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敢直接懟皇帝,為何清朝大臣卻不敢呢?

姽嫿布木布泰


懟有什麼用?互相扯皮,皇帝罷工,國家完蛋。皇權和官僚之間的惡鬥,狗咬狗而已,最後整個國家整個民族來買單。


星湖逸士


這不得不說兩朝君王對待士大夫們的態度了。

明清兩朝,在制度上一脈相承,都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發展高峰時期,只不過相對而言,兩朝在對待文臣士大夫集團上面,卻在建立之後出現了截然相反的發展方向。

我們知道,中國士大夫最好的時代是兩宋時期,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雖然皇帝的權力依然很大,但在這中國古典主義高峰時期,文臣士大夫們確實得到了歷朝歷代所不能有的待遇,而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趙宋皇族與士大夫們對武將的聯合打壓,而結果就是,北宋亡於金國、南宋最終被蒙元滅之。

在元朝漫不經心地統治了98年後,紅巾起義等農民起義爆發,放牛娃朱元璋脫穎而出,最終爭得天下,見裡明朝。而明朝呢,實際上承襲了元制,但在元制的上又有極大不同。朱元璋是一個權力狂人,他將中國封建皇權,在經過蒙元改造後,徹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本來還有一個相權,但最終也被其藉著胡惟庸案徹底取消,自此老朱統治化身勞模,把全部權力抓在手中,真正成為了一言而決,沒有人頂撞、沒有人敢正面剛老朱,因為想跟老朱對著幹的,都被他幹掉了......

可惜老朱棋差一招,他沒有考慮到一個很客觀的問題,那就是丞相這個職務為什麼會存在了上千年,都沒有取消,難道那些歷史上權力慾望旺盛的皇帝們,不曉得丞相或者宰相制度完全就是在分皇帝的權麼?

並不是歷史上的皇帝都不如老朱聰明,而是沒有老朱這麼玩命的熱愛工作啊,可老朱沒有考慮他的子孫們能不能跟他這樣勤勞,徹底成為權力的奴隸。所以到朱棣以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一個新的制度出現了,也就是最初作為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內閣。

內閣這個機構的出現,最初只是作為給皇帝看奏摺,給意見的部門,沒有話語權,但隨著內閣的不斷完善,以及明朝皇帝們的消極怠政,內閣和其他部門配合默契,逐漸從皇帝手中奪取了“票擬”的權力,並且將這種權力以潛規則的方式與皇帝達成了默契。自此,來自六部的政務不經內閣,直達中樞,成為了不“合法”的行為,而中樞直接下達任何命令,不經內閣同意,也是“違法”。

這種權力的存在,才是明朝大臣們敢於懟皇帝的真正原因。皇帝如果不顧一切地想要幹掉大臣,那麼勢必會造成文官集團的觸底反彈,國家政務需要內閣來料理,皇帝根本忙不過來,他不可能逼得文臣們都撂挑子,這是最切實的利益根本。而同時,皇帝是文臣們以儒家的那一套培養出來的,皇帝信不信不重要,但其名義上是個儒家弟子,在漢人的土地上,最終教化,皇帝不以身作則,違聖人之言,就是在對抗這個國家的文化,顛覆自己的統治基礎,所以“聖人之言”往往成為了文臣們懟皇帝的最有效的武器。

但這種情況到了清代,卻發展成了另一個極端。因為滿清是少數民族政權,所以他入關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施行過很多不利於漢人的統治政策,而在推行這些政策的方法上,滿清使用的屠刀,所以滿清對中國的征服史,其實在軍事到內政上,初期都充滿了血腥味。

同時,滿清的民族政策擺在那裡,漢人旗人涇渭分明,做人旗人高人一等,出身就有特權、做官旗人指標高漢人一大截、而且都是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所以初期的清朝,漢臣大都是說不上話的,而滿清的政治制度從議政王制度逐漸過渡到明朝的君主集權制,但清朝的內閣,實際上,票擬的權力越來越低,而到了雍正設立軍機處以後,內閣就真的只成為了一個負責執行的機構了。

而極具清朝特色的軍機處,其實就是皇帝的一個私人秘書團體,總覽軍政大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但是,它在形式上始終處於一個臨時機構的位置,皇帝想要取消隨時可以取消,想要開除誰,就開除,想聽誰的就聽誰的,並沒有形成如明朝那般內閣與皇帝之間的潛規則。

而出現這樣的原因,主要有這麼幾點:

其一:清王朝是少數民族政權,他們可以天然合法地繞開漢人王朝的統治文化傳統,只汲取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方面,比如儒家,被徹底改造成了舔狗,犬儒。

其二:自始至終,漢人文臣士大夫都不是清王朝行政的主要力量,他們只是作為輔助力量而存在,清王朝所依靠的始終是滿蒙八旗的王公大臣們。

其三:康雍乾三朝史無前例的文字獄浩劫,為了穩固統治,為了樹立絕對的君主權威,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次數之多,牽連之廣、處罰之重、歷朝最罪。這這樣殘酷的文化迫害政策下,士人們失去了一切政治理想,因為不知道怎麼樣就觸怒了君權,最後導致身死族滅,人人只知明哲保身,中國的官僚主義在這一時期也發展到了頂峰。

即失去了可以制衡皇權的權力,又失去了能夠合法懟皇帝的“聖人之言”,同時還有君主們時不時來一出因言獲罪的把戲,誰還不要命敢懟皇帝?



江畔初見月


其實在明朝前期,主要是朱元璋和朱棣兩位帝王當政的時期,大臣們也是唯唯諾諾的,朱元璋時期經常當庭杖責大臣,加上朱元璋殺伐果斷,下面大臣們對此十分畏懼,明成祖雖然治下也比較嚴格,但對比他父親太祖朱元璋就顯得平和一些。




我先說一下明朝大臣敢和皇帝叫板抬槓的原因

一,內閣建立初期,其實沒有很大的權利,只是充當皇帝顧問的角色,至於大學士就完全擠不進決策權了,後來仁宣之治時期,內閣權利開始加強,但皇權也沒有被扼制,明清時期,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巔峰,即使萬曆帝數十年不臨朝,但決策權還是穩穩攥在他手裡的,雖然大臣總是和皇帝抬槓,但沒有觸到皇權至上的底線,所以皇帝沒有那麼敏感,這些人還沒幫助自己運行帝國機器運轉,自己也清閒些。



二,宋朝程朱理學後,對儒家思想進一步閹割,朱元璋時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又施行的“八股取士”,把為這些讀書人劃定的籠子再次縮小,所以明朝的這些言官,道德標準是特別高的,明朝利用強化忠君愛國的概念對這些言官進行道德綁架,到了中後期,內閣權利增大後這些言官又開始以民重君輕來對皇帝進行道德綁架,但其目的和本質維護的還是皇帝的統治,所以皇帝不會傻到這些都不明白。三,明英宗朱祁鎮時期設立了首輔制度,雖然對比宰相權利沒有那麼絕對,但在當時其實就是相當於明朝的“宰相”了。在做一些政治決定的時候,內閣裡其實有一些民主的因素,當然只是相對於統治者階級裡的民主。這時候,大學士們皆可參與到其中,進行提意見和反駁,這樣一來也就把首輔“獨裁”的機會大大縮小了。
四,朱元璋時期就留下了組訓,言官皆可“捨身以諍”。這些官要輪流值班時,發現不合理的就要“直諫”,如果因為自己的直諫屁股能挨一頓板子,那他們可高興壞了,彷彿自己是千古忠臣了,在他們眼裡絕不會放過任何一次博名的機會的。五,明朝不只是有道德綁架,還有輿論壓力,列如嘉靖時期的海瑞事件,其實海瑞和電視劇還有《明朝那些事兒》裡面寫的有很大區別的,這個人不只是只會耍嘴巴子,而且辦了不少實事,這些的嘉靖是清楚的,如果換其他官員嘉靖殺了後可以說他是,違逆,博名甚至結黨。海瑞這裡不行,況且海瑞當時在民間威望極高,百姓對其稱之為“海青天”,如果殺了海瑞,那百姓就會看清朝廷的真正面目,皇帝更會留下千古罵名,這樣就可以說為什麼明朝皇帝為什麼對言官為什麼這麼寬容了,即可以成全皇帝的名節,世人皆言皇帝寬宏大度,虛懷納諫。後世的史書上也會美言一筆,其實明朝不只是大臣在博名,皇帝也博名,君臣互相知道,只是沒有人戳破這種微妙的關係罷了。
六,因為明朝中後期,皇帝重用宦官,宦官集團權利日益增大後肯定觸犯到了這些士大夫的利益,關鍵是這些士大夫有理啊,不要說歷朝歷代宦官對朝廷的危害,直接說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皇帝就沒有理由了。其實這些不過都是虛的,明亡後,那麼多曾經鐵骨錚錚的大臣還不是唯唯諾諾的跪在李自成腳下,那麼多道德標準極高的大臣還不是甘心臣服於異族的統治,那麼多一貧如洗的大臣硬是被李自成逼著吐出來7000萬兩白銀,這一點也是可笑啊!

至於清朝大臣為何對皇帝唯唯諾諾就比較好解釋了。



一,首先清朝是異族統治,對於皇帝來說漢人官員當然沒有滿人官員親近放心了。這一點這些大臣其實都知道。清朝自明朝文字獄後再一次大興文字獄,造成了天下讀書人恐慌,萬馬齊喑的氛圍下沒有願意做出頭鳥。二,清朝的皇帝的要求比較高,皇子從小接受的教育水平和道德修養也比較高。所以這些皇子繼位後懂得如何約束自己。

三,清朝是異族統治,所以在奪取的政權後十分會做得民心的事,列如康熙時期規定,清朝只減賦稅,永不加賦。康熙一朝就五次減免錢糧,後世子孫也一一效仿,百姓皆念其好,不管這些皇帝是真的愛民如子,心懷天下蒼生還得惺惺作態,財散人聚。但起碼這樣做了之後是實實在在落到實處了,只至於皇帝心裡到底是怎麼想就沒那麼重要了。

四,清朝時期也沒有特別大的建築工程,康熙時期也就規定了清朝不修長城,僅這兩條就給歷朝歷代飽受朝廷各種苛稅,和各種大工程壓榨的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

五,其實還體驗在對外戰爭,當時準噶爾強盛一時雄居西北,嚴重威脅了清朝的統治。即使這樣清朝皇帝也只是利用每年定期上繳國庫的銀兩對其討伐,而沒有直接強險攤派到百姓的頭上。

六,種種原因下來,即使皇帝有些許的錯誤,大臣也不會多說話,因為這些皇帝相比較歷朝歷代的皇帝的確作為比較好一些,天下人皆言皇帝好,你說皇帝不好,不管皇帝答不答應,就是天下人也會唾棄你的,大臣沒必要傻乎乎的白白送死還留下罵名的。總之皇帝殺人不是最可怕的,誅心才是最致命的,而清朝皇帝的誅心之術,恐怕在歷朝歷代都無人能及吧!

如有誤筆,煩請斧正!


明月清風閣


這個和政治環境關係太大了。



漢人正統的王朝都遵循“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一儒家傳統理念,即使出現幾個特別英明神武、權利慾望很強的皇帝(如朱元璋),歷過幾代的承平,天子治理天下還得依靠廣大讀書人,皇帝與大臣,從現代關係來論,還存在一部分類似於同事的交集。

並且經歷儒家忠君愛國思想薰陶的士子們把家國天下為實現個人價值的廣闊舞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價值觀得到普及。而漢人正統王朝的皇帝即使昏庸無能,也知道敢諫能諫之臣是為了自己家的江山好,因此容忍這樣的人存在,顯得自己有容人之量。

清朝則不一樣了。以東北少數民族,得天時而入主中原,得國不正,加上滿清開國之初,大明叛逃過去的無恥知識分子太多,從內心裡對儒家就有一種看不起,自然就不能容忍。並且通過三朝嚴苛的文字獄,基本砸斷了正統儒家讀書人的脊樑,敢說能說的人基本都被砍頭了。並且,從根源上,滿清統治者把大臣都當成奴才,根本就不尊重他們,哪還輪得到奴才來直諫。


溫酒觀史灬煮茶讀書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最主要的是皇帝們的想法。

明朝的皇帝們“愛好”廣泛,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治理國家的事情就要倚重大臣了,既然這樣,皇帝受點委屈也是理所當然的。舉個例子,明神宗萬曆皇帝曾經30年不上朝,張居正替他管家,懟一懟也算正常。(他們的故事以後有機會再講給大家。)



清朝的皇帝重視權利,治理國家大都是親力親為,大臣們就是提提參考意見,做決定的還是皇帝,一個打工仔怎麼敢衝著皇帝指手畫腳呢!舉個例子,雍正的小弟年羹堯不聽話,雍正想要做了他,心腹大臣給的進言,結果雍正還是說殺就殺了。



作為明朝的皇帝,依靠大臣的才華沒問題,但是要能控制大臣,否則出現亂臣黨羽的話,皇帝權威也會受到衝擊,當一個皇帝想要自己為國家做些什麼事情時,你的大臣卻不支持,反而到處掣肘,那就距離亡國不遠了,比如明朝的崇禎皇帝。



作為清朝的皇帝,自身才華太過耀眼,下面的大臣也就得過且過,反正英明神武的皇帝會搞定一切,大臣們也就得過且過了,要是趕上“管事”得沒什麼才華,對大臣的建議也不予採納,一意孤行,那就距離亡國不遠了。比如清朝的慈禧“老佛爺”。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與大家分享,歡迎留言探討!


BV瘋言瘋語


明朝的皇帝忙的是私活,所以常受正直的大臣懟對。象明未朱常洵受封福王,藩地洛陽,開始議賜圈田四萬傾。但那時,河南也有十多位藩王,能圈的田,都圈了。群臣奮起相諍,歷時三個多月,得改為圈兩萬傾,少了一半。但河南巡撫還是拿不出兩萬傾良田來,朝廷只在在湖廣,再圈九千多傾,才補足兩萬傾之數。後期財政崩潰,對是否加徵工礦稅,君臣為利益,鬧得十分激烈。

清廷則沒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八個可世襲的鐵帽子王,也只是依例領俸祿,不存在為宗室利益,引起廷懟的情況。


安平144796971


孔子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主先要對臣子以禮相待,臣子回報君主以忠誠。

宋朝之前,大臣們在皇帝面前有座位,君臣可以坐而論道,從宋太祖開始,大臣們在皇帝面前只能站著了,除非皇帝賜座。

明朝之前,大臣們當面懟皇帝是尋常事。

滿清入關後,還保留許多相對落後的奴隸制度殘餘,這種落後制度殘餘滲透進了清朝統治。

歷史教科書上常說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皇帝高高在上,大臣們跪舔:

“皇上聖明。”

“奴才該死。”

滿清入關以後,對漢人知識分子極盡拉攏、打壓的手段。

僅在乾隆時期,文字獄共發生一百三十餘起,其中,四十七起案件的案犯被滿門抄斬。

殘酷的手段打斷了漢人知識分子的脊樑骨,知識分子噤若寒蟬,在朝堂上,氣節不再,在學術上,將大量精力投入訓詁考據之學,不敢對時事發表見解。

結果是,社會逐漸僵化封閉,老百姓越來越愚昧。


餘明講歷史


因為 在明代以諫臣為榮,御史可以直接痛批大臣皇帝過錯,如果以此招致殺生之禍,實則為諫臣的一大榮譽可以名垂青史。泱泱華夏、芸芸眾生敢問能留於史書者幾人何也?其次清代程朱理學繁榮,文人受理學影響較大,以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己任。不為其他為了這個理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此舉就包含了敢質帝敢揭臣。

到了清代,由於清代皇帝大臣以滿族為主線,雖在文化包容漢文化。但是自家人總是信的是自己人,漢人不被皇帝所完全接受,還有就是清代考據學之風盛行從側面解釋一點,文人逐漸喪失那種為生民立民等等的志氣,只為升官,只為一己一族之榮耀。喪失家國天下的志向。再者清代在康雍乾盛世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完全淪為一家言。

再者清代起居注的記載可能沒有明代那麼犀利,一些敢諫敢言的大臣為能見於史籍


樾鏹


明朝都弄死了出名了

清朝不隨便殺所以不被廣為流傳

再有清朝的皇帝也不需要這樣的人畢竟皇帝素質相比高些

清朝正常交流正常溝通 明朝動不動就要殺大臣才要死建


清史詞典


然後豬明大臣見了李自成跪迎見了多爾袞跪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