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敢直接怼皇帝,为何清朝大臣却不敢呢?

姽婳布木布泰


怼有什么用?互相扯皮,皇帝罢工,国家完蛋。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恶斗,狗咬狗而已,最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来买单。


星湖逸士


这不得不说两朝君王对待士大夫们的态度了。

明清两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都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发展高峰时期,只不过相对而言,两朝在对待文臣士大夫集团上面,却在建立之后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发展方向。

我们知道,中国士大夫最好的时代是两宋时期,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虽然皇帝的权力依然很大,但在这中国古典主义高峰时期,文臣士大夫们确实得到了历朝历代所不能有的待遇,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赵宋皇族与士大夫们对武将的联合打压,而结果就是,北宋亡于金国、南宋最终被蒙元灭之。

在元朝漫不经心地统治了98年后,红巾起义等农民起义爆发,放牛娃朱元璋脱颖而出,最终争得天下,见里明朝。而明朝呢,实际上承袭了元制,但在元制的上又有极大不同。朱元璋是一个权力狂人,他将中国封建皇权,在经过蒙元改造后,彻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来还有一个相权,但最终也被其借着胡惟庸案彻底取消,自此老朱统治化身劳模,把全部权力抓在手中,真正成为了一言而决,没有人顶撞、没有人敢正面刚老朱,因为想跟老朱对着干的,都被他干掉了......

可惜老朱棋差一招,他没有考虑到一个很客观的问题,那就是丞相这个职务为什么会存在了上千年,都没有取消,难道那些历史上权力欲望旺盛的皇帝们,不晓得丞相或者宰相制度完全就是在分皇帝的权么?

并不是历史上的皇帝都不如老朱聪明,而是没有老朱这么玩命的热爱工作啊,可老朱没有考虑他的子孙们能不能跟他这样勤劳,彻底成为权力的奴隶。所以到朱棣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个新的制度出现了,也就是最初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

内阁这个机构的出现,最初只是作为给皇帝看奏折,给意见的部门,没有话语权,但随着内阁的不断完善,以及明朝皇帝们的消极怠政,内阁和其他部门配合默契,逐渐从皇帝手中夺取了“票拟”的权力,并且将这种权力以潜规则的方式与皇帝达成了默契。自此,来自六部的政务不经内阁,直达中枢,成为了不“合法”的行为,而中枢直接下达任何命令,不经内阁同意,也是“违法”。

这种权力的存在,才是明朝大臣们敢于怼皇帝的真正原因。皇帝如果不顾一切地想要干掉大臣,那么势必会造成文官集团的触底反弹,国家政务需要内阁来料理,皇帝根本忙不过来,他不可能逼得文臣们都撂挑子,这是最切实的利益根本。而同时,皇帝是文臣们以儒家的那一套培养出来的,皇帝信不信不重要,但其名义上是个儒家弟子,在汉人的土地上,最终教化,皇帝不以身作则,违圣人之言,就是在对抗这个国家的文化,颠覆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圣人之言”往往成为了文臣们怼皇帝的最有效的武器。

但这种情况到了清代,却发展成了另一个极端。因为满清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他入关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施行过很多不利于汉人的统治政策,而在推行这些政策的方法上,满清使用的屠刀,所以满清对中国的征服史,其实在军事到内政上,初期都充满了血腥味。

同时,满清的民族政策摆在那里,汉人旗人泾渭分明,做人旗人高人一等,出身就有特权、做官旗人指标高汉人一大截、而且都是要害部门的重要职位。所以初期的清朝,汉臣大都是说不上话的,而满清的政治制度从议政王制度逐渐过渡到明朝的君主集权制,但清朝的内阁,实际上,票拟的权力越来越低,而到了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就真的只成为了一个负责执行的机构了。

而极具清朝特色的军机处,其实就是皇帝的一个私人秘书团体,总览军政大权,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但是,它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一个临时机构的位置,皇帝想要取消随时可以取消,想要开除谁,就开除,想听谁的就听谁的,并没有形成如明朝那般内阁与皇帝之间的潜规则。

而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其一: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可以天然合法地绕开汉人王朝的统治文化传统,只汲取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比如儒家,被彻底改造成了舔狗,犬儒。

其二:自始至终,汉人文臣士大夫都不是清王朝行政的主要力量,他们只是作为辅助力量而存在,清王朝所依靠的始终是满蒙八旗的王公大臣们。

其三:康雍乾三朝史无前例的文字狱浩劫,为了稳固统治,为了树立绝对的君主权威,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次数之多,牵连之广、处罚之重、历朝最罪。这这样残酷的文化迫害政策下,士人们失去了一切政治理想,因为不知道怎么样就触怒了君权,最后导致身死族灭,人人只知明哲保身,中国的官僚主义在这一时期也发展到了顶峰。

即失去了可以制衡皇权的权力,又失去了能够合法怼皇帝的“圣人之言”,同时还有君主们时不时来一出因言获罪的把戏,谁还不要命敢怼皇帝?



江畔初见月


其实在明朝前期,主要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位帝王当政的时期,大臣们也是唯唯诺诺的,朱元璋时期经常当庭杖责大臣,加上朱元璋杀伐果断,下面大臣们对此十分畏惧,明成祖虽然治下也比较严格,但对比他父亲太祖朱元璋就显得平和一些。




我先说一下明朝大臣敢和皇帝叫板抬杠的原因

一,内阁建立初期,其实没有很大的权利,只是充当皇帝顾问的角色,至于大学士就完全挤不进决策权了,后来仁宣之治时期,内阁权利开始加强,但皇权也没有被扼制,明清时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巅峰,即使万历帝数十年不临朝,但决策权还是稳稳攥在他手里的,虽然大臣总是和皇帝抬杠,但没有触到皇权至上的底线,所以皇帝没有那么敏感,这些人还没帮助自己运行帝国机器运转,自己也清闲些。



二,宋朝程朱理学后,对儒家思想进一步阉割,朱元璋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施行的“八股取士”,把为这些读书人划定的笼子再次缩小,所以明朝的这些言官,道德标准是特别高的,明朝利用强化忠君爱国的概念对这些言官进行道德绑架,到了中后期,内阁权利增大后这些言官又开始以民重君轻来对皇帝进行道德绑架,但其目的和本质维护的还是皇帝的统治,所以皇帝不会傻到这些都不明白。三,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设立了首辅制度,虽然对比宰相权利没有那么绝对,但在当时其实就是相当于明朝的“宰相”了。在做一些政治决定的时候,内阁里其实有一些民主的因素,当然只是相对于统治者阶级里的民主。这时候,大学士们皆可参与到其中,进行提意见和反驳,这样一来也就把首辅“独裁”的机会大大缩小了。
四,朱元璋时期就留下了组训,言官皆可“舍身以诤”。这些官要轮流值班时,发现不合理的就要“直谏”,如果因为自己的直谏屁股能挨一顿板子,那他们可高兴坏了,仿佛自己是千古忠臣了,在他们眼里绝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博名的机会的。五,明朝不只是有道德绑架,还有舆论压力,列如嘉靖时期的海瑞事件,其实海瑞和电视剧还有《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写的有很大区别的,这个人不只是只会耍嘴巴子,而且办了不少实事,这些的嘉靖是清楚的,如果换其他官员嘉靖杀了后可以说他是,违逆,博名甚至结党。海瑞这里不行,况且海瑞当时在民间威望极高,百姓对其称之为“海青天”,如果杀了海瑞,那百姓就会看清朝廷的真正面目,皇帝更会留下千古骂名,这样就可以说为什么明朝皇帝为什么对言官为什么这么宽容了,即可以成全皇帝的名节,世人皆言皇帝宽宏大度,虚怀纳谏。后世的史书上也会美言一笔,其实明朝不只是大臣在博名,皇帝也博名,君臣互相知道,只是没有人戳破这种微妙的关系罢了。
六,因为明朝中后期,皇帝重用宦官,宦官集团权利日益增大后肯定触犯到了这些士大夫的利益,关键是这些士大夫有理啊,不要说历朝历代宦官对朝廷的危害,直接说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皇帝就没有理由了。其实这些不过都是虚的,明亡后,那么多曾经铁骨铮铮的大臣还不是唯唯诺诺的跪在李自成脚下,那么多道德标准极高的大臣还不是甘心臣服于异族的统治,那么多一贫如洗的大臣硬是被李自成逼着吐出来7000万两白银,这一点也是可笑啊!

至于清朝大臣为何对皇帝唯唯诺诺就比较好解释了。



一,首先清朝是异族统治,对于皇帝来说汉人官员当然没有满人官员亲近放心了。这一点这些大臣其实都知道。清朝自明朝文字狱后再一次大兴文字狱,造成了天下读书人恐慌,万马齐喑的氛围下没有愿意做出头鸟。二,清朝的皇帝的要求比较高,皇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水平和道德修养也比较高。所以这些皇子继位后懂得如何约束自己。

三,清朝是异族统治,所以在夺取的政权后十分会做得民心的事,列如康熙时期规定,清朝只减赋税,永不加赋。康熙一朝就五次减免钱粮,后世子孙也一一效仿,百姓皆念其好,不管这些皇帝是真的爱民如子,心怀天下苍生还得惺惺作态,财散人聚。但起码这样做了之后是实实在在落到实处了,只至于皇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就没那么重要了。

四,清朝时期也没有特别大的建筑工程,康熙时期也就规定了清朝不修长城,仅这两条就给历朝历代饱受朝廷各种苛税,和各种大工程压榨的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五,其实还体验在对外战争,当时准噶尔强盛一时雄居西北,严重威胁了清朝的统治。即使这样清朝皇帝也只是利用每年定期上缴国库的银两对其讨伐,而没有直接强险摊派到百姓的头上。

六,种种原因下来,即使皇帝有些许的错误,大臣也不会多说话,因为这些皇帝相比较历朝历代的皇帝的确作为比较好一些,天下人皆言皇帝好,你说皇帝不好,不管皇帝答不答应,就是天下人也会唾弃你的,大臣没必要傻乎乎的白白送死还留下骂名的。总之皇帝杀人不是最可怕的,诛心才是最致命的,而清朝皇帝的诛心之术,恐怕在历朝历代都无人能及吧!

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明月清风阁


这个和政治环境关系太大了。



汉人正统的王朝都遵循“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儒家传统理念,即使出现几个特别英明神武、权利欲望很强的皇帝(如朱元璋),历过几代的承平,天子治理天下还得依靠广大读书人,皇帝与大臣,从现代关系来论,还存在一部分类似于同事的交集。

并且经历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熏陶的士子们把家国天下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观得到普及。而汉人正统王朝的皇帝即使昏庸无能,也知道敢谏能谏之臣是为了自己家的江山好,因此容忍这样的人存在,显得自己有容人之量。

清朝则不一样了。以东北少数民族,得天时而入主中原,得国不正,加上满清开国之初,大明叛逃过去的无耻知识分子太多,从内心里对儒家就有一种看不起,自然就不能容忍。并且通过三朝严苛的文字狱,基本砸断了正统儒家读书人的脊梁,敢说能说的人基本都被砍头了。并且,从根源上,满清统治者把大臣都当成奴才,根本就不尊重他们,哪还轮得到奴才来直谏。


温酒观史灬煮茶读书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皇帝们的想法。

明朝的皇帝们“爱好”广泛,总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治理国家的事情就要倚重大臣了,既然这样,皇帝受点委屈也是理所当然的。举个例子,明神宗万历皇帝曾经30年不上朝,张居正替他管家,怼一怼也算正常。(他们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讲给大家。)



清朝的皇帝重视权利,治理国家大都是亲力亲为,大臣们就是提提参考意见,做决定的还是皇帝,一个打工仔怎么敢冲着皇帝指手画脚呢!举个例子,雍正的小弟年羹尧不听话,雍正想要做了他,心腹大臣给的进言,结果雍正还是说杀就杀了。



作为明朝的皇帝,依靠大臣的才华没问题,但是要能控制大臣,否则出现乱臣党羽的话,皇帝权威也会受到冲击,当一个皇帝想要自己为国家做些什么事情时,你的大臣却不支持,反而到处掣肘,那就距离亡国不远了,比如明朝的崇祯皇帝。



作为清朝的皇帝,自身才华太过耀眼,下面的大臣也就得过且过,反正英明神武的皇帝会搞定一切,大臣们也就得过且过了,要是赶上“管事”得没什么才华,对大臣的建议也不予采纳,一意孤行,那就距离亡国不远了。比如清朝的慈禧“老佛爷”。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大家分享,欢迎留言探讨!


BV疯言疯语


明朝的皇帝忙的是私活,所以常受正直的大臣怼对。象明未朱常洵受封福王,藩地洛阳,开始议赐圈田四万倾。但那时,河南也有十多位藩王,能圈的田,都圈了。群臣奋起相诤,历时三个多月,得改为圈两万倾,少了一半。但河南巡抚还是拿不出两万倾良田来,朝廷只在在湖广,再圈九千多倾,才补足两万倾之数。后期财政崩溃,对是否加征工矿税,君臣为利益,闹得十分激烈。

清廷则没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八个可世袭的铁帽子王,也只是依例领俸禄,不存在为宗室利益,引起廷怼的情况。


安平144796971


孔子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主先要对臣子以礼相待,臣子回报君主以忠诚。

宋朝之前,大臣们在皇帝面前有座位,君臣可以坐而论道,从宋太祖开始,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只能站着了,除非皇帝赐座。

明朝之前,大臣们当面怼皇帝是寻常事。

满清入关后,还保留许多相对落后的奴隶制度残余,这种落后制度残余渗透进了清朝统治。

历史教科书上常说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皇帝高高在上,大臣们跪舔:

“皇上圣明。”

“奴才该死。”

满清入关以后,对汉人知识分子极尽拉拢、打压的手段。

仅在乾隆时期,文字狱共发生一百三十余起,其中,四十七起案件的案犯被满门抄斩。

残酷的手段打断了汉人知识分子的脊梁骨,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在朝堂上,气节不再,在学术上,将大量精力投入训诂考据之学,不敢对时事发表见解。

结果是,社会逐渐僵化封闭,老百姓越来越愚昧。


余明讲历史


因为 在明代以谏臣为荣,御史可以直接痛批大臣皇帝过错,如果以此招致杀生之祸,实则为谏臣的一大荣誉可以名垂青史。泱泱华夏、芸芸众生敢问能留于史书者几人何也?其次清代程朱理学繁荣,文人受理学影响较大,以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不为其他为了这个理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此举就包含了敢质帝敢揭臣。

到了清代,由于清代皇帝大臣以满族为主线,虽在文化包容汉文化。但是自家人总是信的是自己人,汉人不被皇帝所完全接受,还有就是清代考据学之风盛行从侧面解释一点,文人逐渐丧失那种为生民立民等等的志气,只为升官,只为一己一族之荣耀。丧失家国天下的志向。再者清代在康雍乾盛世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完全沦为一家言。

再者清代起居注的记载可能没有明代那么犀利,一些敢谏敢言的大臣为能见于史籍


樾镪


明朝都弄死了出名了

清朝不随便杀所以不被广为流传

再有清朝的皇帝也不需要这样的人毕竟皇帝素质相比高些

清朝正常交流正常沟通 明朝动不动就要杀大臣才要死建


清史词典


然后猪明大臣见了李自成跪迎见了多尔衮跪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