒。出口的主要品種包括浙西產的皇華堂,浙東產的爰諮堂,揚州的瓊花露,蘇州的齊雲清露,越州的蓬萊春,秀洲的清若空等等。

品種雖多,但有一個統一的特點,就是貴。一瓶酒大約一斤左右,在榷場70文一瓶,這些高檔酒只供王宮大臣飲用。普通百姓消費不起,他們有喝酒,只能靠走私貿易。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北宋民間酒瓶


而北宋對民間貿易一直採取縱容的態度。宋遼,宋和西夏邊境地區,普通百姓通過走私貿易都變得非常富有。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既然通過正常貿易就能安居樂業。就沒有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發動戰爭去掠奪財富。民間貿易的繁榮。進一步穩定了邊境地區的和平。

由於北宋和遼國、西夏的貿易處於常年鉅額順差狀態,遼國和西夏的經濟命脈被北宋牢牢的控制在手中。以至於北宋發行的貨幣可以在遼國和西夏正常流通,而遼國和西夏,除了皇位交替時,象徵性的製造幾枚標有年號的銅錢就可以了。

國家的鑄幣權都掌握在北宋手中,北宋發行的貨幣成本越來越低,先是大規模的使用鐵幣,後來乾脆大規模使用紙幣,而遼國和西夏在貨幣上沒有發言權,只能被動的接受北宋的盤剝。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北宋紙幣會子


動用武力改變現狀是不可能,經過無數次實踐證明,北宋的軍隊雖然不是優秀的進攻者,但是在防守上絕對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無論是遼國還是西夏,擅自發動對北宋的戰爭,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正是由於北宋堅持不懈地努力,促使遼國和西夏的經濟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可惜北宋沒有收穫最後的勝利果實,突然崛起的女真,沒費吹灰之力就解決掉了休慼與共的北宋、遼國、西夏。

女真人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戰鬥力強悍固然是一方面,主要原因還是遼國、西夏的經濟大權被北宋牢牢控制在手中,經濟實力比女真人頗有不足,戰敗是預料之中的事。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而北宋過於陶醉超時代的經濟戰成果,進而荒廢了軍備,結果被女真人鑽了空子。

其實就真正的軍事實力來說,無論是北宋,遼國,還是存在感很低的西夏,都不是易於之輩。

北宋從最初的混亂中穩住陣腳,保住了半壁江山,最後又使用同樣的經濟手段,掌控了金朝的經濟。

金朝和南宋名為死敵,其實對南宋的管理模式非常羨慕,北宋發行的紙幣可以在金朝流通,金朝有樣學樣,也開始發行紙幣,結果創造了與南宋貨幣兌換一比六千萬的紀錄。失控的通貨膨脹,成為金朝滅亡的主要誘因。

投降了女真人的在西夏,也讓後來的蒙古人吃足了苦頭,橫行天下的蒙古人用了21年,先後進行了5次大規模的戰爭才征服了西夏,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離奇死在和西夏的戰爭中。

而在金遼戰爭中亡國的遼國,殘存的兵力在耶律大石率領下遠征西域,在卡特萬戰役中擊敗十萬中亞聯軍,稱霸中亞,顯示出強悍的戰鬥力。

北宋對遼國和西夏的經濟絞殺戰

西遼疆域圖


北宋、遼國、西夏共存上百年,北宋通過經濟戰,一直縱橫捭闔,處於隱形霸主地位,最後功虧一簣,沒能完成對遼國和西夏的征服。

但毋庸置疑,使用經濟絞殺戰,是北宋在軍事不佔優勢,還要同時應對遼國和西夏,唯一正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