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范曾老师的书法水平如何?

书法乐趣


范曾根本就不懂书法。

范曾不过是仰仗其绘画的功底画出来的一些有些特点的字而已!范曾之所以能在书法界有一些的影响,得益于一个书法断层的时代,得益于其绘画的影响力。

现在咱们看他的所谓书法,鲲鹏两个字的折是什么?圆与方?你也可以看嘛几个钩写的怎样?不说笔力,说笔力是难为他,钩的外形没有一个像样的!鲲鹏志三个字,范老先生硬是没写出一个完整的横出来,没有起笔,也看不到收笔,行笔更是不能提。说句题外话,中国书画讲究书画同源,不仅书法需要笔力,绘画也同样要求笔力,这等笔力之人,还敢自称坐几观几的,无聊!

这第二 幅字还有点意思了,至少横竖钩捺规矩写了,可是,这些钩还是不成啊!你可以看光字与色字,这样的钩算什么啊?形状不成样子,而且,其收笔一看就是无力的表现。还别说行字与业字的横有些模样了,可是秀字又把狐狸尾巴露出来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范曾的书法功底根本就不成,一个简单的横划,顶多能像模像样地写两个,只能说勉强可以的,再写第三个横就不成了。

最后一副字,笔划毛糙,横竖笔划形状都没样子了,画字也得画出个样啊?


一笑貫长天



春风得意68025341


范曾一度深受各界追捧或者说是吹捧。

说他,用笔得益于汉孔器碑和魏张黑女碑,行书结体受王羲之、文徵明、米芾、黄庭坚诸人影响,博采众美,别出心裁。

悬腕功力深沉,运斤挥毫,勾勒之际如云之出岫,墨酣笔畅,无妄生之圭角,无矫饰之情味。

范曾,曾经用杜甫形容李白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形容自己的书法。

称自己的书法受文化影响较多,喜欢追求书法的清新俊逸。他对自己的书法境界颇为得意。

然而,然而。

书法是个神秘诡异的存在。书法是个奇怪的东西。

会跟着人的地位、头衔、专长、人气走。

无论你是文人、帝王、歌星、企业家。

你混大了,它就水涨船高。

坊间炒作范曾的书法太离谱了。一平尺,100万人民币!

市场和审美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理。呵呵。

范曾的书法究竟如何?

我个人不太喜欢。

范曾显然知道,书法必须创新,才能成为一代大家。

他的创新模式如下:追求提按,一笔之内几起几落,粗细变化无度。

时而气若游丝,时而臃肿肥胖。走了两个极端。

丝毫没有线条美。

其收笔最为失败。仓促,笔锋散乱,无气无力。

书法确实讲究粗细之变,细可比游丝,粗可如枝干,但线条要结实,有张力,笔锋自然转换,类似太极拳,线断而意连!

下图中,他的几幅书法,我认为只有“静室”算得上合格的作品。








任加唇


1、范曾老师的学识和风度融入到他的书法,是气质不俗的根本。书法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法呈现,还是一个人身品与学识的表达。

2、范曾老师的书法有明显原碑帖功力,这是因为他练书法时是照碑照帖临习而成的结果。

3、范曾老师是大画家,这个恐怕是没有疑问的事。因此他的书法受到画境的影响,书含情景,飘逸潇洒,体式拓展,气韵十足。



郑好奋发


范曾是画画的,对书法没有研究。嘴上说我思古人,心里瞧起古人古帖,也从来不临。书法讲究出处,16种笔病他字里常见,不懂章法,如同算子。属于美工字,写墙报板报用的。跟书法不沾边!和书家的字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云雪书画


范曾的国画艺术成就远远高出其书法水准,他的国画用气韵生动、线条遒劲来称赞一点也不为过,极具鲜明艺术特色,自成一派,成就过人,论他的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瘦硬风格,题在画上相得益彰,很好。

范曾书法:从三个方面表现不俗,恭敬欣赏是根本。范曾是不是书法大师,不必较真,因为书法大师本身就是虚多实少的名号,有时候就是个泛泛称谓。但是,对于范曾书法是不是水平特别低,就需要较真一下了。现在,说范曾书法水平一般的人不在少数,说他书法水平连一般水平也达不到的人也有。那么,范曾的书法水准真的不堪一提,品质低下吗?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梳理一下范曾的书法状况,就会发现,范曾书法表现不俗。

第一个方面,范曾的书法有明显原碑帖功力,他练书法,那是照碑照帖临习而成的结果,不是现在一些书法家弃碑帖,不入境,不入体,拿笔乱涂胡抹的成色。在书法练习的过程中,心倾碑帖,打下扎实的书法基本功的人,不论他最后的书法水平是不是达到了高端品质,依恭敬练碑帖的态度和成绩来看,书法就不会是水平一般,更不会连小学生的书法水平都达不到。所以辛勤练过碑帖的范曾,书法品质是有基础保证的,不会写成俗质笔墨。

第二个方面,范曾的学识和风度是书法气质不俗的根本。书法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法呈现,还是一个人身品与学识的表达。范曾为学者,学识必然在常人之上,有学识者有风度,以风度写书法,气韵天然而得。观看范曾书法,笔卓墨秀,文人功法,气度气质,美丽可观。实在是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有人对范曾书法投以劣质之评?如果范曾书法属于低质,那么书坛不知还会有多少丑书浩浩呐。

第三个方面,范曾的画功也会辅助书法。范曾是大画家,这个恐怕是没有疑问的事。范曾画功不俗,书画同源,能画者多数能书,他的书法受到画境的影响,书含情景,飘逸潇洒,体式拓展,气韵十足,应该属于好书法的行列。贬之为低,有失公允。带着一份公正看范曾书法,当属不错的品质,表现不俗,不贬损范曾书法恭敬欣赏才是根本,这应该是更为严谨的书法欣赏态度。



云1765


范曾书作,立异标新。同板桥,舒同,启功,张海等,属创新一派,如其人,独傲画坛。观千年书史,传承居多,创新者寥寥无几,虽有众不喜,皆因审美不同,如田楷。凡艺术之事,无人人皆好者。





阿云210413948


“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这是范曾颇有名的二十四字自评,自豪且有几分收敛,为许多评论家引用。

中国书画同源,有“坐四望五”境界的国画大师,其书法水平不可低估。范曾怎样评价自己的书法?最近,他以贯有的引经据典方式作答:“作为我个人书法来讲,我想用杜甫形容李太白的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形容我的字比较合适。庾开府,庾信,南朝大诗人。鲍参军,鲍照,南朝的大文人。一个清新,一个俊逸。你读读他的《芜城赋》:沵迤平原,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柂以漕渠,轴以昆岗,重关复江之隩,四会五达之庄。滔滔不绝,俊秀之气勃然于文章之中。我的书法受我的文化的影响,受我主观上对清新俊逸的那种追求。我想杜甫形容李白这两句,可以讲书如其人。”范先生对自己的书法境界颇为自得,对自身的人格魅力也相当自信。

“清新俊逸”,是范曾的书法美学追求。他这样概括自己的追求成果:“戊寅年始悟书法用笔最忌妄生圭角,空作抖擞。读唐人碑,又感法度深严,抑性舍灵,乃幻变古规,自造家法,自信不轻让褚虞。世之书界笨伯,读此必大怒云。”据说他早年曾学郭沫若,也钟情于法帖,可我实在看不出其法源自何贴,洗尽先人笔法者,未曾听说,也许真是天才自创,卓然自成一体,但我们周围不懂书法而有个人写字风格者多如牛毛,面目个性化不等于艺术。至于碑刻,他似乎浅尝辄止,学而不好,对于碑派书风,他是敬而远之。

风格乃个人喜好,清新俊逸和雄奇古拙都为美,均不排斥法帖与碑刻,本无高下之别,无论哪一种,都需要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悟性,都要写得自在。浏览范曾三十年来的书法作品,发现他的美学理想与自身实践南辕北辙,他的探求是那么吃力,全无出入“书史”的自如。

察其用笔,范式的一大特点就是追求提按,一笔之内几起几落,粗细变化无度,其细笔孱弱,如春蚓秋蛇,粗划臃肿,状似肥藕;而其侧锋笔法与提按胡乱结合时,写出的线条如肠梗阻,令观者憋闷;其收笔失败最多,失于仓促,笔锋散乱,求飞白而不成,神气外泄。书法用笔讲究粗细之变,细可比游丝,粗可如枝干,但线条要结实,有张力,笔锋自然转换,线断而意不断,推测其败笔根源,应为书写者不懂用笔使转,未解笔锋变化之道,而且惯用死墨,不知墨随心走的道理;从其后期作品看,似更着意自然,波折渐少,有所改善,但又添滑而不爽的毛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败笔常见。

看其结字,多以楷书结构为基础,参入行草,作者意在使黑而粗的短划收敛、聚集,细而长的线条延伸、缠绕,以圈住更大的白地,画字风格明显,但由于把握不好点划间的疏密、字形结构内的虚实关系,很多字重心不稳,结构松散;不少字被着意扭曲,状如受刑之人,不忍目睹;其后期作品,减少了“受刑”的比例,但不少字立在那里,远观象健全之人,走近看,原来肢体已落下伤残;其篆、隶之作,结体徒有其形,大多篆如死树,隶似僵虫,何谈美感?

再观其章法,少字作品象欲坠的积木,多字作品如乱石铺冈,每个字各自为战,少有呼应,更不用谈什么行气;其排行往往自左向右歪斜,有时前几行还算端正,但后两行又会出现左偏的毛病;其后期部分小字作品,有所改变,但仍显板滞,且一幅之内,重复之字毫无变化,又染馆阁体之病;至于题款字的歪斜、拥挤、大小不得体,以及乱用闲章、印章偏大和钤印位置不当,已是范式作品的通病,在其画作款识中尤为明显。

刘熙载讲:“凡书,笔划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正,章法要变而贯。”笔划是慢功夫,对于字的结体和整幅布局,如果用心,入门会更快。范曾书法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书写者不会处理结体布局中奇正相生的关系、变化与融通的关系,没有悟到黑白间“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彰显其在空间感上的严重匮乏,而作为一个书画家,这属于硬伤。看看不少习字少年的作品,尽管有些稚嫩,但书者对线条疏密、字间虚实的直觉把握也要超过他。

如此多的硬伤,还能表现什么精神气息?何谈“清新俊逸”?病态书法而已(如果能称之为书法)。

以写字来看范曾对中国毛笔纸墨的认知程度,对线条与墨色的操控水平,可以想见其国画水准。看他的得意之作《黄宾虹造像》,人物面部造型尚可(在其画作中属上乘),但施以艳俗的粉色,实有损黄先生颜面,而勾勒人物衣襟的顿挫线条,生涩草率,同写字的夸张提按效果又何等接近,作者称用二十分钟完成此作,完全可信。再看画中那竖长的落款和几枚大印章,在用笔、结字和章法上,无不印证前面归纳的范式书法特征。这样的作品,作者竟称“非常满意,没有什么毛病”。

范曾对自己的书法踌躇满志,相信公众对其应该有一个合适的评价和认知,书法当有法,法正不逾矩。谢谢!






徐梦建


好字呀,好字!古今难得一见!

范增先生的字堪称一绝,像极了搓粪球的屎壳郎。故称屎壳郎体。

此体貌似严谨,却又身形舒展,有放浪形骸之态。用墨从不拘泥于笔画之通畅,常故作各种堆砌,显得粗细无序,如屎壳郎之甲壳和爪子。

玩笑开过了,其实,范增的字还是有些看头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媚俗,恰恰相反,我却能从中看出些根骨。起码,结构枯瘦,有某些作画的手法夹杂其中。比时下的那些丑书教授,书法大家可是强了不是一星半点。


雪夜de惊鸿


范增是聪明人。

一流艺术家一定有独特的技法、独特的审美和独特的作品,所以今天我们在艺术史上看到的名字,他们的作品都各有特色,绝不雷同,独树一帜,否则定会泯然众人已。

范增深谙此中道理,纵观范增艺术历程,刻意创新,锐意进取,早早便出类拔萃。观范增毕业作品,郭沫若题字自是增分不少,但作品工笔技法中规中矩且功力深厚,范增凭此画一炮打响。后来范增探索出个人独特风格,以绝高功夫挥洒传统技法体现文人清高意趣,个人风格十分强烈,多少画放到一起一望便知哪张是范增。

然而在艺术圈,对范增评价并不高,其中有一点文人相轻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对范增艺术气质的鄙夷,有评论家评价范增艺术“其俗在骨”,后来还有流水线创作的曝光,更增加了艺术圈对范增作品艺术成分的怀疑。看范增朋友圈,明星商人最多,文人其次,艺术家最少,可见范增作品格调的受众群体。但不可否认范增绘画功力和文学素养的深厚,在他精心绘制的作品中,无不体现意气飞扬和古典文学趣味。

范增的画还有可争辩之处,他的字和他的画一样,个人风格极其明显,但评价更低。有人评价范增的字是“蜣螂体”,一个字到处是不明所以的墨疙瘩,细处又细若游丝,仿佛蜣螂腿一般。可以明确的说,范增的字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

总的来说,范增是一位功力深厚而又“其俗在骨”的书画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