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耕讀文化,是中國人歷經數千年積澱的價值觀念。

古代中國人以半耕半讀的生活模式,以耕讀傳家為宗旨,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

從“耕以致富,讀能榮身”的樸素願望,到“胸懷天下、振興中華”的理想追求,耕讀文化折射的是勤勞節儉、自強不息、身體力行、勇於擔當的民族精神,

“忠厚傳家遠,讀書濟世長”,是古代中國人普遍認可的社會共識。耕與讀兩件事,對全體中國人而言,文脈渾然相通,不因身份、財富、地位差異而相隔。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隨著市場化、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愈演愈烈,古代耕讀文化一度與我們漸行漸遠。

然後最近幾年,傳承千年的耕讀文化,而今演繹成每個現代人最嚮往的生活方式。

這要從兩個網紅說起。


子柒以“耕”為事


最近有個90後姑娘很火。

一個月前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官媒集體報道她。連中紀委網站都給她點贊。當時霸屏了好幾天熱搜,關於她的話題,閱讀量達到十億級。

時隔一個月,她又因為令普通人羨慕不已的年收入上了熱搜。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她就是李子柒,“田園詩”的女主角。

“李子柒”的YouTube賬號開通於2017年8月,不到1年粉絲破百萬,之後訂閱人數超過750萬,觀看量累計9.7億次,單個視頻的播放量經常破千萬,每月光“油管”的廣告分成就超過500萬元。

如今她的微博粉絲達2196萬,B站粉絲355.9萬.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其實李子柒在視頻中做的,只有一件事。也是中國人千百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農耕”。

春天,她在遠山薄霧中遛馬尋花,採花瓣釀桃花酒,制桑葚枇杷冰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夏天,她在日頭下割麥、收麥、打麥、曬麥,緊接著是放水、打田、插秧。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秋天,她用紫薯做七巧餅,做蘇式鮮肉月餅。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冬天,她把醃製的臘肉、香腸高高掛起。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雖然只有一米五的個子,她卻扛得了粗木,搬得了磚,上得了樹,編得了籃。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早在先秦時期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李子柒的視頻作品,當季而作,順時而食,守望田園,辛勤勞作,掌握多種農藝和園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這些精心製作的視頻,沒有任何旁白,卻展示了一曲優美的田園牧歌,讓觀者感受到了中國農耕文明的精華思想:獨立自主、自強不息、尊老愛幼、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等等。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抖音快手眾多視頻平臺上有無數博主,每天在給看客演繹著田園生活,只有李子柒一個人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

取得如此大的關注與好評,表面上是國人甚至外國人對田園農耕生活的期許和嚮往,本質上因為她不經意間找到了傳統農耕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脈絡和現實意義。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樊登憑“讀”相高


他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1999年獲得過全國大專辯論賽的冠軍,後師從崔永元,主持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等多個談話類節目。

他是樊登讀書會的發起人,樊登,“全民閱讀”的先行者。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樊登讀書會是首家做“內容付費”的平臺。

從2016年到2018年,樊登讀書會擴大了116倍,積累了1000多萬付費會員,此外,還裂變出了10多家子公司。

2018年“雙十二”期間,樊登讀書會讀書卡銷售1個億。

2019年“雙十二”讀書卡銷售2個億。

作為當今互聯網時代最火的音頻平臺,樊登通過一年“讀”50本書,就能年入過億。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樊登讀書會的起點是,樊登發現,“讀不懂、讀得慢,導致許多人不閱讀”,他想解決這個問題。

最初,他提供給會員的是每本書幾十頁的PPT圖書摘要。但是,人們看PPT還是看不懂,他就開始在線上讀、線下讀,在各地建立樊登書友會分會,去給當地會員讀。

後來樊登提供給用戶的,是每年50個講解一本書精華內容的音頻,樊登用工作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書中的內容,讓人更容易吸收知識。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人們在快速發展、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需要不斷學習提高知識素養。而樊登讀書會的產品和服務的出現不是偶然。

在網絡和智能終端普及,出版業發達現代社會,我們陷入了 “輕閱讀”障礙。

我們每個人在社會競爭壓力之下,普遍面臨著知識獲取焦慮,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脫產去系統學習。

即使你一天到晚手機不離手,利用的也是碎片化的時間,獲取的也是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識,沒有系統性的消化和融合貫通,和整本書的系統閱讀學習是兩個概念。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耕讀二字的“讀”,可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是為教化之路。

中國傳統耕讀文化中,耕是安身立命,讀是修身進取。若干年前中國的國民人均年讀書量遠遠低於其他猶太人,日本人。

但是耕讀的文脈依然傳承不絕,只是古代半耕半讀的傳統模式,傳承到今天成了半工碎讀。

樊登的成功,是他幫助人們探索出一條在碎片化閱讀時代,快速讀書和獲取知識的問題,也是中國人對於“讀”重視開始抬頭的表現。

從學區房的價格高漲到課外培訓班的火熱,樊登的成功,只是中國人對於知識孜孜不倦追求的一個小縮影。


子柒以“耕”為事,樊登憑“讀”相高


李子柒和樊登的出現是中國傳統耕讀文化改頭換面,以新面貌,新形勢,新媒介,繼續傳承。

一個民族的傳統就像是一條河, 它從源頭流下來, 流下來的過程中有些流失了, 肯定會消失一部分, 再也沒有了, 但也有一些支流不斷加進來, 依然成為一條河。

然而, 有一種意蘊、品格、經典、傳統, 不但從沒有消失過, 反而緊隨時間的步伐, 積澱、 延承得更加深厚, 倍顯光華璀璨。

“耕讀傳家”和“耕讀文化”這種綿長、極致的傳統, 堪為其中之一, 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