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夠成功,洪秀全卻不行?

有趣靈魂伴侶


在民間有一種這樣的說法,“英雄塑造了歷史,歷史成就了英雄”。對比朱元璋和洪秀全,可以說他們都是歷史上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但是朱元璋成功,洪秀全失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農民起義時的國內局勢

朱元璋所處的在元朝末年,吏治腐敗橫徵暴斂,而且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在全國的稅額比元朝初期增加了近20倍,大批的蒙古貴族搶佔了肥沃的土地,使得社會動盪民不聊生,而中原地區又趕上了連年的災荒,加重了百姓的破產流亡。而此時的元朝朝廷已經無力執掌地方勢力,這邊給起義軍的成功帶來了摧毀地方政權的機遇。

而洪秀全所處的晚晴時期,朝廷中央集權固話,晚晴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坐鎮湘軍,對起義軍控制的區域有較大的“威懾”力,同時晚晴朝廷還有其“合作的”列強“撐腰”,使得洪秀全的農民軍面臨多股力量的“聯合絞殺”。

二、朱元璋篡奪元末“紅巾軍”的成果,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內部“矛盾重重”

可以說朱元璋的另一個成功因素在於,其“篡奪”了農民起義軍紅巾軍的戰果。

據史料記載,在元末農民起義前期,北方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教友劉福通等發動起義,義軍頭裹紅巾,稱紅巾軍。在元朝軍閥與紅巾軍的廝殺下,劉福通壯烈犧牲,韓宋政權結束。而在此時地處南方的朱元璋,藉著軍閥與紅巾軍的“兩敗俱傷”之時,坐收“漁翁之利”,給朱元璋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在最初的封王,就埋下了禍根,使得東王佔有絕對的軍政大權,導致野心的擴大,想取代天王。而領導集團內部也是彼此的明爭暗鬥,這也註定了其最後的失敗。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見得,從朱元璋和洪秀全所處的時期、內外局勢和矛盾因素等諸多方面,造就了朱元璋的成功、洪秀全的失敗。


草竹道人


二者基本上沒有可比性。朱元璋的成功在於當時的元朝已經積弊不堪,南方多股勢力縱橫交織,元朝在消滅一股又一股的起義軍過程中已經筋疲力盡。朱元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縱橫捭闔,遠交近攻才最終拖垮了元朝,統一了南方。而洪秀全是單打獨鬥,身邊能夠依靠的就是兩廣地區的老班底,周圍的幾股勢力並沒有響應,比如蒙古、西藏、沙俄等基本上都在按兵不動,所以洪秀全在沒有成功直搗黃龍的情況下,只能是不斷被消耗實力,在曾國藩屢敗屢戰的方針下疲於應付。

第二,朱元璋身邊文臣武將眾多,洪秀全身邊只是文有馮雲山,武有楊秀清,石達開李秀成等人基本上都是二等人才。而且在馮雲山戰死,楊秀清被清除之後,太平天國就基本上陷於了嚴重的內耗之中。這對於還在建設中的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戰略問題有誤。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很好的為自己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但是太平天國鋒芒太露,在全盛時期進行北伐本來是可以一鼓作氣,可是卻沒有進一步支援,致使林鳳祥所部成為了孤軍深入。最終功敗垂成。

第四,朱元璋一直保持了艱苦樸素的作風。可是洪秀全打下南京後就開始縱情享樂,比照滿清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他們還禁止正常的人倫生活,平民百姓共聚天倫也成為奢望,長此以往,焉能不失民心。


經典守望者


歷史上最成功的起義,叫得上名字的就是朱元璋了,上位以後勤勤懇懇,將自己的休息時間壓縮到極致。另一方面,也是農民起義的洪秀全,以上位就開始為自己選擇妻子,他一生中的妻子,要比歷代的皇帝都要多得多,後來在逃跑的時候,還要帶上自己所有的妻子。同樣都是從底層一路坐上皇位,為什麼朱元璋就能夠成為一代王朝的開國皇帝,而洪秀全卻像一個暴發戶一樣揮霍無度?

首先,兩人起義的原因和目的是不同的。朱元璋真是太窮了。他們一家病死的病死,餓死的餓死,最後生活被迫,不得不造反了。在反叛的過程中,朱元璋親自上陣,可以說完全是基於自己的幹勁拼搏而來,自然會珍惜他的勞動成果。

而洪秀全出生於耕讀世家,還能上得起學,說明家庭條件還不錯。但是他屢試不第,知道自己靠科舉大福大貴是不可能了,於是決定開始宣傳邪教,還把自己神化,稱自己是耶穌的弟弟。但是他卻把宣傳宗教的苦差事交給了馮雲山,自己回了廣東坐享其成。洪秀全並沒有為這件事情付出過太多的努力,最初的目的也只是為了享受榮華富貴,因此在上位之後,難免走上暴發戶的路。

其次,能力和眼光都不同。在朱元璋上位後,他將目光投向遠方並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結果,後來的萬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王朝仍然運行良好。朱元璋周圍都是劉伯溫、朱升、葉兌、章溢、李善長這些大名士,所以很少走彎路,可以很好的剋制自己的慾望。所有人都稱公了,他才稱吳公;拿下了南京城,才敢稱吳王,還不敢宣佈定都;直到打敗了陳友諒才敢稱帝,建立明朝。

洪秀全則什麼都不管,把一切都推給了他的手下,他就成了一個精神領袖。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女人一起度過,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他反對儒家學說,結果就因此得罪了儒家知識分子。佔領了一個村就敢起義,佔領了一個鄉就敢稱王。


埋首故紙堆


首先我們要知道農民起義根本原因是因為當前政權腐敗,導致農民生活困難。雖然兩者都是農民出生,但朱元璋是先參軍後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決策層很清楚自己要實現的目標,而洪秀全這類農民起義目光比較短淺,一有點成就就停滯不前了。下面具體說下個人的幾個觀點。

1.軍事策略

同樣是農民起義,朱元璋的農民起義領袖們很快變成了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有了穩定的根據地,獨立的官僚治理體系。而洪秀全執行了一條流寇主義的軍事路線。這也註定朱元璋和洪秀全農民起義軍領袖的結局是不一樣的。

2. 所處時代外部環境不同

元末的時候中央已經喪失了對江南地區的控制權。而且北方也存在著諸多地方實力派,根本沒有能力對於農民軍根據地進行圍剿,朱元璋的農民軍有精力建設根據地。而清朝時期清廷對地方還有著控制權,可以組織兵力進行圍剿,洪秀全的農民軍不易建設根據地。

3. 根本性質不同

從根本上來說,改朝換代如果在朱元璋時代還有積極意義的話,那在洪秀全時代則是消極、反動的。因為這時中國已進入封建社會的末期,需要的是一場改變舊的生產關係,改變社會性質的脫胎換骨的革命。仍屬於單純農民戰爭範疇的太平天國是實現不了這個歷史任務的。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奇文笑譚


首先,歷史大環境(內部,外部)均發生了大變化!

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國內各種矛盾激化,使得洪秀全有機會領導起金田起義,但外部勢力的介入,漢族大地主階級的興起,對太平天國聯合絞殺!

太平天國運動的指導思想與傳統儒家思想不相符,破壞儒家學堂和寺廟等,很難顛覆貧苦老百姓傳統思想,也沒有真正改變人民生活!理想太空虛,太空洞!

再就是,農民階級的思想侷限性,格局,導致內部紛爭不斷,自毀長城,同時限制了他們認識自己,認識中國,認識世界的眼光!




歷史痴蟲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從扮演領導人這個角色的演技來講,朱元璋是一線巨星老戲骨,洪秀全在十八線開外!

一、朱元璋格局大,志向遠大而堅定;洪秀全眼界小,小富即安思想很重。

自古王朝,大明得國最正,朱元璋是真正的唯一一個布衣天子。

受童年悲苦境遇的影響,朱元璋起義後,一直以驅除韃虜,幸福萬家為己任,從他起義一直到駕崩,這個雖然有過數不清的挫折,但從未改變過這個志向。

而且朱元璋識人善用,不拘一格,手下一大批良將謀士,治世能臣。這是他成功的根本所在。

朱元璋的眼界很寬,終其一生,基本沒有犯過什麼明顯的短視錯誤,他做的任何事情基本上都是深謀遠慮的,很多事情做了以後要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顯示他做法的正確性,比如“高築牆,緩稱王”,甚至包括以後他殺忠臣,其實本質上都是為了給孫子建文帝穩步掌權鋪路,就是沒料到孫子實在太不爭氣!他如果親眼見到靖難之役的結果,估計臉都能氣正了!

洪秀全則相反,他是在眾兄弟的幫助下得登大位,但卻心安理得迫不及待的建都享受,他自己在宮內驕奢淫逸也就罷了,還扯了太平天國的後腿,先殺東王,後殺北王,一殺就是一大片,這在開國打天下的階段是很忌諱的,既削弱了自身抵抗清軍的軍事力量,還背離了太平軍心。其後又是封王,一封又是一大片,搞得王爺不如白菜值錢。總之,別人給他發的一手好牌,生生被他自己打的稀巴爛。

二、朱元璋的自制力太過強悍;洪秀全就如其名,太“秀”了。

朱元璋的勤奮是出了名的,連雍正這個勤政之君都比不上他。可能也是小時候窮怕了,吃苦的精神沒有哪個皇帝能比得上。沒有什麼東西是他不親自管的,事必躬親,因為他一生戎馬權謀,九死一生,造就了他生性多疑,不相信他的大臣,更是痛恨貪官,恨不得全天下的官員都是像他自己一樣勤政愛民。

還有一點,就是朱元璋不好色!一生只愛馬皇后,而且還聽她的,這個在那個時代可真是難能可貴,億裡挑一。加上他的勤奮,所以他有了相當的精力去治國,才有了連年戰亂後緊接著就出現的洪武之治。

洪秀全,自入南京以後,長期身居皇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專心敗家。從未聽聞洪秀全有過什麼驕人的事蹟,太平天國的進步成果,雖然是在他的領導下實現的,但卻不能完全歸功與他,反而東王楊秀清確實有功。

反正洪秀全在太平天國裡充當的這個領路人和監督者實在不合格。

三、客觀環境上講,元朝比清朝更不得漢人心。

蒙古人對漢人實行的統治太過野蠻非人,根本不把漢人當人看,還要初夜權,漢人連個名字都沒有,只有姓氏,所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漢人當時對蒙古人是恨不得扒皮抽筋才解恨,再加上連年鬧饑荒,所以元末的起義軍都是一呼百應,目標一致。

反觀清朝,到咸豐時雖已腐敗,但他祖宗的漢化政策相對得當,統治漢人已久,比較得大部分漢人的認可,尤其是得到了當時持有漢民族話語權的文人集團的支持。所以,客觀來講,洪秀全起義的阻力更大一些,再加上當時清廷得到了外部列強的支持,他只能感嘆一句“我太難了”!


四萬真人


題主好

洪秀全和朱元璋雖然都是中國著名的農民起義的領袖,但是結果卻完全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思想,朱元璋反元的目的是為了推翻元朝的壓迫和統治,直接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新的國家,而洪秀全雖然也建立了一個當時能夠和清朝對立的“國家”,但是其最基本的思想就是“吃飽飯”,洪秀全的思想主張完全就是小農思想,他沒有辦法像朱元璋一樣構建一個真正的“國家藍圖”

二.雙方的助手不同,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路上不斷地收穫許多軍事,政治的人才,比如徐達,常遇春,藍玉,還有千古一臣的劉伯溫,他們都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反觀洪秀全,當時起義時有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但是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在軍事戰略的才能上始終略顯雞肋。

三.對手不同,朱元璋的團隊雖然面臨的是當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元帝國,但是已經處於末期的元朝已經是江河日下,國家腐敗不堪,戰鬥力也自然不如以前了,洪秀全雖然也是面臨著晚期的清朝,但是在清朝中還是有很強的能臣,例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等,這些人可是大清朝最後的保護盾。還有當時各國列強的幫助。

四.歷史規律,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本就是歷史規律安排下的劇本,而洪秀全雖然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構建了一個“國家”,但是終究難成正統,太平天國就像清朝的腦袋上長了一個“瘤子”一樣,終究是病,會被除掉。

最後兩位都是農民起義的榜樣,在某種角度下都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小歷史課堂


朱元璋農民起義,和洪秀全農民起義,有什麼不同?

拜金庸所賜,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教教徒,其實這也是真實的歷史,並非查大俠杜撰。不過,是明教教徒做為起義軍首領的,卻不是隻有朱元璋一個。朱元璋之所以能在一眾梟雄中脫穎而出,這是和他自身條件有一定及決定性的重要關係。首先,在所有人都忙著開國立朝正名封建的時候,他還在專心的搶地盤——啥都是虛的,有錢有糧有地盤才是最好的王道,這就是朱升提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等所有的草頭朝廷都被元軍修理過後,朱元璋發給自己也成了寡頭一員了——除了吳王和漢王!同樣是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還不同。人家不是財大氣粗,就是勢大財雄,老朱辛辛苦苦拱得幾畝地,在人家眼裡連個屁都不算。雖然他們從戰略上藐視朱元璋,可是朱元璋用戰術把他們藐視了。這才有了乞丐皇帝。

再說洪秀全,書讀的不好,沒能考上功名,可是人家會讀歪書。藉著拜上帝會揭杆而起,席捲大半個中國——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教會在東方封建王朝裡起義建國,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社會改朝換代裡的又一創舉,充分體現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活學活用的靈活學習方法的重要性。轟轟烈烈的金田起義大爆發了,赫赫揚揚的太平天國建立了,那個考不上功名的秀才當了皇帝自己做主考官了……如果打到北京,滅了滿清,一個新的王朝就又建立了,多少漢人歡欣鼓舞,以為改朝換代改變命運的重大時刻來臨了……群情奮揚時,人們突然發現,政權要分裂了,寡頭們為了權力,開始內鬥了。而且,統治中國的滿清雖然病入膏肓,卻也不是不堪一擊。最主要的是,洪秀全雖然團結了窮苦弟兄陣營,卻忽略了江南大地的地主武裝。對外爭伐不利,對內爭鬥不止,太平天國就像被藥物催發的一個怪胎,雖然生出來了,卻不能存活於世。洪秀全雖然狠狠打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卻也被事實打臉秀才造反真的不成。

論學識,洪秀全最起碼是秀才,也算高小畢業,可是為什麼完敗文盲朱元璋呢?我認為不外乎兩點:第一,洪秀全不能真正的認知自己真正的實力。一個王朝的建立及是否能持久,首先得有一個能說得過去的政治綱領和一個能拿得出手的政治舉措。顯然,太平天國對於舉措這塊,做的不盡人意。雖然是用的外國思想建國,卻是用本國封建王朝老一套治理。換湯不換藥,人民依舊是被剝削被壓迫的,只不過是由這個剝削者換成了另一個剝削者。其次,新王朝的建立對舊王朝是極大的破壞者,守舊勢力和當權者以及既得利益者聯合絞殺,是對新王朝的至命衝擊。洪秀全開國後開始腐化,根本沒有解決困境的舉措出臺,反而是內部分裂——這些與洪秀全的自我認知能力不無關係!他根本不能完全掌握整個太平天國的權力,也駕馭不了他手下的諸王。各自為政是所有王朝的硬傷。第二,歷史原因,鴉片戰爭後,中國積貧積弱,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如果洪秀全利用拜上帝會真正把中國領向資本主義社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能不說是進步。可是洪秀全沒有這樣做,非但沒有,還自己過了皇帝癮,可以說是把歷史的車輪又往後搬。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必然失敗。

朱元璋不同,他的政治嗅覺相當靈敏,知道什麼附合人民意願,能夠極大的調動民族積極性來反抗暴元。長年征戰累積的軍事資本及政治資本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裡,沒有誰能同他叫板為難,令行禁止不是空話,而且,朱元璋親自打天下有威信,殺伐決斷有手腕,這些都是洪秀全所不具備的,再一個,歷史選擇了朱元璋,因為他代表了廣大人民心中的正義天理。而歷史拋棄洪秀全,是因為他急功近利的享樂主義阻礙了歷史發展。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清末洪秀全起義與元末朱元璋起義相比,有很多共同點,都是農民起義,都是利用宗教起義,都是反抗異族統治,都建立政權、定都南京,可為何結局卻截然相反?那讓我們看看他們的不同點,也就大體知道洪秀全為何失敗的原因了。

第一從時代背景看,朱元璋所在的元朝末年和洪秀全所處的清末還是有所不同的。元末已是民不聊生,出現疲軟鬆散,朱元璋只是面對元王朝一股敵人。但是清朝則更為特殊一點,不但面對清王朝而且還有外來的侵略者,而太平天國運動則是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的。

第二從文化宗教方面看,雖然朱元璋所參加的起義軍也是由明教發展而來,但是後期他們的宗教意識早已對淡化,不存在教權與君權相爭的局面。但是天平天國卻不一樣,它以拜上帝教起家,洪秀全宣稱自己是上帝的次子,出現教權無政權衝突的矛盾。

第三從戰略決策上看,朱元璋和洪秀全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朱元璋聽從謀臣的建議,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決策,一直以來慢慢發展壯大自己,稱王很晚,可以說是悶聲發大財。但是洪秀全卻恰恰相反,早在起義之初就開始陸續封王,直接反抗清廷,如此高調讓清廷起初就把主要矛頭對準了他,最終才走向滅亡。

第四從人才方面看,朱元璋注重廣納人才,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數不勝數。而洪秀全則不同,太平天國以宗教起家,而且還是中西結合,這讓很多人才很不屑。再加上太平天國在各地搗毀孔廟,毀壞文物明顯與讀書人的價值觀相悖,所以招攬的人才就相對有限。

第五從個人能力來看,朱元璋比較務實,謙虛謹慎,嚴於律己,懂得用人,而洪秀全驕傲自大,獨斷專行,奢靡腐敗,及時享樂,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很早就體現出來。

以上五點原因,就是洪秀全不能像朱元璋一樣,起義慢慢被扼殺、走向失敗的原因了。

農民起義自身具有很大侷限性,小農思想嚴重,這就制約起義的高度,中國歷史上成功的案例也就兩個,劉邦與朱元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數不勝數,但是大多數都有很大的侷限性,沒有明確的目標,一個農民這麼想沒什麼,但是治理國家再這麼想、這麼幹,那麼必敗,看看太平天國的下場就略知一二了。如果不跳出這些侷限,那麼或許可以強大一時,之所以太平天國強大時能與清朝平分秋色正是這個道理,但是絕不能持久。治理天下需要什麼?離不開讀書人的支持,也離不開那些大地主,豪族的支持。而農民起義,最開始靠的就是燒殺搶掠,基本沒有地主,豪族願意和其進行合作,這就是太平天國起義為什麼失敗的原因。






歷史川流不息


這個問題原因有很多,但最基本的原因是這兩個人的做法不同,以至於在完成大業以前,一個得了民心,一個失了民心。

兩個人,都是利用一些祥瑞之兆或所謂天意(歷代造反者皆是如此),也都聚攏了相當的實力,但太平天國內部在這個時候過於追求享樂、加上決策失誤,是直接導致失敗的原因;朱元璋卻能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運籌帷幄,最終得到了江山。

放在今天來說,兩個人的眼光完全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